陳美瑜
一、閩都文化“有福之州”的語文教育價值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渡胶=洝ず饶辖洝吩唬骸爱T居海中,閩在海中,其西北有山,一曰閩中,山在海中?!备V菔菄覛v史文化名城,我國沿海開發(fā)開放最早的城市之一,著名僑鄉(xiāng),素稱“海濱鄒魯”,是為“有福之州”。福州還是一座擁有2200多年文化傳承的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昌盛,人文薈萃,孕育出了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曇石山文化、壽山石文化、西園軟木畫、地術拳等極具閩都區(qū)域特色的文化品牌,涌現出了林則徐、嚴復、冰心、陳景潤等一大批杰出人物。
閩都文化是由閩都人即福建省福州市人自己創(chuàng)造的文化。它包括三層含義:第一,從地域范圍看,閩都文化植根于福州本地區(qū);第二,從文化主體上看,閩都文化要由福州人自己創(chuàng)造;第三,從時間上看,閩都文化深受兩千多年歷史的浸潤。伴隨著歷史的變遷,“福州地區(qū)、福州人”的內涵不斷在發(fā)生變化,閩都文化之外延也因之發(fā)生變化
閩都文化兩千多年歷史的豐富內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豐富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引入福州本地方傳統(tǒng)文化,不僅可以喚起小學生對了歷史傳承文化的了解、對自己家鄉(xiāng)文化的熱愛,而且可以激發(f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的主動建構。
二、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方法
1.在語文課的導入中引進
語文課的導入如果新穎,不僅能夠激發(fā)學生學習本節(jié)新知識的熱情,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夠促進學生對于本節(jié)課所學新知識的主動建構。有些課以地方傳統(tǒng)文化為突破口設計課堂導入,以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感性認識的傳統(tǒng)文化為基礎,引發(fā)新知識的學習,是一種有效的方法。
例如,在一年級語文新部編第一冊《我上學了》的教學時,教師可以播放福州晉安區(qū)一校一特色的圖片導入。如,福州市西園中心小學的軟木畫作品展示;福州市壽山中心小學的壽山石雕作品圖片;福州市樟林小學壽山石印刻作品;等。讓一年級剛入學的孩子感受到福州地方文化的美,從而產生愛校園、愛福州、愛學習的情懷。
2.在小學語文教學進程中展開
在小學語文教學內容的開展過程中滲透地方傳統(tǒng)文化,主要包括以下兩點。
第一,利用地方傳統(tǒng)文化在語文課堂中營造語文教學的意境。新課程強調語文教學要注重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tǒng)一,而小學語文人文性的發(fā)展更需要為學生營造與文本相適應的意境,讓學生在教師營造的意境中能身臨其境地感受語文所抒發(fā)的情感。地方傳統(tǒng)文化與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是營造意境的重要材料。例如,在一年級新部編《口耳目》的學習過程中,滲透福州市晉安區(qū)新店鎮(zhèn)西園村傳統(tǒng)文化“地術拳”最適宜,課文中出現“站如松、坐如鐘、臥如弓、行如風”這些文字,同時配有京劇人物插圖,孩子們看文中的圖片比較抽象。這時老師播放一段我們學校教師學地術拳的錄像讓孩子觀看,讓孩子們一下子就理解了什么叫“站如松”,不但很快認識了“站”和“松”兩個生字,還對福州西園“地術拳”的傳統(tǒng)文化有了初步的認識。
第二,利用地方文化激發(fā)學生積極參加生活實踐活動。生活化教學活動與現實生活結合,使教學活動在生活背景下展開,從而激發(fā)學生參與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將傳統(tǒng)的被動教學轉化為學生的內在需要,使學生在生活中去學習,在學習中去感受生活。
在《大還是小》的教學活動中,當一個孩子說“我跟著奶奶學會了包餃子,我覺得自己很大”。老師抓住機會告訴孩子:我們福州有個有名的小吃,也像餃子一樣的包法,它就是“同利肉燕”,它的工廠就在我們福州市西園中心小學附近,你們有興趣了解嗎?得到的是異口同聲的回答“有”。老師播放一段網絡上截取的工人在包肉燕的錄像,播放完問:“你們想不想學會包同利肉燕呢?”響亮的聲音回答:“想!”“那你們回去就叫爸爸媽媽帶你們去西園的同利肉燕工廠參觀,看看叔叔阿姨們是怎么包的。等你們學會了,你們就會覺得自己很大很大,因為它是我們福州有名的小吃,也是福州的傳統(tǒng)飲食文化傳承。”孩子們聽完個個眼睛放出光芒,老師課后在家庭生活實踐作業(yè)中就布置了這項任務,讓家長參與完成,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既讓孩子、家長了解了福州地方文化,又有機會參與生活實踐活動,讓文本有效地得到延伸。
3.在小學生課外閱讀中滲透
小學語文教學的開展不僅要讓學生在學習中注意課內知識的吸收和內化,更要教會他們延伸到課堂以外,讓學生不斷積累課外知識,并促進學生在課余生活的積累中對課內知識的繼續(xù)學習、內化
例如,在一年級語文新部編新教材的教學中,《語文園地八》里其中“和大人一起閱讀” 的環(huán)節(jié)是閱讀《春節(jié)童謠》,讓孩子讀讀、背背童謠后,布置家長跟孩子講講福州人過春節(jié)都有些什么傳統(tǒng)的文化形式,第二天,讓孩子們到班上跟全班同學交流。
課外延伸還包括在教學中學習相關主題的文章后,為學生推薦該地區(qū)的文化名人的作品,供學生進行對比學習。例如,這學期學習國學《三字經》后,引導學生和家長一起搜集本地區(qū)名人故事,如民族英雄林則徐等。為小學生推薦幾本介紹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書籍,引導學生把語文學習同日常生活相聯系,讓學生在了解地方傳統(tǒng)文化中感受到樂趣,并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地方傳統(tǒng)文化和小學語文教學存在著密切聯系,彼此相互促進,共同發(fā)展。語文教學以地方傳統(tǒng)特色文化為教學內容設計導入,滲透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延伸到課外閱讀中,并通過地方傳統(tǒng)文化建立新知識和學生已有經驗的融合,為新知識的進一步學習提供基礎??傊?,利用地方傳統(tǒng)文化在語文學科中的滲透能擴展語文課堂教學,擴展學生的語文學習空間。
【作者單位:福州市西園中心小學 福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