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菊娥
語文教育家張志公曾說:“語言的基礎是詞匯,語言的性能(交際工具、傳遞信息工具、思維工具)無一不靠詞匯來實現(xiàn)?!?可見詞語教學是語文教學中語言教學的核心和基礎。新課程標準也對詞語教學目標提出了如下規(guī)定:通過詞匯教學,使學生能夠積極地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以及上下文的意思,對文中出現(xiàn)的詞語進行了解和認知,確保學生能夠明白在文章特定語境下該詞匯的真實含義。然而審視當前的詞語教學:有的老師在教學實踐中沒有確立相應的教學策略,方法單一,缺失引導,僅從字音到字形到字義進行科學準確地詮釋,甚至要求學生照搬、照抄、照背參考書或字典對詞語的解釋;有的語文老師在教學中學用分離,并沒有將詞語教學與語境很好地結合起來,只是將詞語教學設計成一個單獨的環(huán)節(jié);更有的教師在教學中僅將詞語教學作為指導閱讀的突破口……因此,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應該積極采取措施,實現(xiàn)語文詞語教學的高效突破。
一、直觀演示,讓詞語教學有“形”
有些詞語概括了某個事物的形象,或是某種場景、某項活動的過程。這類詞語最好采用形象直觀解釋的方法,如直接觀察,直接演示、多媒體演示、游戲等多種方法,將詞語所概括的內(nèi)容形象地“還原”出來,詞意也就迎刃而解了。
如在教學一年級的課文《烏鴉喝水》時,文中有一句“瓶子里的水漸漸地升高了?!睘榱俗寣W生更好地理解“漸漸地”一詞,就可以通過直接演示的方法進行教學。教師事先把準備好的小石子一顆一顆地扔進半瓶水中,讓學生觀察瓶子中水的變化。當學生親眼見證了瓶子中的水面逐漸升高的過程,教師無須講解,學生一下就明白了“漸漸地”一詞的意思。當然除了教師演示,學生也可以自己“演示”,如一年級課文《雨點》中,“睡覺”“散步”“奔跑”“跳躍”等詞和《螞蟻和蟈蟈》中的“有的背、有的拉、有地扛……”等詞,都可以讓學生自己來演一演。這樣通過動作“演示”使學生獲得親身的體驗,化抽象為具體,生動有趣,既理解詞語所表達的意思,也能體會這些詞語在課文中所表達的情感。
二、聯(lián)系生活,讓詞語教學有“魂”
有些詞語比較抽象,難以解釋,但是在我們生活中可能會出現(xiàn)這些詞語的表現(xiàn)形式,或是在生活中經(jīng)常看到、聽到甚至自己也親身體驗過。教學中可以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用自己的經(jīng)驗去理解。如教學一年級的課文《蘑菇該獎給誰》的第一自然段中有這樣一句話:清晨,媽媽出門采蘑菇,臨走媽媽囑咐兩個孩子要好好練習。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囑咐”一詞,教師就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情景,請學生說說:早晨上學的時候,媽媽是怎么對你說的呀?過馬路的時候,爸爸是怎么跟你說的?放學時,你一個人回家,爺爺奶奶又是怎么關照你的呢?由于這部分信息與書面詞語建立了對應聯(lián)系,學生的思維一下子被激活了, 他們紛紛舉起小手回答,有的說:“過馬路時,媽媽叫我要紅燈停、綠燈行?!庇械恼f:“上學時,媽媽關照我要認真聽講,不要和同學說悄悄話?!边€有的說:“放學時,奶奶說不要和陌生人說話,要注意安全?!薄@時教師就告訴學生這就是“囑咐”。繼而引導學生:“那從爸爸媽媽的囑咐中你又體會到什么呢?”當學生再讀這個詞語的時候,就能更加深刻地領會到從長輩的囑咐中體會到他們濃濃的關愛。
在小學語文教材中,每個詞語都富有想象力和伸張力,都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它們承載了作者的觀念和思想,也是學生發(fā)展語言的良好的載體和依托。字詞教學要和學生的生活實際、經(jīng)驗實際相連,讓學生在聯(lián)想中喚起自己的生活體驗、喚起相似記憶,用心去體會,使一些字詞打上學生各自鮮明的個性烙印。
三、立足文本,讓詞語教學有“根”
課文中的詞語,并不是孤立存在的,每個詞語所生存的環(huán)境是所在的課文,對詞語的意思,我們不能簡單地憑借工具書去理解,而要把詞語放到文本當中去理解,引導學生讀課文時獲得對詞語的感悟。俗話說“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彼晕覀円龑W生理解詞語時,要“聯(lián)系上下文”或“聯(lián)系課文內(nèi)容”去理解。可見借助前后聯(lián)系的方法,對文中的詞語給予解釋。
如教學二年級課文《學棋》,第二自然段出現(xiàn)詞語“專心致志”,如果單單按照字典中的解釋那就是很認真、很專心,對低年級的孩子來講比較抽象。于是,教師結合課文,請學生自己認真讀讀課文,然后用文中的話來說說什么是專心致志。學生結合上下文,一下子就找到了專心致志所表現(xiàn)的狀態(tài),那就是“一邊聽一邊看老師在棋盤上布子,有不明白的地方還要問上幾句。”文中這樣的解釋十分具體,學生一下就理解了“專心致志”的意思。
立足文本理解詞義,是一項非常重要的閱讀基本功,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閱讀能力。作為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就應該預設好哪些詞語可以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并把這些詞語作為例子進行訓練。在訓練的過程中也要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并進行恰當?shù)摹⑦m時的點撥和引導。
四、比較推敲,讓詞語教學有“別”
葉圣陶先生曾說:“閱讀方法不僅是機械地解釋定義,記誦文句,研究文法修辭的法則,最要緊的還在多比較,多歸納,多揣摩,多體會,一字一句都不輕易放過?!遍喿x教學是這樣,詞語教學也是這樣。詞語教學中,我們可以運用推敲的方法,引導學生反復比較,細細揣摩,從而理解詞語的意思,感受作者用詞的準確性。在教學三年級上冊課文《第八次》中,讓學生解釋“幾乎”詞義比較困難,但是運用句子比較的方法,學生一下子就理解了詞語的意思。出示句子:“對這場戰(zhàn)爭,他失去了信心?!焙汀皩@場戰(zhàn)爭,他幾乎失去了信心?!闭垖W生讀讀句子并說說兩句話有什么不同。通過比較,學生發(fā)現(xiàn)“幾乎”一詞說明主人公的信心并未完全失去,還尚存一絲信念。
運用比較法進行詞語教學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除了上述的比較方法之外,還可以在文本的語境中替換近義詞或者反義詞等,通過比較,體會他們之間的細小差別或者強烈反差,從而精準把握詞語的意思,感悟漢語用詞的藝術。
詞語就像語文學習中一把神奇的鑰匙,它貫穿整個小學語文學習的始終。教師如果能很好地教學生使用這把鑰匙,就能快速準確地走進語文大門。
【作者單位:蘇州市吳江區(qū)八坼小學 江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