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洪成
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越來越多的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以及手段在各類學校中獲得了廣泛應用。小學科學教學就是教師通過在課堂上向學生講解基礎科學知識和技能,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以及興趣。有效的小學科學教學實踐活動有利于豐富學生課堂生活和啟發(fā)思維。由于小學生年齡和生活經驗均低于成年人,在學習科學科目時很難理解課本中的內容,亦缺少嚴謹?shù)目茖W精神,且大多學校因受到場地的限制,很多科學實驗研究未能很好地完成,不利于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小學科學教師應不斷改進教學方式,應用合適的教學方式和手段,激發(fā)學生“做與思”相結合思維,踐行課堂與生活相結合的理念。本文就如何在小學科學課堂中實施“做與思”的融合教學策略進行了探究,望與廣大同行進行交流。
一、設計情境,激發(fā)學生“做與思”思維
良好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活動設計能夠有效地將學生引入特定學習氣氛,使其產生一定的情感共鳴,且使學生積極主動構建性學習的景象、背景、學習環(huán)境等。因此,小學科學教師可采用不同手段和方式設計教學情境。例如采用多媒體設備設計教學情境,以蘇教版小學三年級上冊課本中的《生命離不開水》為例,在授課前利用網絡收集與將要授課內容相應的圖片、視頻、動畫、數(shù)據(jù)、例子等內容。在試驗前教師先播放一段水資源的現(xiàn)狀視頻,激發(fā)學生對水的思考。這時教師給出引導:“水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基本條件之一,沒有食物人大概可生存40天,但沒有水和食物,人最多能生存7天左右。所以愛護水資源是人人的責任,那么,我們如何節(jié)約用水呢?”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紛紛在討論,從而使學生產生了對問題的探究欲,并能通過對圖片和視頻的觀察回答教師的問題,達到了激發(fā)興趣、啟發(fā)思考的作用。其次,教師可根據(jù)這一章節(jié)的內容再設計教學活動,例如應用乒乓球在水面浮起的現(xiàn)象激起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興趣,教師可事先準備三個大燒杯、三個乒乓球和三塊橡皮泥,根據(jù)班級人數(shù)分為三組,教師正確引導學生觀察水的浮力、親自體驗實驗過程、自主描述現(xiàn)象,從而獲取知識和信息等。設計有效的教學情境和教學活動內容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高教學質量。
二、“做與思”理念與生活例子相結合
小學科學課本里內容絕大多數(shù)與學生生活存在著密切的聯(lián)系。小學科學教師在授課時一般能夠做到授課內容與生活例子相結合,且在開展教學活動時可有效使學生建立起學習情境。因此,教師在授課前不僅要調查本班學生學情情況,還要探究學生對實際生活的認知度,給予有效的教學引導,促進學生在“做與思”中完成融合理念。以蘇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今天天氣怎么樣》為例子,小學科學教師可收集不同天氣的圖片、中央氣象臺天氣預報視頻等,采用有趣提問的方式提問。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在大自然中誰變臉最快?”學生各抒己見。教師:“是天氣,今天天氣你們覺得是冷還是熱?溫度是多少呢?”這時學生均有不同的回答,教師可導入所學的內容,在幕布上播放已收集好的資料,讓學生欣賞,同時請幾位學生試著報一下今天的天氣。當學生基本掌握怎么報天氣預報和天氣變化狀況時,教師可組織學生討論“誰最關心天氣”這一教學任務,讓學生充分散發(fā)思維,積極地跟隨教師的思路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學習,有助于其在下次遇到相似問題時能運用這一思維對問題進行解答。
三、充分運用有限資源,廣泛開展教學活動
由于受到傳統(tǒng)教學方式的約束,絕大多數(shù)小學科學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均以口頭授課為主,導致學生難以理解抽象的知識;學生在課堂中只是一味地聽課,缺乏動手實踐的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以至于不能充分的體現(xiàn)學生主體,使教學質量下降。想要提高小學科學教學質量,就要注重學生動手能力和積極性,增加學生活動。以蘇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葉和花》為例。教師可組織學生到課堂外學習,讓學生自由觀察本校的花草樹木的形態(tài)、顏色、大小、高低等,做好記錄;再回到課堂中教師讓學生一一上臺講解自己觀察到的現(xiàn)象;然后教師再做總結。最后教師拿出事先準備好的萬年青植物,告知學生:“自然中有許多像萬年青生長在水中且不需要陽光,可見大自然中植物種類繁多……”通過讓學生更直觀地觀察到葉和花,能夠知道花的結構和植物的傳播途徑和條件,利于學生意識到認真細心觀察事物可以幫助我們更準確地認識事物。另外,小學科學教師可根據(jù)本班的情況開展創(chuàng)意比賽、科學知識比賽、創(chuàng)新發(fā)明等教學活動。
四、結束語
教師應以提高學生興趣、主動性和積極性為出發(fā)點,開展新穎的教學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做與思”理念相融合;培養(yǎng)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有效的教學活動才能使“做與思”教學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的作用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
【作者單位: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第四小學 內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