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先
夏津縣人民醫(yī)院重癥醫(yī)學,山東德州 253200
針對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的患者,常規(guī)治療以氣管切除術或氣管插管治療為主,均具有較大的創(chuàng)傷性,很難達到良好的預期效果,而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效果顯著[1-2]。該次研究基于上述背景,該次研究選取2012年9月—2017年8月,該院呼吸內科收治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了無創(chuàng)呼吸機對合并呼吸衰竭的慢阻肺患者進行呼氣末正壓通氣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將該院呼吸內科收治的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84例納入該次研究,以隨機信封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每組患者42例。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0:22,年齡 46~60 歲,平均(55.4±2.7)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9:23,年齡 45~61 歲,平均(54.2±3.2)歲。 兩組患者一般基線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該次研究經該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全部患者自愿參與。
兩組患者均行常規(guī)治療,具體措施為呼吸興奮劑、祛痰、平喘、抗感染和吸氧,并根據患者實際情況給予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在此基礎上對照組實施鼻導管吸氧法治療,合理設置氧氣流量,具體以1~2 L/min為宜;觀察組利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行呼氣末正壓通氣治療,患者行半臥位,使用該院無創(chuàng)呼吸機,操作人員合理設置呼吸機參數(shù),具體為:通氣模式:S/T模式,氧流量:5~8 L/min,氧氣濃度:100%,潮氣量:5~10 mL/kg,呼吸頻率:12~14 次/min,呼氣壓:4~8 mmHg,吸氣壓:8~20 mmHg,隨后為患者連接呼吸機,每日治療時間應超過8 h。
①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氣指標變化情況對比;②對比兩組患者臨床療效,顯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基本消失,生命體征恢復正常水平;有效:患者治療后臨床癥狀有所緩解,生命體征得到改善;無效:治療后患者臨床癥狀或生命體征未改善甚至加重,總有效率=顯效率+有效率[3]。
采用SPSS 17.0統(tǒng)計學軟件對該次數(shù)據進行分析處理,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進行 χ2檢驗,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進行 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動脈血pH、動脈血氧分壓(PaO2)均高于對照組,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02)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 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氣各項指標況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氣各項指標況對比(±s)
組別 動脈血pH PaO2(mmHg)PaC02(mmHg)觀察組對照組SaO2(%)t值 P值7.01±0.45 7.92±0.53 8.482 0.000 73.36±4.25 65.16±4.12 8.978 0.000 83.56±5.75 89.47±5.13 4.970 0.000 54.26±4.35 59.06±4.62 4.902 0.000
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對比[n(%)]
慢阻肺臨床治療以低流量持續(xù)吸氧方式為主,并在治療過程中給予患者呼吸興奮劑,大部分患者需要開展氣管插管輔助治療,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病情,但是治療會對患者造成嚴重傷害,因此找尋一種適宜的治療方式意義重大,其中無創(chuàng)呼氣末正壓通氣治療效果顯著[4-5]。
該次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患者治療后動脈血pH、動脈血氧分壓(PaO2)均高于對照組,動脈血氧飽和度(SaO2)、動脈血二氧化碳分壓(PaC02)均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具體原因分析如下:慢阻肺患者多合并呼吸衰竭,以往治療以低流量吸氧為主,并輔助氣管插管治療,為有創(chuàng)操作,患者治療后極易出現(xiàn)肺部感染等并發(fā)癥,年紀較大患者預后質量較差[6-8]。該次研究對照組患者行鼻導管吸氧法治療,結果顯示動脈血pH、動脈血氧分壓(PaO2)為(7.92±0.53)、(65.16±4.12)mmHg,低于正常值,治療效果不盡理想。而利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行呼吸末正壓通氣治療,能夠為患者提供持續(xù)不斷的正壓力支持,縮減機體耗氧量,患者可自主呼吸,提升了患者肺部通氣量,疲勞呼吸肌恢復正常,治療時間較短,患者傷害較小。該次研究中行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0.48%(38/42),與劉貞等人[9]研究結果:92.73%(51/55)相符。但是也有研究指出,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雖對患者刺激較小,但是治療后患者血氣各項指標恢復不明顯[10]。
綜上所述,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療過程中,利用無創(chuàng)呼吸機行呼氣末正壓通氣治療效果顯著,臨床推廣意義顯著。
[1]張雅婷,趙曉赟,李月川,等.不同呼氣末正壓對COPD患者腹腔壓力及肝臟的影響[J].天津醫(yī)藥,2014,42(6):599-601.
[2]陳俊,顧建華,丁明,等.早期應用無創(chuàng)雙水平正壓通氣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分析[J].實用老年醫(yī)學,2013,27(1):53-55.
[3]劉君君,盧經偉.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治療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的療效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14,19(4):746-747.
[4]張永紅,劉紅紅,李愛軍,等.噻托溴胺聯(lián)合無創(chuàng)呼吸機治療COPD合并慢性呼吸衰竭的臨床療效[J].熱帶醫(yī)學雜志,2016,16(6):782-784.
[5]馮曉玲,王麗平,朱建平,等.無創(chuàng)機械通氣治療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的療效分析[J].現(xiàn)代生物醫(yī)學進展,2014,14(10):1946-1948.
[6]陳英華,張立軍.BiPAP無創(chuàng)呼吸機聯(lián)合呼吸興奮劑治療COPD合并Ⅱ型呼衰的療效觀察[J].臨床肺科雜志,2015,20(2):297-299.
[7]常艷,王英,劉潔,等.COPD合并呼吸衰竭呼吸機治療的臨床研究[J].中國醫(yī)藥導刊,2016,18(4):331-332.
[8]胡曉霞,何艷梅,努爾比亞·阿合依提,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以格拉斯哥昏迷評分作為有創(chuàng)-無創(chuàng)序貫通氣切換點的臨床應用價值分析[J].中國醫(yī)學裝備,2017,14(5):84-87.
[9]劉貞,孟素秋,楊圣強,等.早期活動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機械通氣患者譫妄及呼吸力學影響的前瞻性研究[J].中國呼吸與危重監(jiān)護雜志,2016,15(4):324-328.
[10]胡興碩,王穎,王澤韜,等.無創(chuàng)正壓通氣中不同呼吸機漏氣補償能力的比較[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17,40(2):9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