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回顧中國歷史,在現(xiàn)如今可稱為古代哲學的歷代名家中,孟子曾長期被世人稱之為亞圣,其地位也是居于孔子之側;而其對于哲學(儒家)發(fā)展史上,也同樣擔當著不容小覷的角色,孟子學說中,人性問題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而本文也試以歷史背景,理論淵源等方面入手,對其人性論思想的主要內(nèi)涵及論辨邏輯進行分析。孟子的性善說可以說是儒家內(nèi)部第一個,自覺建立的、系統(tǒng)的、人性學說。并且,縱觀儒家文化歷史的發(fā)展,我們可以看出,性善說開辟了儒家人性論的主流與傳統(tǒng),奠定了儒家文化的基本性格。由此可以認定,孟子對于儒家正統(tǒng)人性論的建立具有開創(chuàng)之功,同樣也是研究、理解先秦乃至歷史各時期儒家人性論的關鍵。
關鍵詞:孟子;人性論;性善論;影響
作者簡介:曹荻,女,漢,河南省鄭州市人,研究方向:中國古代哲學。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8)-12-0-02
中國傳統(tǒng)思想文化,本質(zhì)上來說是一種關于“人”的學問,而其最根本的本質(zhì),是重視現(xiàn)實的人與人生問題。儒學作為中國文化之主流,更為尤其的注重探討人之所以為人的本質(zhì)、人性、人的價值、人的理想、理想人格的實現(xiàn)以及人的生死與自由等等。在儒家看來,理想人格的培養(yǎng)總是和人性問題所聯(lián)系在一起,歷代儒家學者通常認為構造理想人格,從而實現(xiàn)道德理想是成人之本,但是如何達到這一境界,可以說是對于人格學說的具體展開了。而作為儒學大家的孟子,他的人性論一直以來也同樣是儒家思想的核心。
一、孟子人性論思想的背景
在中國古代哲學的歷史長河中,孟子的人性論思想一直受到了許多注目與青睞,但不可否認的是,孟子的思想,在某種程度上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人性觀點,并在這一觀點上進行貫通,從而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思想體系。
(一)孔子的人性論思想
作為儒學開山鼻祖的孔子,提出了“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肯定了人性的一些本質(zhì)問題,但人性究竟是怎樣的,孔子沒有說明。他雖然沒有像孟子和荀子等人一樣明確地提出人性論,但是卻有許多直接和間接關于人性的論述??鬃拥娜诵哉搹娜饲槌霭l(fā),對人性的弱點有著獨到的觀察,注重人性的經(jīng)驗論考察,充滿人性關懷。因此,他所提出的仁、義、禮、智、信等等道德條目,對后世影響頗深,特別是對孟子人性論思想產(chǎn)生,起到啟蒙作用。在孔子的思想體系中,“仁”為其重中之重,雖然在現(xiàn)存的孔子的相關史料記載中,鮮有關于人性論的敘述,但我們?nèi)圆浑y在其對于“仁”的闡述中,看出孔子人性論的具體體現(xiàn)。陳德述先生曾提起:“仁被孔子認為是人的本質(zhì),也就是‘仁者人也。在這里的仁,就帶有愛人的意思,因此孔子在本質(zhì)上是持人性善這一觀點的?!?/p>
孔子認為,人的本質(zhì)天生帶有人性的閃光點,當然這不代表孔子沒有看到人性中的弱點,但他不同于后來者,如孟子、荀子等人那樣,陷入對性善、惡之間的爭論中,而是充分認識到了外在環(huán)境以及個人積累對于人性的影響,所以說,先天的優(yōu)并不能直接決定后天成為君子,而是要在教育與日常生活中不斷的鍛造,從而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通過“禮”來規(guī)范和矯正行為,從而完善人性。他將“禮”與“仁”進一步擴充到政治層面,這對于孟子后來的“仁政”學說的建立也提供了理論基礎。
(二)“四端”之情
孟子提出了一套系統(tǒng)的人性學說。這套人性學說不僅是孟子學說的核心內(nèi)容,而且對后來的宋明理學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繼承孔子思想的孟子,把孔子的仁、義、禮、智闡發(fā)為惻隱、羞惡、恭敬、是非之心,“四心說”是孟子人性善的理論基礎。孟子認為,人人都具有這四種情感,孟子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灿兴亩擞谖艺?,皆知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燃,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泵献拥摹八男摹焙汀八亩恕崩^承了孔子“仁”的概念,強電“仁”就是人心,就是人的道德依據(jù)。因此,孟子說“仁,人之心也;義,人之路也。仁,人之安危也;義,人之正路也。”由此可見,孟子不僅僅將孔子的“仁”學說進行了吸納融合,還獨創(chuàng)的把義納入到人性的范疇之內(nèi),從而構成了他所獨有的“人性善”的基本論斷。由此可以得出,孟子人性論的形成與建立,不僅僅繼承了孔子的人性論思想,也在他的基礎上進一步的發(fā)展與深化。
二、孟子人性論思想探析
(一)人性與物性的區(qū)別,是道德的根源
孟子通過拒斥楊墨、辯難告子突顯了“人禽之辨”對于人性探討之重要,故而在承認“生之謂性”這一原則的同時,自覺地加入了“人禽之辨”這一原則作為人性探討的前提與軸心。孟子將僅依“生之謂性”得出的“食色”等本能欲求排除在了人之為人的本性之外,因為本能欲求雖然是生而具有的,但第一不能區(qū)別人與禽獸;第二欲求對象是外在的,得與不得受客觀之限制,不能自主自由,所以在生理欲求上既不能突出人之為人的特質(zhì),又不能彰顯人的主體性,所以不能作為人性。那么人性與物性的差別大不大?其實嚴肅來說是不大的,單單從生存本能來講,人與物之間的差別很小,人與人的差別那更是細微,區(qū)別就在于,人在后天的積累與生活中有沒有堅持人的本性,圣人與君子正是在種種磨難與考驗下,秉持本性,即“盡心、養(yǎng)志?!辈⒆罱K達到“立人”。孟子也對于人性作出了善的價值限定,而他與告子的辯論中不難看出,孟子具有一種強烈鮮明的信念,即人的價值,是依靠“性善論”支撐起來的,在告子“生之謂性”的理論下,孟子企圖跳脫出共有的普遍性,而立足于其個別的特殊性,即不同于牧畜之共性,強調(diào)人性的不同,即“道德性”,也就凸顯了孟子的觀點,即人性是道德的本原。
(二)性善論
在對于性善論的討論中,不難看出孟子的巧妙之處,他即認同了人與物之間共性的存在,又進一步擇取出人所具有的特殊性,性善論一方面規(guī)定了人所要達到的道德制高點,另一方面與成人(立人)之道密不可分,不可忽視的是,性善作為事物法則的同時,也同樣是一個過程。性善論作為一門完整而有效的倫理道德學說,有自己獨特的基本原則,它對于理想人格的實現(xiàn)有著自己獨特的過程,即:存心養(yǎng)性;以本心規(guī)約利欲;心正無邪,無所愧怍;始于思,達于誠。
孟子以善端為成人過程的起點,即要存心,在他看來,君子與小人之間本無大差,但就是因為君子能夠保存本心,所以才能夠成為大人,孟子說:“存其心,養(yǎng)其性,所以事天也?!奔创嫘酿B(yǎng)性不可分割,誠然,人皆有善端,也就同樣具有形成理想人格的條件,但是為何千差萬別,如何秉持這種本性,并且不生惡心呢?在孟子看來,惡的產(chǎn)生無外乎兩種影響:一是環(huán)境;二是利欲。孟子本人十分在意環(huán)境的影響,他曾用大麥的種子作為例子,論證了環(huán)境對于人的影響是相當重要的。其次是利欲的影響,耳目的利欲對于道德之心有侵蝕作用,如果事事都以利欲為重,人就會喪失本心。可見在孟子看來,惡的來源基于本心的流逝,只要秉持本性,就可以維持性善。這就意味著要以本心來規(guī)約私欲,良心本心為大,食色利欲為小,倘若顛倒,必然會走向一條毀滅之路,孟子向來主張以“大體”決定“小體”,還曾用“天爵”與“人爵”來比喻區(qū)分,良心本心指引向善,只有把持住本心,才可以避免流于世俗,淪為不堪之人。在現(xiàn)代社會中,對于人高尚品格的一個判斷也有心正無邪一說,人所做所為 應坦蕩浩然,不愧天地,這一點在孟子性善論中以“葬親”為例,父母亡去,為盡孝心自然要辦喪,只有將父母后事妥善料理,才是“盡于人心”。孟子指點評議各國政治,也同樣會用“無愧于心”來立論,這一點也突出了理性自覺的態(tài)度,在孟子“無愧于心”這一點上,在現(xiàn)社會中對于理想人格的塑造有著極大的自我約束性。
性善論雖然完善,但就其本原還是一個道德理論,若想要使其成為可行,就必須要知之必行,即要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如何運用,即要始于思、達于誠,也可以稱其為“反求諸己”,孟子提出了性善論,即是建立了道德自律的學說,那么指條路的走法,就是要反求內(nèi)心,而不是向外追求,不是追求名利富貴,而是渴求內(nèi)心的善與幸福,在孟子學說中,這個“思”也就是“反思”的意思,他認為人只有不斷地反思自己,才可以探求本心,也可以回歸本心。只有自反,才可以在利欲熏心之時牢牢地把持 本心,做到“誠”,無論是“反求諸己”還是“始于思,達于誠”;都要求實現(xiàn)本心要經(jīng)過實踐的打磨,后世儒家提到的知行合一,也是由此而來。只有知與行緊密結合,才可以樹立理性人格,實現(xiàn)成人之道,成為圣賢。
三、性善論的現(xiàn)代啟示
(一)推動以德治國,堅定文化自信
孟子的性善論,通過以上論述可以得出,其為道德自律的學說,在中國社會主義高速發(fā)展的今日,強調(diào)以德治國,提高公民素質(zhì)并宏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也成為了一項重要工作,政府想要有所作為,就必須要得到人民的擁護與支持,只有人民能夠與己為善、與人為善、與社會為善、與自然為善,國家才能長治久安,人民方能安居樂業(yè)。習近平總書記也曾提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一支德才兼?zhèn)涞母咚刭|(zhì)法治隊伍至關重要?!比俗鳛榈赖螺d體,從立法到司法、再到執(zhí)法都離不開道德的輔佐。而孟子說人性是道德的本原,由此可以看出,孟子的人性論在當今社會依然具有蓬勃的生命力。
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弘揚社會主義文化,都離不開對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尤其是以孔孟為代表的儒家文化的繼承與發(fā)展。
(二)公民個人素養(yǎng)的培植
現(xiàn)如今的社會,公民素質(zhì)普遍很高,但其中的問題也不可視而不見,近幾年總會出現(xiàn)令人唏噓的事件,老人假摔訛詐,幼童街頭被碾壓無人問津……諸如此類令人觸目驚心。這種情況對于我們也有很大的啟發(fā),每個人都是社會的一份子,同時也是獨立的個人,倘若人人都可以用性善論中有益的方面約束自我,做到無所愧怍,那么社會主義中某些令人心寒的狀況也就必定會大大減少。
國家現(xiàn)在大力推行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復興,加快的儒家文化的普及,一定程度上也使得人們對于自我道德的修養(yǎng)有了更高的意識與主動性,社會之大,我們不可能達到人人為圣賢,但是我們應有一種信念,能夠時時約束自我,做到無愧于心。
四、結論
孟子的人性論思想,以性善論為其主要基石,既強調(diào)人本心之重,也要求人的知之必行。雖說孟子的性善論最終是為仁政所服務的,但是其中對于個人“立人”的要求仍然值得今日的我們所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