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文婷
【摘要】文本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核心,通過文本閱讀,品味語言,可以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悟作者的情感。而如何讓文本閱讀更加的有效,筆者認為可以從兩點入手:關注連詞,通過對比閱讀發(fā)現妙用,成為理解情感的有效助力;關注動詞,通過替換閱讀比較不同,體會作者情感的張力。有針對性地把握關鍵句中的關鍵詞,正如《淮南子·說山訓》中所寫的“見一葉落而知歲之將暮”,品一詞可觀作者的情感態(tài)度。
【關鍵詞】文本閱讀;連詞;動詞; 情感 ;表達效果
【中圖分類號】G623 【文獻標識碼】A
閱讀是一項在任何時代都不過時的活動,然而學生對文本的閱讀往往功力較膚淺,不能感悟文字背后蘊藏的文化底蘊,快餐式地品味了一目了然的作者情感,卻忽視了最具魅力的語言文字。而教師的教學有時也陷入了程式化的機械操作,規(guī)范化的答題格式更加加深了學生和文本之間的距離。而打開閱讀這扇“門”的敲門磚,還是要回到最根本的文字。抓住關鍵詞語,使文本閱讀及文本教學更加有效。
一、關注連詞,通過對比閱讀發(fā)現妙用
連詞是用來連接詞與詞、詞組與詞組或句子與句子,表示某種邏輯關系的虛詞。連詞可以表并列、承接、轉折、因果、選擇、假設、比較、讓步等關系。連詞由于它字數少,潛藏在句子中,往往在文本閱讀中被學生所忽視,忽略了它們的妙用。在盧瑋鑾的《蟬》這篇文章中,作者運用先抑后揚的寫法,寫出了初始對蟬聒噪的厭煩之情,之后知道蟬叫響短暫生命、實現生命價值后生出了由衷的敬佩之情。
在教授這篇文本時,我們往往抓住課文的主旨句“斜陽里,想起秋風顏色,就寬恕了那煩人的聒聒!”就能體味到作者的情感變化。在細讀文本時,我們發(fā)現,作者的情感是借由一些句子逐層變化的。而當我們抓出這些關鍵句,從連詞入手對比閱讀時,竟然打開了一個新的領域。在教學時可以做這樣的設計:
品味下列句子,理解詞對于情感的表達效果:
1.杜鵑花沒零落,聽見斷續(xù)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蟬知知不休。
作者對蟬的情感:
對比文章填空:杜鵑花沒零落,聽見斷續(xù)的蟬聲了。近月來,窗外蟬知知不休。
表達效果:(提示:多的字表達了什么意思,體現作者對蟬的什么情感)
2.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那么小,那么響,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那不過是夏天罷了!對比文章填空:它是曾知知不休地在樹上過日子的小東西。那么小,那么響,響徹一個夏天!曾這樣問:何必聒聒?那不過是夏天罷了!
3.它等了十七年,等到一個夏天,就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對比文章填空:它等了十七年,等到一個夏天,就這個夏天,它從泥土中出來。
以第一句為例,文本增加的詞是“還”“就”“更”。這一句出現在段首,“還”“就”說明時日尚早,蟬開始鳴叫的日子太早?!案斌w現了蟬長久不斷地鳴叫,讓作者對蟬的厭煩之情更深了。而通過出現在段落中例句二的分析,發(fā)現作者對蟬的厭惡情感借由“就”“卻”“竟”達到了極點。結尾“才”說明友人對蟬的苦苦等來這個夏天的不易深表同情,同時對蟬的等待精神充滿敬佩?!爸挥小闭f明友人對蟬生命的短暫充滿了憐憫和嘆息。
本文教學通過對文本中連詞的把握,作者的情感逐步明晰,最后收束。而對比閱讀的形式,讓學生更直觀地感受到連詞的妙處,一個個連詞,看起來不起眼,卻成了作者情感表達的傳送帶。
二、關注動詞,通過替換閱讀比較不同
動詞一般就是用來表示動作或狀態(tài)的詞匯?;旧厦總€完整的句子都有一個動詞,要表示第二個動作時可使用不定詞、動名詞、對等連接詞、從屬連接詞或增加子句等方法聯結。動詞在文本閱讀教學中是教師教學的重要陣地,可如何讓學生更直觀地體味動詞的準確之處呢?可以采用替換、對比閱讀的方法。
在梁實秋先生的散文《鳥》中,作者借由對籠中鳥被困的苦悶,來暗暗表明自己寓居的情形,表達對自由的向往,對現實的不滿。梁實秋先生的文字平白質樸,在讀《鳥》這篇文本時,細細品味動詞,進行替換閱讀,我們會發(fā)現作者在表情達意時真是做到了字斟句酌,可謂是“多一字太多,少一字太少”。在教學時可以做這樣的設計:
對比替換前后的句子,理解詞對于情感的表達效果:
1.看它高踞枝頭,臨風顧盼——好銳利的喜悅涌上我的心頭。看它高踞枝頭,臨風顧盼——好銳利的喜悅刺上我的心頭。通過比較發(fā)現,本文中被替換的詞是“刺”?!按獭焙汀坝俊蓖瑸閯釉~,“刺”意為“用有尖的東西插入”,“涌”指“水由下向上冒出來”。雖然兩字都能表達作者看見鳥重獲自由,擁有顧盼生姿神態(tài)的喜悅之情,但“刺”更有表現力,形象地寫出了鳥帶給“我”的喜悅強烈而深刻。
2.多少樣不知名的小鳥,在枝頭跳躍。有的拖著長長的尾巴,有的翹著尖尖的長喙。多少樣不知名的小鳥,在枝頭跳躍。有的曳著長長的尾巴,有的翹著尖尖的長喙。“拖”意為拉著重物,而“曳”則為“牽引”之意,相比之下展現了鳥的體態(tài)更加輕盈,惹人喜愛。從賈島的“僧推月下門”到“僧敲月下門”,“推敲”一詞就此衍生,蘊含在詞語里的情感在字斟句酌間正悄然地發(fā)生變化。動詞在文本閱讀中是不可忽視的重點,但如何品出這個動詞的佳處?“替換對比法”成為我們體會作者情感張力的有效杠桿。
掌握有效的閱讀方法,會成為我們與作者情感溝通的橋梁,跨越時空的障礙,達到心靈的共通。
(編輯:張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