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巍
摘要:本工程為全國地鐵首次采用“地下橋”結構跨越煤炭采空區(qū)。地質情況復雜,為了控制基坑自身及周邊建筑物的變形,施工采用“明挖圍護結構及地下橋基礎”的方案,根據最終監(jiān)測數據分析,該方案對結構的變形影響較低,施工風險可控,為以后列車長期運營提供了充足安全保障。本文主要介紹該工程施工工藝及監(jiān)測數據分析,為其他城市類似工程提供參考借鑒。
關鍵詞:煤炭采空區(qū);地下橋;監(jiān)測
1 工程概況
1.1 設計情況
南湖北路站~王家梁站區(qū)間沿南湖北路轉向西,穿越王家梁村、六道灣村煤炭采空區(qū)后繼續(xù)穿越王家梁陶瓷建材市場建筑群至新醫(yī)路上,在新醫(yī)路和昆侖路北二巷交叉口前到達王家梁站。區(qū)間隧道穿越六道灣村煤炭采空區(qū),在穿越采空區(qū)段采用明挖工法施工,明挖段長度為222m。其中跨越不良地層煤炭采空區(qū)“南大槽”與“北大槽”。首先施做明挖基坑圍護樁及地下橋承臺灌注樁,形成初步圍護形式;其次進行基坑開挖;最后跨南、北大槽施做地下橋承臺及限位板,對南、北大槽進行注漿加固。
1.2 工藝情況
區(qū)間主體基坑圍護結構采用鋼筋混凝土灌注樁。采空區(qū)圍護分為Z-A,Z-B,Z-C,Z-D四種型號樁,樁徑均為1m,采用C30水下混凝土。其中A型樁長22.45m,39根,B型樁長63.95m,170根,C型樁長26.45m,129根,D型樁長26.45m,64根,共計402根。地下橋跨結構設置5個承臺,承臺樁涉及3種樁型,分別為樁長40m,樁徑1500mm的Z-1型樁;樁長33m,樁徑1200mm的Z-2型樁和樁長25m,樁徑1200mm的Z-3型樁。
2 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
2.1 工程地質條件
場地位于烏魯木齊河東側二級階地上,由于受煤礦開采,地面塌陷及塌陷治理等影響,原始地貌已被人為改造,場地為第四系松散堆積物所覆蓋,第四系主要地層由沖積、洪積形成的圓礫、卵石層組成;表層多為人工堆積層,主要為建筑垃圾、生活垃圾以及煤渣等;在第四系松散沉積層下為侏羅系中侏羅統(tǒng)西山窯組(J2X)含煤地層。其巖性為粉砂巖和炭質泥巖夾煤層。場地含有2組特厚煤層。第一組煤層總厚度18~23m左右,稱為南大槽;第二組煤層總厚度38~45m,稱為北大槽。北大槽與南大槽之間的距離為89~92m。煤層產狀:走向64~66°,傾向334~336°,傾角70~75°。
2.2 水文地質條件
采空區(qū)明挖基坑分布于卵石層中,勘察中鉆孔鉆至17m附近發(fā)現(xiàn)地下水。隨著鉆探深度加深,由于鉆探鉆透該含水層,該層地下水迅速滲漏于地下。該層地下水為碎屑類裂隙孔隙水,上部的松散卵石、礫石、砂礫石以及南、北大槽塌陷回填層為透水層。碎屑巖類裂隙孔隙水分布于下伏侏羅系煤層頂底板的砂巖、粉砂巖裂隙孔隙中,含水層巖性主要為煤層頂底板砂巖和粉砂巖,富水性較差。鉆孔實測地下水埋深約88m。
2.3 主要風險
明挖基坑深度18.3~23.7m,采空區(qū)范圍內基坑底為雜填土、回填卵石、建筑垃圾、煤渣等,基坑跨越南、北大槽,地質情況復雜,需控制施工過程對高層建筑鴻基大廈變形的影響。采空區(qū)基坑國內首次采用地下橋跨越施工,施工難度大。
2.3.1 基坑跨越南、北大槽
基坑跨越南、北大槽,存在大量塌落煤體,巖層穩(wěn)定性差,施工難度大,不利于施工過程中沉降控制,對建成后的結構影響較大,采空區(qū)明挖基坑國內首次采用地下橋跨越施工。
2.3.2 基坑北端臨近高層建筑鴻基大廈
采空區(qū)基坑距鴻基大廈地下室5.2m,此風險源為一級環(huán)境風險源,鴻基大廈為框剪結構,地上19層,地下2層;鴻基大廈樁基位于中風化泥巖、砂巖層,基礎為Ф1200樁基礎(擴底墩),樁頂標高-8.5m,樁長不小于8m?;由?3.7m,距離鴻基大廈4層裙房10.58m。
3 施工工法
采空區(qū)施工采用“明挖圍護結構及地下橋基礎”的施工方案,即:首先施做明挖基坑圍護樁及地下橋承臺灌注樁,形成初步圍護形式;其次進行基坑開挖;最后跨南、北大槽施做地下橋承臺及限位板,對南、北大槽進行注漿加固。
地下橋結構承臺灌注樁剖面示意圖
3.1 基坑開挖
基坑位于砂卵石層,土方開挖采用機械開挖為主,人工清理基底、樁間及樁側的方式進行。開挖遵循“開槽支撐,先撐后挖,分層開挖。分成10個流水段進行,向下分層開挖,中間拉槽,橫向對稱擴邊,先撐后挖,坑內集水抽排。開槽寬度為4~7米。橫向對稱擴邊,即中槽縱向貫通后,由中槽向兩側橫跨向對稱開挖。先撐后挖,即鋼支撐先于開挖前完成,保證圍護樁結構的安全。
開挖步驟如下:
第一步:破除地面施做基坑兩側圍護結構、基礎樁、冠梁。基底注漿加固。第二步:開挖基坑至第一道支撐下,澆筑第一道混凝土支撐。第三步:繼續(xù)開挖基坑至第二道橫撐下400mm,架設第二道鋼管橫撐。第四步:繼續(xù)開挖基坑至第三道橫撐下400mm,架設第三道鋼管橫撐。第五步:繼續(xù)開挖基坑至第四道橫撐下400mm,架設第四道鋼管橫撐。第六步:繼續(xù)開挖基坑至設計坑底標高,完成基坑開挖。施做坑內排水溝及集水溝。第七步:澆筑承臺或限位板。第八步:待承臺或限位板砼達到強度后,拆除第四道橫撐。施作底板柔性防水層及保護層,澆筑底板及底部側墻。第九步:待底板砼達到強度后,施作側墻防水層,澆筑側墻至中板下,架設換撐。第十步:拆除第三道橫撐。施作側墻防水層,澆筑側墻、中墻及中板。待中板砼達到強度后拆除換撐。第十一步:待中板砼達到強度后,拆除第二道橫撐。施作側墻防水層,澆筑側墻、中墻及頂板。第十二步:待頂板砼達到強度后,拆除第一道橫撐。施作頂板防水層及保護層。回填并恢復路面。
3.2 地基加固
由于地下采空區(qū)的存在,不僅造成空體上部煤層和覆蓋層失穩(wěn)而冒落或沉陷,而且使煤層頂底板產生巖移和變形。因此需對基坑底以下回填土體進行注漿加固。
加固深度為南、北大槽采空區(qū)基坑底以下0~10m以及20~30m深度處土體。注漿加固前,應進行室內漿液配比試驗和現(xiàn)場注漿試驗,確定設計參數和設備。應采用多次注漿,間隔時間應按漿液初凝實驗結果確定且小于4小時,封閉泥漿7d后70.7mm×70.7mm×70.7mm立方體試塊的抗壓強度應不小于0.5Mpa。注漿鉆孔直徑100mm,間距1500mm,梅花形布置,深孔最小49m或進入巖層為止。注漿管徑50mm。注漿采用42.5級普通硅酸鹽水泥,水泥漿液的水灰比1:1,參加5%水玻璃,水玻璃模數2.5~3.3,濃度40°Be。注漿壓力控制在0.5~1Mp。
注漿加固對施工要求:
1)施工場地應預先平整,并沿鉆孔位置開挖溝槽和集水坑。
2)注漿施工時宜采用自動流量和壓力記錄儀,并及時進行數據整理分析。
3)注漿孔垂直度允許偏差為±1%。
4)注漿流量可?。?~10)L/min,對填充型注漿,流量不宜大于20L/min。
5)當用花管注漿和帶活堵頭金屬管注漿時,每次上拔或下鉆高度宜為0.5m。
6)漿體應經過攪拌機拌勻后,方可壓注,注漿過程中應不停緩慢攪拌,攪拌時間應小于漿液初凝時間,漿液在泵送前應經過篩網過濾。
7)水溫不得超過30℃~35℃,氣溫過低或過高時,采取措施防止?jié){液凝固或凍結。
8)應采用跳孔間隔注漿,且先外圍后中間的注漿順序。
9)對滲透系數相同的土層,應先注漿封頂,后由下而上進行注漿,防止?jié){液上冒。如土層的滲透系數隨深度而增大,則應自下而上注漿。對互層地層,應先對滲透性或孔隙率大的地層進行注漿。
10)對冒漿、竄漿、饒塞返漿等現(xiàn)象根據相關規(guī)范準備預案并處理。
4 風險監(jiān)測
4.1 監(jiān)測目的
1)保證基坑支護的安全。支護結構在破壞前,往往會在基坑側向不同部位上出現(xiàn)較大的變形,或變形速率明顯增大。如有周密的監(jiān)測控制,有利于采取應急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或減輕破壞的后果。
2)驗證支護結構設計,指導基坑開挖和支護結構的施工。了解現(xiàn)場實際的應力和變形情況,與設計時采用值進行比較,必要時對設計方案或施工過程進行修正,從而實現(xiàn)動態(tài)設計及信息化施工。
4.2 測點控制值
為保證周邊環(huán)境安全和施工安全,應進行必要的現(xiàn)場監(jiān)測。當監(jiān)測顯示不正常情況時,應立即向各方報告?,F(xiàn)場監(jiān)測應實行預警、警戒、極限三級管理。
1、圍護結構監(jiān)測項目:
①樁頂水平位移:累計值25mm報警。②樁頂垂直位移:累計值25mm報警。③樁體水平位移:累計值30mm報警。④支撐軸力:設計軸力的80%。
2、周邊環(huán)境監(jiān)測項目:
①地表沉降測點:累計值30mm報警。②臨近建筑物位移:累計值10~60mm報警。③地下管線沉降測點:累計值10~30mm報警。④建筑物地表裂縫:建筑物裂縫寬1.5~3mm,地表裂縫寬10~15mm報警。
4.3 主測斷面分析
基坑共布設4個主測斷面,煤炭采空區(qū)南、北大槽各布設一個主測斷面,測點間距3m、5m、5m、5m,選取跨越北大槽主測斷面05斷面進行監(jiān)測數據分析。
基坑開挖過程中各階段分析如下:①基坑開挖第一層,地表監(jiān)測累計沉降逐漸增大;②基坑開挖第二層,地表監(jiān)測累計沉降因受鋼支撐架設及其他因素呈現(xiàn)出波動;③基坑開挖第三層,地表監(jiān)測累計沉降逐漸增大;④基坑開挖第四層,地表監(jiān)測累計沉降處于開挖階段最大值;⑤基坑開挖完成后對地層進行深孔注漿加固導致監(jiān)測數據回升;⑥注漿完成后進行基坑與地下橋結構施做,受施工影響導致監(jiān)測累計沉降增大;⑦基坑結構施做完成后,監(jiān)測數據處于穩(wěn)定。
4.4 監(jiān)測數據統(tǒng)計及分析
(1)地表沉降
各測點最終累積沉降值分區(qū)如下表所示?;庸膊荚O62個監(jiān)測點,沉降均控制在-25mm以內,按間距3mm劃分柱狀圖如下圖所示,可以看出呈單峰狀,在-7.0mm~2.0mm沉降范圍內的測點最多,共43個測點,占到所有沉降測點的69.3%,而-13.0mm ~-25.0mm沉降范圍內的測點只占所有統(tǒng)計測點的12.9%,表現(xiàn)出正態(tài)分布的特性。
(2)樁體水平位移
各階段的樁體水平位移最大水平位移基本是在開挖至一半后產生的,之前有未開挖的土體支撐約束,之后土體的支撐約束消失,水平水位增長較快,增長幅度占總變形的50%~60%;開挖至底后,開始拆撐做結構,此時由于鋼支撐的約束消失,水平位移又有一次增長,此次增長幅度占總變形的15%~20%左右。
(3)支撐軸力
開挖過程中,支撐軸力未發(fā)生預警。測點受基坑開挖深度增大而呈上升趨勢,基坑開挖至第三層時軸力明顯增大。
(4)環(huán)境風險
鴻基大廈的建筑物沉降未發(fā)生預警,最大累計沉降-3.88mm,其中基坑開挖到第二道鋼支撐至第三道鋼支撐時沉降變化量最大-2.23mm,占累計變化量58%,開挖第三道支撐及以下,沉降趨于穩(wěn)定。
(5)監(jiān)測總結
基坑從開挖到結構封頂共計150天,對地表沉降、樁體位移、支撐軸力、周邊建筑物等進行了監(jiān)測,各測項數據均未發(fā)生預警,基坑風險可控。
5 結語
本工程成功采用地下橋跨結構,跨越南、北大槽,使施工安全及結構穩(wěn)定得到了保障,施工過程中各測點變形無異常,地下橋跨結構施工在該工程得到了成功的應用??梢钥闯鰧Υ嬖谒輩^(qū),穩(wěn)定性不足的地層,選取地下橋跨結構跨越塌陷區(qū),既降低了施工風險,又對既有的結構及以后列車運營提供了充足了安全保障。但由于地下橋跨結構所需圍護樁及承臺樁數量多,樁基深度大,底板結構復雜(承臺、限位板,結構底板),因此以后在類似工程籌劃過程中對于是否采用應科學分析,及早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