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海
【關鍵詞】 數(shù)學教學;思維邏輯能力;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 G623.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8)11—0109—01
所謂的邏輯思維能力,主要是指對事物進行觀察、比較、分析、概括、判斷、推理等能力。小學數(shù)學教育大綱明確要求了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目標。然而目前,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存在的一個嚴重問題就是小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十分欠缺。這將導致學生解題的時候不知從何入手,并且缺乏靈活性和敏感性,進而使得解題錯誤率大大提升。由此可見,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是十分有必要的。那么,如何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呢?
一、以興趣為依托,豐富教學內容
首先,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小學生年齡小,正處在學習的最開始階段。如果教師不注意學習興趣的培養(yǎng),而是一板一眼地授課,必然會導致教學效率低下。著名教育學家陳鶴琴曾說過:“游戲是孩子的生命,是孩子獲取知識的基本活動形式?!毙W生的心理和生理都還不太成熟,注意力不夠集中,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認為,教師可以將小游戲引入課堂。
例如,在教學“認識幾分之一”時,可以設計“用掌聲表示得數(shù)”的游戲。教師問:“8本書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本?”4聲清脆的掌聲回答了這一問題;“6米長的繩子平均截成3段,每段長多少米?”又是2聲掌聲;“一個大西瓜平均分給2個小朋友,每人分得幾個?”學生紛紛回答:“每人只能分得半個西瓜,不夠1個,不好用掌聲來表示。”于是,教師趁機誘導:“能不能用一種新的數(shù)來表示它呢?”在教師的啟發(fā)下,學生們便很快投入到分數(shù)的學習當中。實踐證明,這樣將數(shù)學和游戲結合起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調動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得教學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以耐心為根本,循循善誘
以耐心為根本,才能促進教學質量。一方面,教師要有耐心。小學生的數(shù)學思維正在形成的過程中,教師要轉變觀念,深刻地認識到這一點,不能一蹴而就,不能以成人的角度去看待學生,認為自己教過了,學生一定會。其實,恰恰相反,許多知識和方法都需要教師反復講解,學生才會理解。這時候就需要教師擁有耐心,沉得住氣,站在學生的角度,不斷改善教學方法。對于不同的學生來說,教師也需要有不同的耐心。學習成績好的學生,教師應該把耐心體現(xiàn)在講解題目上,同時慢慢地引導基礎好的學生往更高層次發(fā)展,實現(xiàn)培優(yōu)的效果;而對于學習成績差的學生,大多有“破罐子破摔”的心理,這時教師需要更加耐心地幫助他們“愛”上數(shù)學,要循序漸進,一步一步慢慢來。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中,思維難免會出現(xiàn)“卡殼”的現(xiàn)象,這就是思維的障礙點。不管對于哪個層次的學生,如果教師沒有耐心就很難發(fā)現(xiàn)學生的思維障礙點,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就很難提高。另一方面,教師要啟發(fā)學生耐心地學習。很多小學生玩性過重,對學習沒有耐心,稍微遇到一點問題就不知所措,不愿意動腦筋。此時,教師需要引導小學生對問題進行探究,不斷地分析為什么,幫助學生沉得下心來,集中注意力在問題上。學生如果不愿意學,那么他們的邏輯思維就運轉得不夠,邏輯思維能力就不會得到提升。因為平時的數(shù)學題目、考試都不再像課堂上講得那么生動有趣,教師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帶著學生一起看題目,培養(yǎng)學生對數(shù)學題目的耐心和細心。
綜上所述,筆者認為,如果教師能夠在教學中做到以上兩點,也即是站在了學生的角度考慮問題,必然能有計劃地對學生實施數(shù)學思維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必定會得到提高。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