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琪
摘要:《牧童之樂》作曲者是老志誠先生,這是一首具有中國風格的鋼琴曲,描繪了牧童放牧的場景,表達了作者對秋日田園景色的感受。該曲在“征求有中國風味的鋼琴曲”大賽中榮獲二等獎,并且大賽倡議舉辦人齊爾品特別喜歡這首曲子,還將此曲列入了自己獨奏音樂會的必備曲目,不管在世界各地舉報音樂會,都要演奏這首《牧童之樂》。老志誠先生的《牧童之樂》與賀綠汀先生所作的《牧童短笛》并稱為“南北牧童”,在當時廣為流傳。本文通過對作者情感及曲子結構的分析,來探究這首鋼琴小品《牧童之樂》的演奏技巧,為廣大演奏者提供一份可借鑒的演奏資料。
關鍵詞:牧童 田園 演奏技巧 老志誠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8)07-0008-02
《牧童之樂》于1932年被創(chuàng)作出來,這是老志誠在學生時期去香山度假后的游后感作品[2],他將體驗大自然的感受和看到牧童放牧的場景寫進了譜子里,整首曲子充滿了喜悅之感。這首音樂擁有著一種畫面感,人們聽的時候就似乎是看到了一幅中國畫,牧童悠哉悠哉地放牧,體現著田園的風格。《牧童之樂》作為第一首成熟的中國鋼琴曲,老志誠先生創(chuàng)作時借鑒了中國戲曲以及中國民間音樂的表現手法,成為一首具有獨特的中國風格的鋼琴曲,其彈奏方法也有其獨特之處。
一、作者簡介
老志誠先生生于廣東順德,是我國的鋼琴家、音樂教育家、作曲家。他與王洛賓、曹試甘并稱為北京師范學校的“音樂三杰”,他從小就熱愛民族音樂,從民間藝人那里學習二胡、琵琶等樂器。1925年,他考入北京師范學校開始學習鋼琴,曾于1932年擔任京華美術學院音樂系主任和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就在這一年創(chuàng)作出了《牧童之樂》,建國后又擔任北京藝術學院副院長、中央音樂學院教授。他在20世紀20-30年代展現出他的作曲才華,30-40年代達到他創(chuàng)作的高峰期,許多作品隨之誕生。雖然當時老志誠所處的環(huán)境和條件都非常的艱難,他還是創(chuàng)作出了許多可歌可頌的作品,如提琴曲《敘事曲》《鋼琴小品集》,舞劇音樂《在森林中》《草原上的春天》等[1],他的這些作品在各方面都追隨著民族風格?!赌镣畼贰肥撬跊]有任何創(chuàng)作經驗的基礎上,通過在鋼琴上的摸索,用西方樂器展現出了中國田園生活的意境,他由此被稱為“鋼琴作曲雙絕的自學才人”。老志誠先生大膽借鑒、敢于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出風格獨特的民族鋼琴小品,值得廣大音樂人學習。
二、樂曲結構分析
《牧童之樂》采用了并列復二部曲式,同時每個樂部又是單三部曲式,兩個樂部包含的音樂元素各不相同,看似散雜的音樂元素,組合到一起卻有其獨特的風格。
本首曲子A部的第一樂段開始于高音區(qū),調性為c羽,運用了四度和弦、五度和弦等,有一種空間感,讓人覺得自己處在一個恬靜的田園風景中。第二樂段中隨著d角五聲調式及短小的音型的出現,牧童嬉戲以及羊群緩緩移動的畫面印入腦海,這段以c商七聲清樂調式歌唱主題旋律結束。第三樂段主旋律在右手,整體降低了四度,調式是降E五聲調式,突出對比色彩,為再現北方田園風情的段落。B部的第一樂段運用了a角F宮的調式,結構整齊,速度較快,音型及節(jié)奏型采用了三連音和跳音,其中還進行了轉調,整體復雜變化多樣,表現牧童的歡樂。第二樂段與第一樂段比起來結構不整齊,速度也較慢,這一段的調式采用了g羽、g商和F宮,借用的是戲曲的表現手法,適合抒情,歌唱起來較為輕柔,表達出老志誠先生對祖國山河的熱愛之情。第三樂段的調式是F宮七聲清樂調式,以長線條樂句為主,末尾多加了四、五級和弦來充實這一部分,這部分整體的速度趨勢為“快—慢—快—慢”,在對比中展現出獨特高雅的意境。
三、樂曲創(chuàng)作特色
《牧童之樂》采用的和聲不是傳統(tǒng)的西方和聲,而是融入了我們中國音樂的特色,運用了五聲性和弦結構,更有中國音樂的味道。旋律上借鑒了傳統(tǒng)民歌,卻又不同于傳統(tǒng)民歌的旋律,聽起來特別流暢、帶感,結合本曲表達的內容來聽,用心感受,似乎能看到牧童放牧的場景,恰似親身體驗田園生活。A部巧妙地將中國琵琶、二胡的音程與西方和聲特色融會貫通,演奏起來中國風味十足。另外這首曲子的調性變化很頻繁,用不同的調性來營造不同情感的音樂氛圍,節(jié)奏上的變化也很多,整體像是被分為一個個的小片段,不同的片段訴說著不同的故事,展現著不同的畫面,但是組合到一起似乎就是一個動態(tài)的場景,讓人深陷其中,體味其中的樂趣。老志誠先生將不同音樂流派的文化內涵提取出來,結合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打開了鋼琴創(chuàng)作的新思路,這首鋼琴小品《牧童之樂》就是最好的展示。
四、演奏技巧
中國鋼琴曲是中國民族音樂與西方器樂鋼琴結合產生的音樂曲,所以彈奏起來就需要了解中國音樂的特色還有鋼琴的特點?!赌镣畼贰啡谌肓硕?、琵琶等樂器的音型,所以在鋼琴上彈奏也要盡量靠近這些樂器的發(fā)聲特點。不同的樂器音色不同,所以要求演奏者可以通過辨別音色的不同來安排使用不同的觸鍵方法。
本曲前四小節(jié)左右手的節(jié)奏型相似卻不同,所以左右手的配合尤為重要。第一小節(jié)要弱,第二小節(jié)要強,第三小節(jié)由弱到強,強弱音要對比明顯,有起有伏,才能突出曲子的特點,而且這四個小節(jié)以和弦為主,下鍵要快、要準。從第五小節(jié)開始,音符以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為主,節(jié)奏整體比較緩慢,彈奏時要注意放慢速度,聚集指尖的力量,觸鍵要穩(wěn),遇見停止符要留空,左手音與右手音以及左右手齊下的音都要彈奏的飽滿。第二十三和二十四小節(jié)與前四小節(jié)類似,彈奏方法一樣。第二十五、二十六小節(jié)混用了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和十六分音符,短短兩個小節(jié),變化極快,要注意控制好右手的拇指,該起的時候起,該落的時候落,不要被其他手指所影響。第二十九小節(jié)到第三十七小節(jié),出現了三十二分音符和六十四分音符,用快速的音串來模擬吹奏嗩吶的滑音,這一部分對手指靈活度要求特別高,不僅要下鍵快,離鍵也要快,還要穩(wěn),保證每個音簡短又清晰連貫。第四十三小節(jié)到六十六小節(jié),又以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為主,長時值的音符類似二胡的長線條樂句,速度放慢了,彈奏這一段要與前面那部分區(qū)分清楚,極快的演奏轉變?yōu)槭婢彽膹椬啵袷羌ち疫\動后的休息。從第六十七小節(jié)往后,主旋律速度再次加快,但左手的伴奏還要保持正常的節(jié)奏,彈奏這一段讓人的神經再次緊繃起來,感覺自己看到了牧童放牧之余嬉戲的歡快景象。最后以連貫的和弦結束,讓人的意識一下子從美好的畫面回到現實中,意猶未盡。在演奏時,演奏者要做到心平氣和,不要因急躁忘譜,同時要心懷激情的去演繹,內心與音樂融為一體,才能達到理想的演奏效果。
在觸鍵力量方面,演奏者要結合曲子的結構特點進行,速度較快節(jié)奏較快時,觸鍵力量要重,彈出短促有力的聲音,多個小短信連成的旋律就像琵琶的音色,聽似長音,其實都是短促的音快速跑動達到的效果。而速度較慢節(jié)奏較慢時,就如二胡綿長的音韻,手指需要慢落慢抬,同時可以輕踏延音踏板,讓不同的音交錯出現又同時存在,聽起來意境悠遠。想要演奏好曲子,就要學會不同力量的觸鍵,觸鍵力量的把握還需要強加練習,在演奏前需要訓練手指的力量,可以高速連續(xù)的彈奏五個連續(xù)的白鍵,使鋼琴發(fā)出的聲音結實飽滿,訓練手指的爆發(fā)力。擊鍵時要以手指關節(jié)做支撐,以指尖為擊鍵點,集中力量才能彈奏出具有穿透力的聲音,而手指的力量需要手腕、手臂傳送,所以彈奏時,手腕要保持狀態(tài),不要下塌,這樣手臂的力量才能順利達到指尖。鋼琴演奏可以稱作是一個從頭到腳的全身“運動”,正式演奏一首曲子前也需要“熱身”,所以手指的靈活練習是必不可少的。
五、結語
老志誠先生把自己在北京師范學校所學的音樂理論知識與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特色結合起來,即興創(chuàng)作出《牧童之樂》,他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鋼琴曲創(chuàng)作之路,他用西洋樂器鋼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國傳統(tǒng)音樂特有的魅力,表現出中國人的審美情趣,中國鋼琴曲也得到了世界的認可,他的作品推動中國鋼琴音樂史從萌芽階段過渡到繁榮階段,不僅有劃時代的歷史意義,還具有極大的文化價值[3]。有了他的先例,其他創(chuàng)作者學會將自己國家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與鋼琴結合起來作曲,人們都意識到了拯救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重要性,各民族的音樂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的發(fā)展?!赌镣畼贰纷鳛橹袊撉偾念I頭曲,不應該被遺忘,我們要重視并繼承這首曲子,保持老志誠先生的精神,學會創(chuàng)新,學會取其精華,擇其優(yōu),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音樂,讓中國鋼琴曲走出國門,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姚思源.老志誠先生和他的音樂創(chuàng)作[J].人民音樂,2002,(02).
[2]魏延格.他依然譜曲不止、撫琴不輟——老志誠先生訪談錄[J].鋼琴藝術,1997,(04).
[3]莽克榮.老志誠傳[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4.
[4]吳曉娜.中國風鋼琴語境的拓荒者、先驅者——論老志誠20世紀30年代初的鋼琴創(chuàng)作[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2005,(02):3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