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 胡慶軍
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行走,你的心里總是難以平靜下來。遵義,這座紅色之城,帶著歷史的厚重感,既古樸,又年輕,處處充滿現(xiàn)代氣息,多少年來,遵義在一代一代中國人心中平添著一份凝重和莊嚴,訴說著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
有這么一座小城,被譽為紅色之城、轉(zhuǎn)折之城、會議之都、茅酒之鄉(xiāng)。這里,紅色的革命文化閃耀在青山綠水之中。這就是大名鼎鼎的遵義。
“遵義”其名出自《尚書》:“無偏無陂,遵王之義”。遵義地處中國西南腹地,是中國西部的重鎮(zhèn)之一,貴州省第二大城市,屬于國家規(guī)劃的長江中上游綜合開發(fā)和黔中經(jīng)濟區(qū)建設的主要區(qū)域。這里氣候宜人,風景優(yōu)美,文化底蘊深厚,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作為中國著名的酒文化名城,遵義出產(chǎn)包括茅臺酒和董酒在內(nèi)的很多名酒。1935年,中國共產(chǎn)黨在這里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遵義是國務院列入首批公布的24個有歷史文化名城之一。
遵義,這個出現(xiàn)在很多人心中無數(shù)次的名字,有著諸多讓我們感慨得風景、民風和歷史,一條充滿奇幻魅力的湘江從遵義城緩緩流過,讓這里更加壯觀而祥和,也增添了一份神圣。走近遵義,在感悟之余,你仿佛是和一位老人在交談,在那慈祥得注視下,我們會讀懂很多東西,偶爾驚贊,也偶爾嘆息。
這是一片紅色的土地,那些紅色的印記隨處可見,讓你從心底深處產(chǎn)生出敬仰。這里山川秀麗,風光獨特,可謂處處有佳境,步步有名勝。但更多地人到遵義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看看遵義會址。
在遵義市區(qū)內(nèi)一條不甚繁華的大街一側(cè),屹立著一棟民初時期的民宅建筑,朱膝大門門首,懸掛著由毛澤東親書的“遵義會議會址”的長方形扁額。附近沒有車鳴馬嘶,沒有擺攤設市,一切保持著寧靜,莊嚴的氣氛。遵義會址那棟青灰色磚砌的樓房,早已在中國人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
目光掠過那浩翰如煙的大廈高樓,久久地凝視著那兒立在高樓中央不甚高大的遵義會址小樓,淚水忽然就落下來了,走進大門,一棟青磚灰柱、長廊恢廓、黑瓦灰檐的二層樓房赫然呈現(xiàn)在眼前,既莊嚴又美麗,這就是早已熟悉并且仰慕已久的遵義會議會址。會址旁邊是一個小廣場,廣場后面豎立著一幅巨大的紫紅色花崗巖詩詞墻,墻上鐫刻著毛主席手書《長征》詩,恢宏剛勁,氣勢磅礴。會場中央放著一張深紅色的長方形大木桌,桌子四周擺著一圈藤椅,桌下面還放著一個八角形的用來取暖的炭火盆。頂上天花板正中,懸掛著一盞圓形瓷罩的“洋油”燈。墻壁上掛著一架木框鏡面的自鳴鐘,還有兩個壁柜。望著室內(nèi)的陳設,仿佛聞到了當年的硝煙歲月。
在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上,“遵義會議”是閃光的一頁。這次會議結(jié)束了王明“左”傾冒險主義在中央的統(tǒng)治,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正確領導。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實際問題的會議。它在極端危急的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很多人從讀黨史的時候起,心里就裝著遵義,盼望有一天能走進遵義。
紅軍烈士陵園坐落在遵義市內(nèi)鳳凰山南麓的小龍山上。1953年,遵義市政府將烈士遺骸陸續(xù)集中到山上,從此遵義人將小龍山稱為“紅軍山”。進入陵園大門,從高高的臺階拾級而上,來到陵園頂端的廣場,在四面青松翠柏懷抱中,一座氣勢磅礴、造型別致、直插云天的紅軍烈士紀念碑聳立在眼前。碑的正面是鄧小平題寫的“紅軍烈士永垂不朽”八個大字,金光閃閃。整座碑高約30米,碑的頂端是5米高的鐮刀錘子標志,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碑的外圍是一個大圓環(huán),其外壁上鑲嵌著28顆閃光的星星,象征著中國共產(chǎn)黨經(jīng)過28年艱苦奮斗取得了全國政權(quán),緬懷28年來為中國革命和人民解放事業(yè)流血犧牲的革命先烈和紅軍將士。大圓環(huán)的四個方向,由4個約5米高的紅軍頭像托著,頭像用紫色花崗巖石雕鑿而成,分別為老紅軍、青年紅軍、女紅軍和赤衛(wèi)隊員,寓意中國工農(nóng)紅軍威震四方。四座塑像怒目遠眺,神情剛毅,讓人記憶深刻,久久不能忘懷。
紀念碑后是紅三軍團參謀長鄧萍墓,只見滿山青松翠柏,一座巨大的紅砂石墓塋掩映在萬綠叢中,里面安葬著鄧萍同志的骨灰。據(jù)介紹,鄧萍的遺骸是1957年夏,在彭德懷親自關懷下,當?shù)攸h政軍民深入調(diào)查研究,在老城干田壩找到的。“文革”中,彭德懷手書的鄧萍鈴木墓碑曾被推倒,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墓碑才重新樹起,“鄧萍同志之墓”六個大字又重現(xiàn)光輝。1979年10月,張愛萍為鄧萍墓撰寫了墓志銘。1984年,為修建“紅軍烈士紀念碑”,鄧萍墓移至碑的北面,墓前鑲嵌大理石墓志,是用張愛萍的手體陰刻而成,在青松翠柏下莊嚴而肅穆。
穿過紀念碑就是一座青石圓墳,四周用砂石砌成墓裙,中間是泥土,頂上長著青青的草兒。墳前豎立一塊青石墓碑,碑上鐫刻仿毛澤東手體“紅軍墳”三個大字,并填成紅色,周圍蒼松林立,古柏參天,風景秀麗?!凹t軍墳”臺階下方,有一座栩栩如生的雕塑,再現(xiàn)了紅軍女衛(wèi)生員給一個小孩喂藥的情景,這就是被奉為“紅軍菩薩”的紅三軍團衛(wèi)生員龍思泉。據(jù)講解員介紹,龍思泉跟隨部隊到達遵義后,為當?shù)匕傩罩魏脗?,于是越來越多的百姓來請她看病,她只好留下來繼續(xù)為百姓治病,直到部隊出發(fā)幾天后才去追趕,途中不幸被國民黨的地方武裝殺害,時年18歲。聽說國民黨反動派要把她拋尸野外,當?shù)匕傩章動嵑竺爸kU連夜把她的尸體追回,葬于桑木埡。解放后,當?shù)卣妖埶既獕災箯纳D緢哼w至紅軍山以供百姓憑吊,幾十年前來祭拜者絡繹不絕。
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行走,你會一下子就想到那首《憶秦娥 婁山關》的詞:“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泵珴蓶|通過這場期待已久的戰(zhàn)斗的描寫,預見了中國革命的狂瀾將席卷全國,并最終取得徹底的勝利。
遵義,除了這些讓我們敬仰的紅色印記,還有很多讓你流連忘返的地方,這里四季如春,春沐暖陽紫氣升,夏時百花開滿城,秋染七色桂花香,冬見白雪卻不冷。這里有國家級風景名勝區(qū)赤水,這里有習水、婁山關、綏陽寬闊水、仁懷茅臺、余慶大烏江、湄潭湄江,這里有九道水國家森林公園、竹海國家森林公園、燕子巖國家森林公園、鳳凰山國家森林公園,這里有習水飛鴿、中國杉王、大板水、雙河溶洞、大瀑布、燕子巖國家森林公園、中國丹霞谷、云門屯婁山關景區(qū)、湄潭天下第一壺茶文化公園,這些風景秀美的地方享譽海內(nèi)外。
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行走,你的心里總是難以平靜下來。遵義,這座紅色之城,帶著歷史的厚重感,既古樸,又年輕,處處充滿現(xiàn)代氣息,多少年來,遵義在一代一代中國人心中平添著一份凝重和莊嚴,訴說著那段血雨腥風的歷史。遵義,因為遵義會議而成為飲譽世界的歷史名城,這里清新而富有朝氣,溫馨而又充滿活力。歷史的風緩緩吹過,遵義正由一個黔北小城,蛻變成一座充滿朝氣的現(xiàn)代大城市。那些日新月異變化,讓那些苦痛消聲隱跡,一棟棟高樓大廈詮釋著遵義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