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銘
不少家長心里都有一個邏輯:孩子上不了好幼兒園就上不了好小學,上不了好小學就上不了好初中,上不了好初中就上不了好高中,上不了好高中就上不了好大學,甚至上不了大學,那么孩子這輩子就完了!
其實哪有那么嚴重呀!我們此處暫且不論“好”的標準是什么。我曾不只一次在MBA班上做問卷調查,想了解一下這些世人眼中的“成功人士”曾上過什么樣的學校。在此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這些人后來所取得的成就,與當年上過的是不是所謂好的或名牌的小學和初中沒有任何相關性,與高中的相關性也不顯著。我有一次帶學生外出,閑聊中問他們以前都上什么小學。只有一個學生以前所上的小學是人們心目中的名牌學校,其余的都是不起眼的普通學校,其中有三所學校已經(jīng)被撤并。
但正因為心中的那個邏輯,使得家長們在面臨孩子的每一次考試時,心中的焦慮都會增加。這種焦慮是使孩子背負過重課業(yè)負擔的重要原因。相當多的家長堅信,只靠學校的學習是不夠的,孩子必須在課外報班。一些培訓機構當然要借此推波助瀾。這導致學生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實際上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校外。
而許多家長不惜代價去給孩子報校外輔導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們認為學校老師“課內不講課外講”。對此我沒有做過深入調查,無權發(fā)表意見,但我覺得即便有,也不可能是普遍現(xiàn)象。試想如果一所學校的教師都“課內不講課外講”,那么學生能答應么?家長能允許么?如果家長紛紛投訴,那么校長能坐得住么?我不太相信一所學校的內部管理會爛到這樣的程度。當然,教師由于教學經(jīng)驗不足,不會教或教不好的情況肯定是有的,但這和教師主觀上“課內不講課外講”不是一回事。
憑多年對家長的了解,我知道,不論教師在課堂上講得多么好、多么到位、多么全面、多么細致、多么深入,家長也不會滿足,還會覺得不夠,還會覺得有些東西教師沒講到。對于“課內不講課外講”,家長認為教師課內該講什么,有量和質的標準么?教師講了哪些才算是都講了?教師在有限的課時內能講多少?我覺得,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中明確規(guī)定的內容,教師不可能不講,不可能有遺漏,但教師講完了課程標準和考試要求的內容,學生就能滿足家長就能放心么?由于學校課時有限,教師在課堂上只能選擇最基本、最典型的題目進行講解。一道題目往往會有多種解法,但教師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教解題方法也只能教最常用、最規(guī)范、最普遍適用的方法,至于一些偏招怪招絕招巧招,不可能全都講到。這既不可能,也無必要,因為中考和高考考查的是學生的基礎知識、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不可能出那些必須用偏招怪招才能解答的考題。而在課外培訓班上,那些教師常用一些解題技巧來吸引學生,這就很容易給學生和家長造成錯覺—有些東西學校教師沒有講,只有在培訓班上才能學到。所以,家長給孩子報班上課,主要原因不是教師校內講沒講,而是因為看到別的孩子報班了,就覺得自己不給孩子報班就不行,就要吃虧,就要落后,就要輸在起跑線上。
事實上,家長和學生的焦慮主要來自考試背后的利害??荚嚤臼且粋€常規(guī)性的教學環(huán)節(jié),目的是檢測學生掌握知識和方法的情況。但現(xiàn)今重出身重學歷的用人制度,使得高考成為一場嚴峻的甚至殘酷的競爭。從某種意義上說,高考不是一次簡單的教育測量,而是社會分工的開始,它關乎未來社會財富的分配。因此,高考分數(shù)背后存在著巨大的利害和風險。這種利害和風險給考生及其家長帶來巨大的精神負擔,對青少年成長產(chǎn)生嚴重影響。為了得到更好的考試結果,為了在嚴峻的競爭中取得更大優(yōu)勢,學生必須全力以赴備考,必須承受巨大的課業(yè)負擔。過重的課業(yè)負擔其實已經(jīng)與考試內容多少沒有太大的關系,與考什么不考什么沒有太大關系,甚至與考試難度也沒有太大的關系了。
實際上,高考結果僅具有統(tǒng)計學上的意義,并不一定對每個個體的終身發(fā)展產(chǎn)生決定性的影響。對人終身產(chǎn)生決定性影響的是持續(xù)不斷的學習和進取。終身學習的理念已經(jīng)提出多年,我們在現(xiàn)實中也可以看到許多通過自身持續(xù)不斷的努力而取得成就的案例,許多人在觀念上也承認高考不能決定人的一生。但在現(xiàn)實中,重文憑重出身的觀念依然盛行,在此基礎上形成的選人用人制度并未發(fā)生實質性改變,這使得高考變得異常嚴峻和殘酷。
減輕學生過重的精神負擔和課業(yè)負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實現(xiàn),需要一個漸進的過程。我們相信,當社會的人才觀和選人用人制度發(fā)生改變時,學校教育和青少年成長的環(huán)境也一定能改變。
(編輯 孫金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