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寶生
《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一書對古詩文的注釋都具有很高水平,但對《李憑箜篌引》一詩的注釋有幾處值得商榷。現(xiàn)結(jié)合文獻等資料,逐一說明。
1.吳絲蜀桐張高秋,空山凝云頹不流
書中將“空山凝云頹不流”注作“空山里的浮云(被箜篌的樂音吸引)頹然凝滯在那里,不流動了”。此解殊不可通,大誤。我們只要稍加注意,便不難發(fā)現(xiàn)注釋中的悖謬之處。
何謂“頹然”?“頹然”不就是“萎靡不振的樣子”嗎?不就是“蔫頭耷腦的樣子”嗎?聽了著名的宮廷樂師、箜篌高手李憑所彈奏的樂曲,“浮云”卻變成了這個樣子。這是在贊揚李憑呢,還是在貶斥李憑呢?這顯然是直接與全詩的主旨相悖的,是根本講不通的。
筆者認為這句詩的意思是:“(由于被李憑動聽的箜篌之聲所吸引)群山都靜下來了,天上的行云也都停留不動了,就連那流動的水都不流了?!币簿褪钦f,這句詩是詩人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從“山”“云”“水”三個不同的角度,來渲染李憑彈箜篌所產(chǎn)生的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的。
筆者之所以如此釋義,是因為:此句中的“空山”實乃“山空”的倒文?!澳啤睂嵞恕霸颇钡牡刮摹2⑶摇翱铡薄澳薄邦j”三字皆為古今異義詞。“空”當(dāng)釋作“靜”;“凝”當(dāng)釋作“?!?;“頹”當(dāng)釋作“水向下淌”。
“空”釋作“靜”,古詩詞中不乏其例。如:
(1)李煜《搗練子·秋閨》:“深院靜,小庭空,斷續(xù)寒砧斷續(xù)風(fēng)?!薄翱铡迸c“靜”對應(yīng)成文,明“空”猶“靜”也。
(2)杜甫《秋野》:“大江秋易盛,空峽夜多聞。”“空峽夜多聞”,即“寂靜的山峽中在夜間會聽到許多的聲響”。
(3)(唐)王維《鹿柴》:“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币庵^:“寂靜的山峽之中沒有看見人,卻聽到有人說話的聲響?!?/p>
“凝”釋作“停”亦習(xí)見于古詩詞。如:
(1)《楚辭·九嘆·憂苦》:“折銳摧矜,凝泛濫兮。”王逸注:“凝,止也。”
(2)(唐)孫處玄《殘句》:“日側(cè)南澗幽,風(fēng)凝北林暮?!薄帮L(fēng)凝”,即“風(fēng)?!?。
(3)(宋)盧祖皋《望江南》詞:“因看蝴蝶著雙飛,凝扇立多時。”“凝扇”即“停扇”。
“頹”之“水向下淌”之義,亦見諸古詩文及古訓(xùn)。如:
(1)《楚辭·九嘆·憂苦》:“菀彼青青,泣如頹兮?!薄捌珙j兮”,即“眼淚如流水般下淌”。
(2)(三國·魏)曹植《王仲宣誄》:“經(jīng)歷山河,泣涕如頹?!?/p>
(3)(北魏)酈道元《水經(jīng)注·沔水》:“泉涌山頂,望之交橫,似若瀑布,頹波激石,散若雨灑?!薄邦j波激石”,即“流水的波濤沖擊著山石”。
(4)《史記·河渠書》:“井下相通行水,水頹以絕商顏?!迸狍S集解:“臣瓚曰:‘下流曰頹。”
在古詩文中,為了符合平仄、押韻等修辭的需要,常常把正常的語序顛倒倒置,是為“倒文”。“倒文”這種修辭方式,古詩文中舉不勝舉。如:
(1)《莊子·逍遙游》:“適千里者,三月聚糧?!庇薨矗骸叭戮奂Z”實乃“聚三月糧”的倒文,義即“(須)準(zhǔn)備三個月的口糧”。課本將其注作“須三個月前即儲備干糧”,不通;此蓋緣不明倒文,而拘泥于詞語的前后順序所致。
(2)徐照《三峽吟》:“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保ㄒ?014年浙江高考卷)愚按:“啼猿不自愁”,實乃“啼猿自不愁”的倒文?!白浴碑?dāng)釋作“本”;“愁”當(dāng)釋作“悲”;“落”當(dāng)釋作“生”。這兩句詩的意思是:“啼叫的猿猴本不悲傷,悲傷是從出行人的內(nèi)心產(chǎn)生的。”
(3)白居易《長恨歌》:“釵留一股合一扇,釵擘黃金合分鈿?!薄扳O擘黃金合分鈿”,是一句結(jié)構(gòu)復(fù)雜的“倒文”。其通常的散文語序當(dāng)為:“黃金釵擘鈿合分?!边@兩句詩的意思是:將金釵與鈿合分作兩半,楊貴妃留下一股金釵和一片鈿合(剩下的另一半叫方士給唐玄宗帶回去)。
(4)(宋)林逋《山園小梅》詩:“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庇薨矗骸包S昏”實乃“昏黃”的倒文;“月黃昏”,即“月色昏黃”之義。
(5)蘇軾《赤壁賦》:“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边@兩句實乃“寄于天地(之)蜉蝣,滄海之一渺粟”的倒文。意思是:(你我就像)寄生在天地間的蜉蝣,蒼茫大海中的一個渺小的沙粒。
(6)辛棄疾《水調(diào)歌頭·壬子被召,端仁相餞席上作》:“一杯酒,問何似,身后名?”(見2013年江西高考卷)愚按:這三句詞通常的散文語序當(dāng)為:“問一杯酒,何似身后名?”意思是:請問一杯酒與去世后的名聲,到底孰輕孰重?
清代著名學(xué)者俞樾在其《古書疑義舉例》一書中明確指出:“古人序(敘)事,有不以順序(敘)而倒序(敘)者……古人自有此倒序(敘)之例,而必曲為之解,多見其不可通矣?!?/p>
至此,我們不難看出,本書注家之所以誤注這句詩,其主要原因是不明“倒文”這一古人行文的異例,與不達“空”“凝”“頹”的古義所致。
縱觀全詩,我們不難看出:“空山凝云頹不流”與“江娥啼竹素女愁”這兩句詩,是總寫李憑彈箜篌所產(chǎn)生的強烈的藝術(shù)效果。顯而易見,前一句是說他能“驚天地”也,后一句是說他能“泣鬼神”也。
2.十二門前融冷光,二十三絲動紫皇
本書將“十二門前融冷光”注作:“清冷的樂聲使人覺得長安城沉浸在寒光之中。”筆者認為,此注大誤。其失誤之處,主要有兩點:其一,注家以“沉浸”來對譯此“融”,恐失之無據(jù)。筆者遍查辭書與古訓(xùn),未曾見“融”有“沉浸”之義。其二,注家以“寒光”釋此“冷光”,亦不準(zhǔn)確。筆者認為,此“融”當(dāng)釋作“和暖,溫暖”,這里是使動用法;此“冷光”當(dāng)釋作“清冷的月光”。這句詩的意思是:“(李憑的箜篌之聲)使得京城十二門前的清冷的月光仿佛變得和暖了起來。”
“融”釋“和暖,溫暖”有征于古訓(xùn)與文獻?!墩f文·鬲部》:“融,炊氣上出也?!毙戾|《系傳》:“氣上融散也。”由此引申為“和暖,溫暖”。(五代)毛文錫《接賢賓》詞:“香韉鏤襜五花驄。值春景初融?!薄按壕俺跞凇保础按禾斓娜展鈩倓傋兣??!短圃娺x》(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文學(xué)研究所編,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1978年版)正是將此句注作:“這句是說樂聲能使全城氣候變得溫暖。”
“冷光”之所以釋作“月光”,是因為“月光”往往給人以“清冷”之感,故古人常常以“冷光”指代“月光”?!袄涔狻敝复霸鹿狻?,在古詩詞中不乏其證。如:
(1)(五代)鹿虔扆《虞美人》詞:“瑣窗疏透曉風(fēng)清,象床珍簟冷光輕?!?/p>
(2)(宋)蘇舜欽《中秋松江新橋?qū)υ潞土钪鳌罚骸霸禄伍L江上下同,畫橋橫絕冷光中。”
3.露腳斜飛濕寒兔
本書將此句注作:“露水斜著飛滴下來,打濕了寒兔。”以“斜著”釋此“斜”,純系望文生義,有悖常理。眾所周知,露珠一般都是從上到下垂直滴落的。也許有人會說,露水“斜飛”那是因風(fēng)吹的。但生活的常識告訴我們,如果風(fēng)力大到能使水珠斜飛的程度,那就絕不會再有露水了。筆者認為此“斜”實為“散,散落”之義。這句詩的意思是:“露水散落飄飛,打濕了玉兔?!?/p>
“斜”訓(xùn)“散,散落”,見于古訓(xùn)?!队衿ざ凡俊罚骸靶保⒁?。”何謂“散”?王冰曰:“謂物飄零而散落也?!保ㄒ姟端貑枴饨蛔兇笳摗贰捌錇?zāi)散落”注)
至此,我們不難看出,注家之所以以“斜著”釋此“斜”,蓋緣不明“斜”之古義,以致望文生義以今度古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