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關(guān)于《詩經(jīng)》的作者

      2018-06-19 06:40:26聞衷
      文史雜志 2018年3期
      關(guān)鍵詞:詩序詩經(jīng)

      聞衷

      《詩經(jīng)》由于是通過采集匯編成書,而當時對著作權(quán)又不甚重視,以致使各篇作者一直處于云遮霧罩中,難見廬山真面目。不過,我們也注意到,在《詩序》那里,這些似乎大多不成問題。例如《關(guān)雎》,《詩序》說:“后妃之德也”;《葛覃》,《詩序》說:“后妃之本也”;《卷耳》,《詩序》說:“后妃之志也”;《七月》,《詩序》說:“陳王業(yè)也。周公遭變,故陳后稷先公風(fēng)化之所由”;《鴟鶚》,《詩序》說:“周公救亂也”……在《詩序》看來,《詩經(jīng)》的作者并不成問題,至少是可以尋得出大致身份的——其中以王公貴族大臣或后妃居多?!对娦颉返倪@種推斷或推斷方式,遭到古往今來的不少學(xué)者(特別是現(xiàn)代學(xué)者)的猛烈批評。現(xiàn)代學(xué)者中,以郭沫若對《詩序》關(guān)于《詩經(jīng)》作者的看法批評最力。他在《十批判書·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里這樣寫道:

      《詩》三百篇的時代性尤其混沌。

      《詩》之匯集成書當在春秋末年或戰(zhàn)國初年,而各篇的時代性除極小部分能確定者外,差不多都是渺茫的。自來說《詩》的人雖然對于各詩也每有年代規(guī)定,特別如像傳世的《毛詩》說,但那些說法差不多全不可靠。例如《七月流火》一詩,《毛詩》認為“周公陳王業(yè)”,研究古詩的人大都相沿為說,我自己從前也是這樣。但我現(xiàn)在知道它實在是春秋后半葉的作品了。就這樣,一懸隔也就是上下五百年。

      陳子展也有相似的看法。他在《詩經(jīng)直解》(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1983年版)一書里說:“凡詩一首,必問作者為誰?作者在何時?作者在何地?為何而作?《詩》三百中經(jīng)《序》指明者大部不甚可靠?!?/p>

      蔣伯潛、蔣祖怡在《經(jīng)與經(jīng)學(xué)》(上海書店出版社1998年版)一書里亦對《詩序》以及與之一脈相承的傳統(tǒng)觀點持批評態(tài)度,認為“大多數(shù)是揣度之辭,不能信以為實”。他們特別舉出《關(guān)雎》與《卷耳》兩首詩作為批判的靶子。二蔣認為,《關(guān)雎》明明是一首寫戀愛成功而結(jié)婚的詩,“可是《詩序》偏說‘《關(guān)雎》,后妃之德也,‘《關(guān)雎》樂得賢女以配君子,以為是后妃所作;朱熹《詩集傳》則以為是宮中人所作,君子指文王,淑女指文王之后‘太姒;《魯詩》《韓詩》之說,則又謂系刺后妃失德,君王晏朝而作;余如張超《誚青衣賦》以為是畢公所作,羅泌《路史》以為是暴公所作,皆云當周康王時。王應(yīng)麟《困學(xué)紀聞》又謂是周宣王時人作,而皆以為是刺詩”。只有清人崔述《崔東壁遺書》之《讀風(fēng)偶識》“以為是‘乃君子自求良配,而他人代寫其哀樂之情,比較合于情理?!?/p>

      講到《卷耳》,二蔣指出,這其實是一首很妙的思婦之詩(寫丈夫遠行,妻子思念之苦)。可是《詩序》卻說:“《卷耳》,后妃之志也,又當輔佐君子,求賢審官?!敝祆湟舱J為是“后妃因君子不在而思念之”。對此,二蔣說:“試問后妃為什么要去采卷耳?求賢是國君之責(zé),何勞后妃費心?后妃居深宮之中,如何能‘求賢審官?而且后妃對于所求之賢,竟如此體貼而稱之曰‘我,不更狎褻了嗎?以思婦之辭而謂為后妃所作,自然不合情理了!總之,我們倘為舊說所囿,則全部《詩經(jīng)》將全為捕風(fēng)捉影的解說所蒙,無從廓清整理了。作《詩經(jīng)》的都是些無名的詩人,時代又隔得太遠了,本事如何能查考得清楚呢?”

      二蔣還指出:“詩序?qū)τ凇多嶏L(fēng)》中的詩,見有‘仲字便以為是祭仲(春秋時鄭大夫,‘祭讀如蔡),見有‘叔字便以為是共叔段(春秋時鄭武公之少子、莊公之弟,共音恭,地名,段所封之邑),余則大半都說是‘刺忽(鄭莊公太子)。似乎鄭國除了祭仲、共叔段、太子忽以外,更無他人;鄭詩人除了美刺這幾個人之外,便無別的情感,這不是很幼雅、很可笑嗎?(朱子的《詩集傳》比《詩序》已高明得多,可是又另有其鑿空武斷之處,亦不盡信。)”

      盡管現(xiàn)代學(xué)者在《詩經(jīng)》著作權(quán)問題上對《詩序》的批評從總體上看是不錯的,但也應(yīng)看到,就《詩經(jīng)》的少數(shù)篇章而言,《詩序》的結(jié)論則并無臆斷,而是言之有據(jù),即如郭沫若在《古代研究的自我批判》里所言:《詩經(jīng)》作者“極小部分能確定”。這極小部分能確定或能大致推測出身份的作者可分作兩種情形:一是《詩經(jīng)》原詩中就已標明的;二是在《左傳》《國語》《史記》及《尚書》里給有說明的。我們所說《詩序》在少數(shù)篇章上對作者或作者身份的判斷乃言之有據(jù),就是講的這兩種情形。

      一、《詩經(jīng)》標明的四位作者

      在《詩經(jīng)》原詩中得以標明作者的,一共有四位,他們是:

      1.家父?!缎⊙拧す?jié)南山》:“家父作誦,以究王。”

      2.孟子。《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為此詩?!?/p>

      3.吉甫?!洞笱拧め赂摺罚骸凹ψ髡b,其詩孔碩。”《大雅·烝民》:“吉甫作誦,穆如清風(fēng)?!?/p>

      4.奚斯。《魯頌·閟宮》:“新廟奕奕,奚斯所作,孔長且碩,萬民是若。”

      這五首詩,是《詩經(jīng)》中僅有的幾首標明作者的詩。其中“家父”,鄭玄《毛詩傳箋》認為系周大夫之字。其在魯(申培)、齊(轅固生)、韓(韓嬰)三家詩中均寫作“嘉父”。《春秋·桓公八年》曾記“天王使家父來聘”。東漢何休注《公羊傳》說,家為采地;父,字也。天子中大夫氏采,故稱字,不稱伯仲。還說桓公十五年,天王使家父來求車?!对娦颉氛f:“《節(jié)南山》,家父刺幽王也?!彼稳送鯌?yīng)麟《困學(xué)紀聞》說:“尹氏不平,此幽王所以亡?!洞呵铩酚谄酵踔?,書尹氏卒,見權(quán)臣之繼世也。于景王之后,書尹氏立王子朝,見權(quán)臣之危國也。《詩》之所刺,《春秋》之所譏?!痹谠?,唐人孔穎達《毛詩正義》已提出疑問:“桓十五年,上距幽王之卒七十五歲。此詩不知作之早晚。若幽王之初,則八十五年矣。韋昭以為平王時作。此時不應(yīng)作在平桓之世而上刺幽王。”孔穎達又說:“古人以父為字,或累世同之。宋大夫有孔父者,其父正考父,其子木金父。此家父或父子同字父,未必是一人也?!苯袢岁愖诱拐J為:孔穎達疏其實“是肯定此詩作在幽王之世。古人父子同字,求車之家父未必是作詩之家父也?!保ā对娊?jīng)直解》,復(fù)旦大學(xué)出版社1983年版)

      我們還注意到,在《漢書·古今人表》中,嘉父則與譚大夫、寺人孟(子)同居“九等之序”中的第四等——“中上”之列。蔡邕有《朱公叔謚議》云:“周有仲山甫、伯陽父,嘉父,優(yōu)老之稱也?!彼匀~舒憲認為:“家(嘉)父并非指父親,而是男性長輩的美稱。他作此詩的目的在于批評周幽王時把持朝政的尹氏不恤國事,用‘危言聳聽的呼告勸諫他回心轉(zhuǎn)意,以畜養(yǎng)萬邦為重。詩中末章雖言‘以究王,但實際上主要是通過控告尹氏來刺幽王的?!保ā对娊?jīng)的文化闡釋》,湖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葉氏這里所識,正合《詩序》對《節(jié)南山》的題解:“家父刺幽王也?!?/p>

      至于孟子,則當然不是戰(zhàn)國時代的儒家大思想家孟子,因為在他的前面冠有“寺人”一詞,這就是《巷伯》的作者、閹人孟子?!对娦颉氛f:“《巷伯》,刺幽王也。寺人傷于讒,故作是詩也。巷伯,奄(閹)民兮。”清人陳奐《詩毛氏傳疏》認為:“《序》以巷伯為奄官,則巷伯、寺人為一人。”又有劉敞《七經(jīng)小傳》指出:“孟子仕人,以辟(避)嫌不審,為讒者譖之,至加宮刑為寺人,故作此詩。詩名《巷伯》者,是其身所病者,故以冠篇。”

      吉甫是《詩經(jīng)》中唯一注明作有兩首詩(《崧高》《烝民》)的人,為周宣王時代(公元前827~公元前782年)的尹,史稱尹吉甫,即兮伯吉父,兮氏,名甲,字伯吉父(一作甫),尹是官名(輔弼大臣)。據(jù)《詩經(jīng)·小雅·六月》等記載,當時狁遷居焦穫,進攻到?jīng)芩卑丁<τ谥苄跷迥辏ü?23年)率軍反攻到大原;后又奉命在成周(今河南洛陽東)負責(zé)征收南淮夷等族的貢賦。其遺物《兮甲盤》(金文)。吉甫還是當時有名的大詩人,有《詩經(jīng)》所存《崧高》《蒸民》為證。這兩首詩,《詩序》均作:“尹吉甫美宣王也。”對《崧高》,朱熹《詩集傳》說:“宣王之舅申伯出封于謝,而尹吉甫作詩以送之。”朱熹《詩序辨說》又指出:“此尹吉甫送申伯之詩,因可以見宣王中興之業(yè)耳,非專為美宣王而作也。”對《烝民》,朱熹《傳》說:“宣王命樊侯仲山甫筑城于齊,而尹吉甫作詩以送之?!?/p>

      關(guān)于吉甫為《崧高》《烝民》二首的作者,因為是原詩載明了的,所以歷來都予以首肯,無甚爭論。但《詩序》卻就此生發(fā)開來,將《大雅》中的《韓奕》《江漢》的著作權(quán)也歸于吉甫名下,并均以為是“美宣王”之作。由于《詩序》不能提出較為有力的證據(jù),所以也難令后人信服。

      值得一提的是,當代臺灣學(xué)者李辰冬(其研究《詩經(jīng)》數(shù)十年,有《詩經(jīng)通釋》《詩經(jīng)研究》《詩經(jīng)研究方法論》等專著行世)運用現(xiàn)代統(tǒng)計學(xué)方法去探尋吉甫率軍東征西討的歷史足跡,“發(fā)現(xiàn)”《詩》三百都有史實依據(jù)可征。李辰冬更為重大的“發(fā)現(xiàn)”還在于:“三百篇的形式有點像民歌,實際上,作者是用民歌來表達他的內(nèi)心,并不是真正的民歌,民歌無個性,而三百篇篇篇有個性。所謂個性,就是每篇都有固定的地點、固定的時間、固定的人物、固定的事件?!崩畛蕉虼硕岢?,《詩經(jīng)》乃吉甫在從周宣王三年至幽王七年(公元前825~公元前775年)50年間一人所作。(見阿城:《輕易繞不過去》,《讀書》,1993年第8期)

      李辰冬此論不啻于向《詩經(jīng)》學(xué)界摔出一顆重磅炸彈。但由于其推測成分多于實證分析,這顆炸彈雖然驚世駭俗,卻不至于產(chǎn)生會令先秦文學(xué)史與西周史推倒重寫之虞。

      奚斯即魯閔公二年(公元前660年)時的魯大夫公子魚?!蹲髠鳌らh公二年》記:“共仲奔莒,乃人,立之。以賂求共仲于莒,莒人歸之。及密,使公子魚請。不許,哭而往。共仲曰:‘奚斯之聲也。乃縊?!蔽闹泄仓偌呆斍f公之弟慶父。莊公死,子般立。慶父殺子般立閔公,后又殺閔公而奔莒。齊大夫仲孫湫去魯?shù)鯁?,回來對人說:“不去慶父,魯難未已?!濒斍f公少子申在季友幫助下立為國君,是為魯僖公。季友又賄賂莒國送還慶父。慶父回魯后到達密地,自知罪孽深重,又存僥幸心理,請公子魚(奚斯)向季友求情赦免死罪,但遭到季友拒絕。公子魚哭著回去向慶父報告。慶父遠遠地就聽到了,長嘆道:“這是奚斯的哭聲?。 庇谑蔷蜕系踝詺⒘?。此事件也見載于《史記·魯周公世家》,其中也有奔波于慶父與季友之間的奚斯。

      《詩序》說:《閟宮》是奚斯“頌僖公能復(fù)周公之宇也?!逼鋵?,僖公復(fù)國全靠季友之功,至于僖公本人,“既無文德,亦無武功”(黃中松:《詩疑辨證》,《四庫全書珍本初集》),實不當頌。而奚斯居然以八章之巨,極盡歌功頌德之能事,這一則屬于傳統(tǒng)社會里一般臣子的媚上尊君的表現(xiàn),二則也反映出奚斯心中有病,企圖將功折罪的陰暗心理。畢竟,他曾聽命于魯難的罪魁禍首——慶父,在魯國那場驚天動地的政治大動亂的尾聲中扮演了一個不很光彩的角色。

      二、其他先秦文獻記載的作者群

      除家(嘉)父、孟子、吉甫、奚斯以外,《詩經(jīng)》還有一些篇章的作者姓名或身份是可以通過其他先秦文獻的記載查找出來的。

      1.許穆夫人作《載馳》

      《左傳·閔公二年》說:“初,(衛(wèi))惠公之即位也少,齊人使昭伯烝于宣姜,不可,強之。生齊子、戴公、文公、宋桓夫人、許穆夫人?!S穆夫人賦《載馳》?!卑础遁d馳》在《鄘風(fēng)》。

      2.公子素作《清人》

      《左傳·閔公二年》說:“鄭人惡高克,使帥師次于河上,久而弗召,師潰而歸,高克奔陳。鄭人為之賦《清人》。按《清人》在《鄭風(fēng)》,“鄭人”指鄭文公,娶江氏所生之子公子素(或稱公子士)。《左傳·宣公三年》有記,作公子士。《詩序》說:“高克好利而不顧其君,文公惡而欲遠之,不能,使高克將兵,而御狄于竟(境)。陳其師旅,翱翔河上,久而不召,眾散而歸,高克奔陳。公子素惡高克進之不以禮,文公退之不以道,危國亡師之本,故作是詩也?!庇捎凇对娦颉分f在《左傳·閔公二年》里得以印證,所以古往今來對此無甚爭議。誠如陳奐《詩毛氏傳疏》云:“此詩為公子素所作?!稘h書·古今人表》有公孫素,與鄭文公、高克列下上(筆者按:查《漢書·古今人表》,鄭文公實列中下,公孫素則與高克并列下上),當是一人?!?/p>

      3.衛(wèi)人作《碩人》

      《左傳·隱公三年》說:“衛(wèi)莊公娶于齊東宮得臣之妹,曰莊姜,美而無子,衛(wèi)人所為賦《碩人》也?!薄洞T人》在《衛(wèi)風(fēng)》。魏源《古詩微》則不僅肯定《碩人》系衛(wèi)人所作,并且進而指出系莊姜之傅母(古代貴族家庭保育、輔導(dǎo)子女的老年男女)所作。他說:“《碩人》,莊姜之傅母所作也。姜交(交姣古通)女子,始往,操行衰情,淫佚冶容。傅母諭之乃作詩,砥厲女以高節(jié):家世尊榮,當為民法則;子之質(zhì)聰達于事,當為人表式;儀貌壯麗,不可不自修整;衣錦褧裳,飾在輿馬;是不貴德也。女遂感而自修。君子善傅母之防未然也?!标愖诱拐f,魏源之論出自《列女傳·女儀篇》,屬今文魯、韓二家之說。但陳子展也認為:“《碩人》,莊姜始嫁,人見其嫁時及其嫁后短時期之幸福生活而作。作者熟諳其時奴隸主貴族剝削生活之享受,殆非民間歌手?!保ā对娊?jīng)直解》)

      4.秦人作《黃鳥》

      《左傳·文公六年》說:“秦伯任好(按:即秦穆公)卒,以子車氏之三子奄息、仲行、虎為殉,皆秦之良也。國人哀之,為之賦《黃鳥》。”《史記·秦本紀》也有類似記載:“三十九年(公元前621年),繆公(穆公)卒,葬雍。從死者百七十七人,秦之良臣子輿氏三人名曰奄息、仲行、虎,亦在從死之中。秦人哀之,為作歌《黃鳥》之詩?!?/p>

      《黃鳥》(在《秦風(fēng)》)之詩,既是秦人對殘暴的奴隸社會之殉葬制度的譴責(zé),亦是那個時代的人們作為人的自尊自主意識的覺醒。它昭示著奴隸社會的行將就木,呼喚著更加進步的新時代的來臨。正如郭沫若在《中國古代社會研究·第二篇》里所寫到的:

      最重要的材料是《秦風(fēng)·黃鳥》一篇。秦穆公死的時候使子車氏三子奄息、仲行、虎殉葬,秦國的人哀悼這三良,大家都呼天哭泣,不惜以一百人來掉換他們每一個人的生命?!吃岬牧?xí)俗除秦以外,各國都是有的。(就是世界各國的古代也都是有的)不過到這秦穆公的時候,殉葬才成為了問題。殉葬成了問題的原因,就是人的獨立性的發(fā)現(xiàn)?!皇顷P(guān)于秦穆公的文章,《書經(jīng)》最后一篇有《秦誓》?!@一篇文章不一定就是秦穆公做的。古人是“左史記言,右史記事”,所有古事古言都是出于史官之手,也就像現(xiàn)在的文牘報告都是秘書幕僚做的一樣。所以盡管《秦誓》里面把人的價值提到最高點:說到“邦之杌隉,曰由一人,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而穆公自己死的時候偏偏要三良從葬。這不一定是秦穆公自己的矛盾,這只是時代的矛盾的反映。秦穆公的時代應(yīng)該是新舊正在轉(zhuǎn)換的時代,這兒正是矛盾的沖突達到高潮的時候。像這樣,《秦誓》在高調(diào)人的價值,《黃鳥》同時也在痛悼三良。所以人的發(fā)現(xiàn)我們可以知道正是新來時代的主要脈搏。(《郭沫若全集·歷史編》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5.秦哀公作《無衣》

      《左傳·定公四年》說:“申包胥如秦乞師……秦伯使辭焉,曰:‘寡人聞命矣。子姑就館,將圖而告。對曰:‘寡君越在草莽,未獲所伏,下臣何敢即安?立,依于庭墻而哭,日夜不絕聲,勺飲不入口七日。秦哀公為之賦《無衣》。九頓首而坐。秦師乃出?!薄稛o衣》在《秦風(fēng)》。《左傳》的這段記載,就是著名的“申包胥哭秦庭”故事,亦見載于《史記·秦本紀》。清初王夫之《詩經(jīng)稗疏》說:“《春秋》申包胥乞師,秦哀公為之賦《無衣》。劉向《新序》亦云然?!瓰橹x云者,與衛(wèi)人為之賦《碩人》、鄭人為之賦《清人》,義例正同,則此詩哀公為申胥作也?!鬃觿h《詩》在魯哀公十二年以后,凡前此者皆得錄焉。秦哀公有救患之義,申胥立誓死之誠,故節(jié)取之,存而不刪?!?/p>

      6.周公作《鴟鶚》

      《尚書·金縢》說:“武王既喪,管叔及其群弟乃流言于國,曰:‘公將不利于孺子。周公乃告二公曰:‘我之弗辟,我無以告我先王。周公居?xùn)|二年,則罪人斯得。于后,公乃為詩以貽王,名之曰《鴟鶚》。王亦未敢誚公。”《鴟鶚》在《豳風(fēng)》。對《尚書》的記載,《詩序》總結(jié)說:“《鴟鶚》,周公救亂也。成王未知周公之志,公乃為詩以遺王,名之曰《鴟鶚》焉?!钡湃藢Υ祟H為懷疑,魏源《詩古微》說:“《七月》《鴟鶚》皆邠(豳)國舊《風(fēng)》也?!薄吨熳诱Z類》也說:“問《鴟鸮》詩,其詞艱苦深奧,不知當時成王如何便即理會得?”但朱熹筆鋒又一轉(zhuǎn):“曰:當時事變在眼前,故讀其詩者便知其命意何在。自今讀之,既不及見當時事,所以謂其詩難曉。然成王雖得此詩亦只是未敢誚公,其心未必能遂無疑。及至雷風(fēng)之變,啟《金》之書后,方始釋然開悟?!标愖诱箘t認為,即令《鴟鶚》同《七月》一樣,屬豳國舊《風(fēng)》(因《鴟鶚》托為小鳥哀呼鴟鶚而告之,如寓言、如童話、如禽言詩,顯示出民間歌謠的特征),可能系“周公述而不作,或述而加工,仍當視為周公作品;不則未必流傳至今也?!保ā对娊?jīng)直解》)

      7.周公或召穆公作《常棣》

      《國語·周語中》記周襄王十三年(魯僖公二十年,即公元前640年),周大夫富辰諫阻襄王討伐姬姓鄭國:“不可。古人有言曰:‘兄弟讒鬩,侮人百里。周文公之詩曰:“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務(wù))。若是則鬩乃內(nèi)侮,而雖鬩不敗親也。鄭在天子,兄弟也。”周文公即周公旦。不過,《左傳·僖公二十四年》所記與《國語》則有不同:“富辰諫曰:不可。臣聞之:大上以德?lián)崦?,其次親親,以相及也。昔周公吊二叔(即管叔、蔡叔)之不成,故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倌鹿贾艿轮活?,故糾合宗族于成周而作詩,曰:‘常棣之華,鄂不。凡今之人,莫如兄弟。其四章曰:‘兄弟鬩于墻,外御其侮。”按召穆公(即召伯虎)為召公奭(即召康公)后代,名虎。周厲王暴虐,“國人”圍攻王宮,他把太子靖藏匿在家,以其子替死。厲王死后,他擁立太子繼位,是為周宣王。據(jù)《詩經(jīng)·大雅·江漢》等記載,召穆公還曾率軍戰(zhàn)勝淮夷,并奉命經(jīng)營謝邑(今河南唐河南),以封申伯。遺物有《召伯虎(敦)》(金文)。

      上舉《國語》與《左傳》所引之詩,皆出自《小雅·常棣》,但兩書一說作者為周公旦,一說為召穆公。對此,三國吳人韋昭注《國語》說:“文公之詩者,周公旦之所作《常棣》之詩是也,所以閔管、蔡而親兄弟。此二句,其四章也。御,禁也,言雖相與佷于墻室之內(nèi),猶能外御異族侮害己者。其后周衰,厲王無道,骨肉恩闕,親親禮廢,宴兄弟之樂絕,故邵(召)穆公思周德之不類,而合其宗族于成周,復(fù)循《常棣》之歌以親之。鄭(眾)、唐(固)二君以為《常棣》穆公所作,失之,唯賈君(即賈逵)得之。穆公,邵(召)康公之后穆公虎也,去周公歷九王矣。”唐人孔穎達《毛詩正義》也支持韋昭之說,稱:“鄭答趙商云,凡賦詩者,或造篇,或誦古。所云誦者,指此召穆公所作誦古之篇也,非造之也。此自周公之事,鄭輒言召穆公事,因左氏所論而引之也?!苯袢藯畈ⅰ蹲髠鳌穭t以《左傳》之說為是,認為《常棣》乃召穆公所創(chuàng)作。其理由是:“詩曰:‘凡今之人,莫如兄弟,而周公則誅管、蔡二叔,是非周公之所作。說參楊樹達先生《積微居金文說》六年《雕生》(即《召伯虎敦》)跋。成周在西周本為糾合諸侯發(fā)號施令之所?!兑葜軙酚小锻鯐吩啤芍苤畷?。《令彝銘》云:‘隹(唯)十月月初癸未,明公(筆者按:即魯公伯禽,周公旦長子,魯國始祖)朝至于成周,(出)令云云,尤可證。”

      8.衛(wèi)武公作《抑》

      《國語·楚語上》記左史倚相語說:“昔衛(wèi)武公年數(shù)九十有五矣,猶箴儆于國,曰:‘自卿以下至于師長士,茍在朝者,無謂我老耄而舍我,必恭恪于朝,朝夕以交戒我;聞一二之言,必誦志而納之,以訓(xùn)導(dǎo)我。在輿有旅賁之規(guī),位寧有官師之典,倚幾有誦訓(xùn)之諫,居寢有褻御之箴,臨事有瞽史之導(dǎo),宴居有師工之誦。史不失書,矇不失誦,以訓(xùn)御之,于是乎作《懿》戒以自儆也?!表f昭注說:“昭謂:《懿》,《詩·大雅·抑》之篇也。‘懿,讀之曰‘抑。《毛詩序》曰:‘抑,衛(wèi)武公刺厲王,亦以自儆也?!边@里的衛(wèi)武公,即衛(wèi)僖公之子,名和,稱共伯和(共是衛(wèi)的別稱),公元前812~公元前758年在位。魏源《古詩微》說:“《抑》,衛(wèi)武公作于平王卿士之時,距幽沒三十余載,距厲沒八十余載。爾、女、小子,皆武公自儆之詞,而刺王室在其中矣。”“《史記》言衛(wèi)武公將兵佐周平戎甚有功,平王命為公,則知詩作于為平王卿士之時,八十既髦之后,當東遷之始,‘變雅之終,不但非刺厲,并非刺幽。”陳子展《詩經(jīng)直解》評論魏源之說道:“魏氏論此詩用‘韓說,肯定詩作于平王之世,自戒即以刺平王??蔀槎ㄕ撘雍??衛(wèi)武公使人日誦是詩于其側(cè),時年九十有五,至平王十三年(公元前758年)卒。計其得年當在百歲左右也?!?/p>

      9.周公作《時邁》

      《國語·周語上》說,穆王將征犬戎,祭公謀父諫曰:“不可。先王耀德不觀兵。夫兵戢而時動,動則威,觀則玩,玩則無震。是故周文公之《頌》曰:‘載戢干戈,載櫜弓矢。我求懿德,肆于時夏,允王保之?!敝芪墓粗芄K鳌俄灐吩娂础稌r邁》(在《周頌》)。韋昭注曰:“武王既伐紂,周公為作此詩,巡守、告祭之樂歌也?!钡蹲髠鳌ば辍穭t將《時邁》的著作權(quán)歸于周武王名下,說:“武王克商,作《頌》曰:‘載櫜弓矢。我求懿得,肆于時夏,充王保之?!辈贿^,孔穎達《毛詩正義》則支持《國語》的說法,指出:“武王既定天下,而巡行其守土諸侯,至于方岳之下,乃作告至之祭,為柴望之禮。周公述其事而為此歌焉?!?h3>三、當代學(xué)者推測的作者隊伍

      尋找《詩經(jīng)》的作者一直是一項艱苦而有意義的工作,即至當代,仍有不少作者樂此不疲。他們不滿足于《詩經(jīng)》作者“極小部分能確定”的狀況,以執(zhí)著的精神進行著頑強的探索。這之中,堪以青年學(xué)者葉舒憲為代表。

      1.寺人是《雅》《頌》的主要作者

      宋人王安石在《字說》里曾根據(jù)《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為此詩”句并結(jié)合許慎《說文解字》關(guān)于“詩”乃“言”與“寺”合成的象聲字(形聲字)之說提出:“詩為寺人之言?!币院?,明人何楷在《詩經(jīng)世本古義》里也順著王安石的思路,把“詩”字解為會意字,即日本學(xué)者青木正兒所轉(zhuǎn)述的:“‘志字是‘之‘心合成的,即‘心之所‘之,人而有‘志,志之于‘言,則為‘詩。”(孟慶文譯:《中國文學(xué)思想史》[日]青木正兒著,春風(fēng)文藝出版社1988年版)

      在周代宮廷中,寺人屬小臣之列,由于寺人是被去勢(去掉生殖器)的閹人,所以得以“掌王之內(nèi)人及女宮之戒令”。(《周禮·天官·寺人》)《詩經(jīng)·秦風(fēng)·車鄰》:“未見君子,寺人之令”。講的就是寺人握有引見君王的大權(quán)。寺人長期陪伴在君王身旁,出入于朝堂后庭之間,目睹政事興衰、宮闈變故,一定有良多體會、良多感觸。王安石、何楷正是看到了這種情形,從而提出《詩》為寺人表心聲之作的推論。

      在此基礎(chǔ)上,葉舒憲在《詩經(jīng)的文化闡釋》里提出,在先秦典籍中,“詩”“志”是通用的,“志”其實乃“寺”的假借,所謂“言志”也是“言寺”的假借;“寺”的本義即為“祭禮主持”,而“詩”原來是一種“具有祭政合一性質(zhì)的禮儀圣辭”。從這種認識出發(fā),葉舒憲認為:

      盡管現(xiàn)存305篇中,明言由“寺人”所作的詩只有一首,但可以推知《詩經(jīng)》中雅、頌部分的眾多作品均可能出自寺人之手。他們原來是宗教典禮的主持者,王政的神圣監(jiān)護者。他們在正規(guī)場合賦詩獻詩,本有代神傳言的性質(zhì)。只因王道衰微之后,寺人的監(jiān)督作用表現(xiàn)為歌諫詩諫,這也許就是雅詩中大量抨擊王政的政治詩的發(fā)生背景吧。(《詩經(jīng)的文化闡釋》)

      葉舒憲還認為,作為儒家思想家的孟子所嘆“王者之跡熄而詩亡”之“詩”,主要指的就是寺人所作之《雅》《頌》。但是進入東周以后,寺人(閹人)“已被男性中心文化視為與婦人同列的異己者了,他們的詩作當然也不可能再像過去那樣成為公眾心目中的‘有法度者。由此可知,寺人地位的跌落是隨著西周王權(quán)與神權(quán)的衰微而發(fā)生的,圣詩傳統(tǒng)也由此而瀕于滅亡。我們可以補充孟子的話說:王者之跡熄而寺人衰,寺人衰而詩亡?!保ā对娊?jīng)的文化闡釋》)

      2.尹人也是《頌》和《雅》的作者群

      葉舒憲在《詩經(jīng)的文化闡釋》一書里還認為,除了寺人以外,“尹人也是《頌》和《雅》詩的最合乎情理的作者群”。他的理由有三:

      第一,“尹”同“寺”一樣,原也是祭政合一、僧官不分的原始時期所傳下來的主祭司政者的職稱。以后,隨著教權(quán)衰微而王權(quán)興盛,尹人集團中一部分上升為王者之師或王朝卿士,一部分則淪落為民間知識分子……由于他們在政權(quán)中地位突出,為天子股肱之臣(在《雅》中除個別篇章外多得到頌揚),又繼承和發(fā)揚了先世知識特權(quán)的傳統(tǒng),因此,“他們的存在與詩的發(fā)生發(fā)展自然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

      第二,《大雅》中有不少詩,如《崧高》《烝民》《韓奕》《江漢》《常武》等都描寫有王在宮廟冊命或賞賜臣下的場面,這些詩實際都具有儀式歌辭的性質(zhì);“而主持儀式者正是介于王與臣下之間的尹氏”,所以尹氏應(yīng)“是這類儀式歌的初始作者”。

      第三,《崧高》與《烝民》明白無誤地標明了吉甫為二詩的創(chuàng)作者。“吉甫全名為尹吉甫,屬尹氏一族中的知名者”。以此可以推測出:“《雅》詩部分的作者群主要為更多的不知名的尹氏。”

      3.盲官是《詩經(jīng)》的傳誦與加工者

      葉舒憲在《詩經(jīng)的文化闡釋》里還提出,如果說寺人、尹人等是《詩經(jīng)》(主要指其中的《雅》《頌》)的主要作者群,那么,作為周王朝宮廷樂隊(據(jù)《周禮·春官》統(tǒng)計共有306人之眾)的盲官們(包括瞽、師、瞍、矇)則是《詩經(jīng)》的主要唱誦與傳播者,這可以以《國語》和《周禮》的記載為證。《國語·周語上》說:“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guī),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薄吨芏Y·春官》說:“瞽矇,掌播鼗、柷、敔、塤、簫、管、弦、歌,諷誦詩,世奠系,鼓琴瑟。掌九德六詩之歌,以役大師?!比~舒憲認為,周室的這支龐大的盲人樂隊的工作不外乎樂器演奏、唱歌與誦詩三項。就誦詩而言,盲官們一是以詩“諷諫勸上,為統(tǒng)治者下察民情風(fēng)俗和政教得失提供咨詢依據(jù)”;二是以詩“記誦國史世表或祖宗譜系,充當神話歷史的活的存儲記憶庫和傳聲筒”。

      葉舒憲在其“瞽矇傳詩”說的基礎(chǔ)上,又進而認為上古盲官還是“聲教”的創(chuàng)始人(“以有韻的或合樂的歌詩傳播禮樂教化,自殷之瞽宗至漢之樂府,一千多年間不絕如縷”)與中國文學(xué)的早期奠基者。他指出,盲官們的口耳相傳的方式“必然反作用于詩歌的語音形式,形成上古詩體用語簡樸而音律繁復(fù)的突出特征。諸如雙聲、疊韻、重言等見于《詩經(jīng)》的音聲特色,無一不與盲詩人高度發(fā)達的聽覺美感相對應(yīng),同時也為后世文學(xué)修辭技巧在語音方面的講究開辟了道路”。葉舒憲這里不僅看到了上古盲官(主要是周代盲官)的傳《詩》之功,而且也注意到盲官們對《詩》的語言加工與修辭潤色。

      4.瞽工是《風(fēng)》的作者隊伍

      又有蕭甫春在《〈國風(fēng)〉原是祭社詩》(1997年桂林第三屆“《詩經(jīng)》國際學(xué)術(shù)研討會”論文)一文里提出:先秦典籍里的瞽人、瞽工并非盲人樂師。因為“瞽”在那里面的意思即“白眼”,如同后來《晉書·阮籍傳》里阮籍藐視“禮俗之士”而“以白眼對之”一樣。這也就是《韓非子·八說》里的“瞽工輕君”(輕視國君)的意思。蕭甫春認為,瞽工是《詩經(jīng)·國風(fēng)》的真正作者。他針對朱東潤關(guān)于《國風(fēng)》大半不出于民間,而“多為統(tǒng)治階級之作品”;因為那個時代“勞苦大眾”不具備“文學(xué)上必需之條件”(《國風(fēng)出于民間論質(zhì)疑》,《讀詩四論》)的論述發(fā)表看法說:“《國風(fēng)》既非出于民間,也不是‘統(tǒng)治階級之作品”,而是‘瞽創(chuàng)作的祭社詩。”蕭甫春認為,關(guān)于“瞽”為詩的觀點,是有典籍記載依據(jù)的。他指出:第一,“史為書,瞽為詩”(《左傳·襄公十四年》),不僅說明了“瞽”會作詩,而且還像“史為書”一樣,瞽是專業(yè)的詩人;第二,“帥瞽登歌”(《周禮·春官》)“瞽,樂太師”(《國語·周語上》韋昭注),又說明“瞽”是專業(yè)的歌手;第三,“瞽獻曲”(《國語·周語上》),“屬瞽史,諭書名”(《周禮·秋官》),“明習(xí)文字”(章炳麟:《官制索隱》),更說明“瞽”具備著音樂上和“文學(xué)上必需之條件”。

      盡管蕭甫春對“瞽”的解釋有些牽強,但他關(guān)于“瞽”為《風(fēng)》的作者的推論,仍不失為一家之言,值得重視。

      猜你喜歡
      詩序詩經(jīng)
      唐 南溪詩序并南溪玄巖銘拓片
      中國書法(2023年12期)2023-02-02 15:51:36
      El oficio del lector
      品讀詩經(jīng)
      詩經(jīng)
      天津詩人(2019年4期)2019-11-27 05:12:16
      現(xiàn)代詩經(jīng)
      詩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6
      現(xiàn)代詩經(jīng)
      詩歌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 08:45:00
      論梁肅的詩序
      王夫之、朱熹《詩經(jīng)》經(jīng)文評論比較
      《詩故》對《詩序》思想的秉承與背離
      那些年,我們讀錯的詩經(jīng)
      小說月刊(2014年2期)2014-04-18 14:06:39
      田林县| 中卫市| 海盐县| 壶关县| 油尖旺区| 三江| 芦山县| 日照市| 清河县| 天祝| 连平县| 乐平市| 青田县| 泸水县| 武陟县| 麻阳| 容城县| 锡林浩特市| 板桥市| 亚东县| 巴中市| 金华市| 闸北区| 左权县| 嘉峪关市| 富宁县| 湖北省| 桐乡市| 沙雅县| 榆树市| 吉木乃县| 水富县| 宁阳县| 永胜县| 宽甸| 应城市| 侯马市| 常德市| 五峰| 滦南县| 平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