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景敏
摘 要:“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言)人的認識只有在各種觀念的互相撞擊之中,才能形成一種張力和互動,才能不僅僅停留在認識的表層,而是向多元性、開放性,向更深、更高的層面發(fā)展。當然,在開放閱讀中,我們既要能讓學生見仁見智,但也不是無原則地放任自流,就像艾柯在《詮釋與過度詮釋》中說的讓“詮釋者的權力被強調得過了火”。
關鍵詞:閱讀;積累;想象;智慧
語文閱讀是從書面語言中獲取知識與信息的過程。作為中職語文教師,加強對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與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文通過分析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今后如何開展中職語文閱讀教學。
中職語文大綱強調語文教學要“指導學生學習必需的語文基礎知識,掌握日常生活和職業(yè)崗位需要的現代文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學作品欣賞能力和淺易文言文閱讀能力?!本唧w地說:現代社會要求人們思想敏銳,富有探索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對自然、社會和人生具有更深刻的思考和認識。中職學生身心發(fā)展?jié)u趨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閱讀表達能力和知識文化積累,因而,如何促進他們探究能力的發(fā)展已成為中職語文課程的重要任務。
一、當前中職語文閱讀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當前,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成效不甚理想,在教學觀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等方面存在不少弊端與問題,總結歸納為以下幾點。
1.閱讀教學與學生閱歷不匹配
吸納到中職語文教材中的閱讀文本基本都是經典的閱讀材料,要求教師進行深入的分析與理解,把閱讀教學控制在一定的思想空間內,不能任意想象和隨意闡述,要把握閱讀材料與學生間的時代差距。同時,社會閱歷極不豐富的學生很難讀懂歷經歲月滄桑的作者所創(chuàng)作的極富感慨的文字,教師不能采取有效的手段縮短這種差距,學生對閱讀材料似懂非懂,很難培養(yǎng)閱讀興趣,致使閱讀教學質量很難提升。
2.對語文閱讀教學的理解深度不夠
很多中職語文教師認為中職教育以培養(yǎng)學生的技能為主,對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不夠重視,不能從根本上理解語文閱讀教學對中職學生的教育意義。因此,很多中職語文教師在實際教學工作中,由于對閱讀教學的理解深度不夠,忽略了對閱讀教學的鉆研,對閱讀內容的教學與講解草草了事。
3.語文閱讀教學的方法不科學
當前,中職語文閱讀教學方法不甚理想,教師多以單一、程序化的形式向學生傳授,忽略了學生的個體認知,使學生一味被動地接受文化知識,導致學生不能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這樣必然會剝奪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位置,無法在自主閱讀文字語言時獲得知識信息與審美體驗,不利于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
二、提高中職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式
1教師必備親和力。教師的親和力是當代教師必備的素質,是感召學生的魅力所在,是教師走上教學坦途的成功保證。教師用自己的知識、智慧和人格魅力,影響學生,教育學生,使學生樂意接近你,和你交心,和你談知心話,把你當朋友和可以信賴的人。教師的親和力不自覺的吸引學生向你靠攏,師生關系近了,教學也好進行了。親其師,信其道。簡而言之,親和力就是要求教師放下師道尊嚴的架子,淡化年齡差異,拉近師生間的心理距離,消除教師在學生心中產生居高臨下的心理壓力狀態(tài),使學生解除心理顧慮,使師生形成一種平等的對話關系。這種平等關系更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發(fā)表意見的欲望和暢所欲言的勇氣。這是激活語文閱讀教學課堂達到師生互動,活躍課堂氣氛的首要條件。
2調動學生的日常積累,激活學生豐富的聯想與想象。語文基本功最講求的是厚積薄發(fā)。文學作品的閱讀、理解和鑒賞,是通過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結合自己的生命體驗,陶冶性情,涵養(yǎng)心靈,展開豐富的聯想與想象而進入到作品的情境中,并與作者發(fā)生思想碰撞,“讀到自己”或“讀出問題”,進而與作者產生心靈的共鳴。其間既要充分考慮到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生活積累和思想認識水平,又要充分考慮學生存在的語言潛能,喚醒學生沉睡的語言記憶,調動學生以往的語言積累。
美國的賓夕法尼亞的閱讀能力評估咨詢委員會給“閱讀”下的這定義是:“閱讀是一個讀者與文本相互作用,構建意義的動態(tài)過程。構建意義的實質是讀者激活原有的知識,運用閱讀策略、適應閱讀條件的能力?!边@一現代的閱讀理念與蘇軾的“腹有詩書氣自華”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其一,二者都明了閱讀生成的基礎:激活讀者原有的知識感知與生活體驗。其二,二者都強調了闡釋的多元化,強調閱讀的個性化與創(chuàng)造性。由于學生個人知識水平的差異,生活經驗的不同,因此其閱讀結果的生成必是百花齊放,豐富多彩。正所謂“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p>
3授之以漁。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曾說:“明日的文盲不是不能閱讀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遍喿x教學,首先是教。但如何教是一個值得用心的問題。中職文本在對現代文閱讀、文言文閱讀各方面進行系統(tǒng)整合的同時,體現五項兼全、循序漸進、學練有序、有機配合、利教便學的特點。其閱讀教學是在初中閱讀到一定量的積累之后,進行知識的深加工和拓展。常言說,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閱讀教學之“漁”即是給閱讀做必要的方法歸納。這一閱讀方法就是指導學生學會按文體的特征進行閱讀與鑒賞。如記敘文閱讀,側重把握“六要素”。
4問題開放,把握好評價的尺度。閱讀激活了學生思想的火花,充分展示學生的個性與創(chuàng)造,但在豐富多彩的生成見解中,教師既不能全盤否定,也不是一味地肯定。尤其是在把握文本的問題上,要視文本為作者和讀者發(fā)生超越時空聯系的中介和理解活動的中心。一方面,文本是作者創(chuàng)作的,寄托著作者主觀心理期待的客觀化作品;另一方面,文本是讀者理解活動指向的對象。讀者正是通過對文本的解讀,才得以實現自身歷史性與作者歷史性之間的超時空交接。既要使作者的意圖得以展現,又要使讀者的個性得以張揚,作者與讀者借助文本得以實現真正的會面,在閱讀中激起學生思想的火花。因此,我們對文本的評價尺度:一是要忠實于作者的意圖與文本,二是要突破歷史的成見。
結束語
職業(yè)教育是一種與經濟關系十分密切的教育,在我國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之后,職業(yè)教育也隨之進人了市場經濟的浪潮之中。市場經濟以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基礎和主要手段的經濟運行方式的本質,決定了職業(yè)教育發(fā)展以市場社會需要和個體需要作為中心,職業(yè)教育的生產過程即生產(教與被教)、流通(升學,就業(yè)等)、分配(資金,生涯)和消費(用人)整個過程都要以市場社會需要和個人需要為導向,這種市場化的動作更能適應社會經濟發(fā)展的需要、產業(yè)發(fā)展的需要、產業(yè)調整的需要,與人文素質教育并不違背。然而,在此過程中,卻出現了偏離,一些學校只強調技能知識,人文素質教育嚴重不足。
參考文獻
[1]彭啟福.理解之思——詮釋學初論[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5.
[2]劉雪玲.點燃閱讀的智慧[J].中學語文?大語文論壇,2010.12.
[3]李志朋.詮釋學視野下教科書文本的設計取向分析[J].當代教育科學,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