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志華
(福建醫(yī)科大學附屬協(xié)和醫(yī)院 福州350001)
混合痔是肛腸科常見疾病?;旌现绦g后患者常伴有創(chuàng)面水腫、疼痛、瘙癢、出血等術后并發(fā)癥,且術后換藥時間較長,患者苦不堪言。我院采用三黃洗劑熏洗治療濕熱下注型混合痔術后患者,取得了較滿意的臨床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20年,平均3年。經(jīng)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痔核數(shù)目等方面比較均無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見表1。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混合痔患者126例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63例。其中女50例,男76例;年齡21~65歲,平均38.5歲;病程4個月
表1 兩組病例年齡、性別、病程比較()
表1 兩組病例年齡、性別、病程比較()
注:兩組患者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
1.2 診斷標準 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選擇符合濕熱下注型混合痔診斷的患者:(1)符合混合痔診斷。(2)濕熱下注證,主證有便血色鮮,量較多;肛門腫物外脫、腫脹、灼熱疼痛或有滋水;便干或溏,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浮數(shù)。
1.3 納入標準 (1)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混合痔(濕熱下注證)診斷標準。(2)患者年齡18~70歲;(3)術前常規(guī)檢驗及檢查未見明顯異常,無明顯手術禁忌癥;(4)既往無肛周疾患手術史;(5)肛門形態(tài)和功能無異常;(6)自愿簽署同意書。
1.4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混合痔外剝內扎術,均按照抗生素使用規(guī)范應用頭孢曲松鈉靜滴預防感染,術后當天使用氨甲環(huán)酸預防術后出血,治療期間禁食辛辣煎炸食物,避免劇烈活動。治療組:術后第1天排便后開始使用三黃洗劑熏洗治療。三黃洗劑制備為大黃15 g、黃柏15 g、黃芩15 g、苦參15 g,加水煎煮成約2 000 ml藥液,每次便后先用熱氣熏蒸3~5 min,待藥液溫度降至38~40℃時,坐浴10 min,以藥液浸泡手術創(chuàng)面部位為度。坐浴后莫匹羅星軟膏外敷換藥。對照組:術后第1天排便后開始使用高錳酸鉀外用片稀釋液(國藥準字H37022233)熏洗。將復方高錳酸鉀外用片加熱水溶解配置成1∶5 000稀釋液2 000 ml,每次便后坐浴10 min,以稀釋液浸泡手術創(chuàng)面部位為度。坐浴后莫匹羅星軟膏外敷換藥。兩組觀察起始時間及療程相同。若治療時間未滿7 d,臨床癥狀消失者,提前判定療效。用藥第7天觀察兩組臨床癥狀及體征的變化情況,記錄兩組患者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
1.5 混合痔術后常見癥狀、體征評分標準 為更加準確判定臨床療效,我們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及臨床實際情況,將主要癥狀、體征進行量化,設定分值,然后對前后分值進行統(tǒng)計,以判斷療效。具體指標量化如下,創(chuàng)面疼痛:0分,無疼痛;1分,疼痛,不明顯,不需處理;2分,疼痛,明顯,需口服藥物止痛;3分,疼痛劇烈,口服藥物無法緩解,需肌肉注射止痛藥。出血:0分,無便血;1分,排便后便紙帶少許血跡;2分,排便時可見肛門滴血,但便后即停止;3分,排便時肛門滴血,不能自止,需壓迫止血或縫扎止血。創(chuàng)緣水腫:0分,創(chuàng)緣無水腫;1分,水腫范圍直徑≤1 cm;2分,1 cm<水腫范圍直徑≤2 cm;3分,水腫范圍直徑>2 cm。瘙癢:0分,無瘙癢;1分,偶有瘙癢;2分,瘙癢明顯,但可以忍受;3分,瘙癢呈持續(xù)性,不能忍受。
1.6 療效判定標準 療效標準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1]。治愈:癥狀消失,痔消失;好轉:癥狀改善,痔縮??;未愈:癥狀、體征均無變化。
1.7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計數(shù)資料以%表示,行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行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治療前后綜合情況總積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總積分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總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綜合情況(疼痛、出血、水腫、瘙癢)總積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綜合情況(疼痛、出血、水腫、瘙癢)總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2.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 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在術后創(chuàng)面疼痛、創(chuàng)緣水腫、出血、瘙癢等癥狀、體征積分改善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體征積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積分 治療組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治療前 治療后創(chuàng)面疼痛創(chuàng)緣水腫出血瘙癢0.72±0.52 1.82±0.44 1.58±0.72 0.48±0.42 0.24±0.34*△0.46±0.42*△0.46±0.39*△0.12±0.16*△0.66±0.47 1.76±0.65 1.54±0.54 0.47±0.48 0.41±0.47*0.84±0.42*0.78±0.45*0.36±0.20*
2.3 兩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比較 治療組創(chuàng)面平均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 4。
表4 兩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比較(d,)
表4 兩組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比較(d,)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n 愈合時間治療組對照組63 63 11.43±1.35*14.10±1.64
2.4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 治療組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兩組總體療效比較(例)
混合痔是肛腸科常見病、多發(fā)病。傳統(tǒng)手術多采取開放處理,患者術后常伴有創(chuàng)緣水腫、疼痛、瘙癢、出血等術后并發(fā)癥,同時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長,給廣大患者帶來較大的痛苦,患者往往懼怕手術。因此,如何減少混合痔術后并發(fā)癥及縮短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已成為目前肛腸領域的研究重點。
中醫(yī)學對痔認識很早,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就有“痔”等肛腸疾病名稱的記載,以及使用藥物治療痔病的經(jīng)驗?!饵S帝內經(jīng)》中有“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癖為痔”之說,并提出了痔的發(fā)病原因,歷代醫(yī)家不斷完善。福建省地處東南沿海,多熱,多濕,人群易感濕邪熱邪,積生濕熱,下注大腸,使局部氣血瘀滯,形成腫塊,并可刺激肛門直腸黏膜,使之充血灼熱疼痛。混合痔術后患者肛周創(chuàng)面局部濕熱未盡,濕熱之邪仍凝滯氣血,氣血瘀滯侵入組織經(jīng)絡,進而影響創(chuàng)面的愈合。因此,我們對肛門直腸疾病多從濕熱辨證施治。三黃洗劑是中醫(yī)外科臨床常用經(jīng)驗方,該方組成為大黃、黃芩、黃柏、苦參等份。我們在原方的基礎上靈活加減后運用于混合痔術后患者的治療。
三黃洗劑全方由大黃、黃芩、黃柏、苦參等中藥組成。方中大黃苦寒,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止血、活血化瘀、清利濕熱之功;黃芩性亦苦寒,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之功效:兩者合用可加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黃柏能清熱燥濕、瀉火除蒸、解毒療瘡。三藥相伍,共成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活血化瘀之效,故為君藥??鄥⑽犊啵院?,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之效,配伍大黃、黃柏、黃芩可加強除濕止癢的功效。現(xiàn)代藥理研究分析亦證實大黃具有很強的抗菌、抗病原微生物、抗氧化、止血作用,能夠調節(jié)免疫[2];黃柏亦具有廣譜抗菌作用,同時具有促進潰瘍修復、創(chuàng)面愈合的作用[3];黃芩對多種革蘭陽性菌、革蘭陰性菌、致病性皮膚真菌有抑制作用[4];苦參對金黃色葡萄球菌有較強的抑制作用[5]。
本研究中,治療組自術后第1天排便后即開始使用三黃洗劑熏洗治療;對照組術后第1天排便后予高錳酸鉀外用片稀釋液熏洗治療。與治療前比較,兩組治療后總積分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治療組總積分顯著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比較,治療組在術后創(chuàng)面疼痛、創(chuàng)緣水腫、出血、瘙癢等癥狀、體征積分改善方面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創(chuàng)面平均愈合時間顯著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總體療效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
熏洗療法是中醫(yī)外治法中重要的治療方法。三黃洗劑熏洗坐浴使創(chuàng)面直接接觸藥液,促進藥液有效成分透過創(chuàng)面組織,更加有效促進藥物的吸收,同時促進血液循環(huán),從而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v觀全方,用藥精簡,配伍嚴謹。諸藥合用,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消腫止痛、收澀止癢之功效。臨床使用三黃洗劑能有效改善混合痔術后創(chuàng)緣水腫、減輕疼痛、減少創(chuàng)面滲液、止癢,縮短創(chuàng)面愈合時間。使用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不良反應,適合臨床推廣應用。
[1]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北京: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2012.54
[2]楊煬,稅丕先,陳滟,等.中藥大黃在臨床應用中的功效以及對其藥理作用[J].基因組學與應用生物學,2017,36(3):1226-1231
[3]陳陽峰,鐘曉紅.黃柏的藥理作用及其活性成分提取[J].作物研究,2015,29(5):564-568
[4]馬玲玲,孫燕.中藥黃芩藥理作用的研究進展[J].沈陽醫(yī)學院學報,2016,18(2):115-117
[5]王悅,姜雪,丁菲,等.中藥苦參藥理作用及應用研究進展[J].山東化工,2017,46(15):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