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海燕
[摘要]從公共經濟學以及管理學兩個視角入手,對政府不經濟行為的本質與產生原因進行了分析,提出應對政府不經濟行為的治理對策:提高政府干預合理水平、引入績效管理工作模式、加強財政支出管理力度和強化政府監(jiān)督管理力度。
[關鍵詞]政府;不經濟行為;治理
[DOI]1013939/jcnkizgsc201818023
政府經濟行為簡稱政府經濟,是一種與企業(yè)、個人經濟活動相對應的經濟行為,即以政府為主體的資源配置及其宏觀經濟管理。其中,政府財政分配及其提供公共服務在政府經濟活動中居核心地位。但對于我國而言,政府行為當前正面臨著不經濟的重大挑戰(zhàn),甚至成為政府部門自智能型向服務型轉變的重大阻力。因此,如何應對政府不經濟行為,積極治理,并提高政府行為的經濟性水平,已成為當前業(yè)內人士高度重視的一項課題。
1政府不經濟行為分析
11不經濟行為的經濟學分析
政府部門缺乏降低成本的內在動力。眾所周知,公共部門所耗費資源屬于公共資源,不會受到私有產權的限制。與此同時,政府部門工作人員并不以利潤最大化為追求目標,稅收是其收入的直接來源,與所提供公共產品與服務的質量無直接關聯(lián)性。換言之,政府部門在各項行為活動中并不具備贏取最大利潤的動力。除此以外,政府部門不具備降低成本的外部壓力。主要依據(jù)是,公共服務的提供以及公共產品的生產實質上是以政府部門為核心的壟斷。政府部門可能因過分投資導致公共產品與服務產出多余,進而造成浪費。但由于缺乏競爭的關系,導致政府部門積極性不足,沒有外在壓力作用,最終也會導致政府部門喪失降低成本并積極改善管理模式的動力,形成不經濟的政府行為。
12不經濟行為的管理學分析
從管理學的視角上來看,我國政府部門的組織形式以科層制為核心,各級政府部門機構根據(jù)權力等級構成,強調層級節(jié)制和嚴格的從屬關系,以追求效率為核心,但科層制自身卻始終難以擺脫所謂效益遞減的悖論。換言之,對于我國而言,政府部門在參與行政管理的過程中之所以成本高且效率、效益低下,在很大程度上來說還受到了政府職能無限擴張這一因素的影響。在我國經濟模式逐步轉型至市場經濟體制的過程中,政府部門管理模式開始自微觀管理過渡至宏觀調控,但在這一過程中并沒有形成權力制約的匹配關系。而職能膨脹是政府部門的本能與慣性,因此勢必會導致公共支出負擔進一步加劇,政府部門執(zhí)政行為的工作效率與效益水平難以得到提升。
2政府不經濟行為的治理對策
21提高政府干預合理水平
為了積極應對政府不經濟行為,關鍵在于提高政府參與執(zhí)政過程中的行政效率與效益水平,而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必須以政府職能的積極轉變?yōu)榍疤?,通過政策與執(zhí)行相互分離的方式,使政策建議機構與政策執(zhí)行機構相互獨立,讓政府部門能夠從日常煩瑣的工作事務中脫離出來,以起到“掌舵”的作用。借鑒西方發(fā)達國家的政府部門治理經驗,可以嘗試構建“掌舵型”的政府部門,視視情況適當放權與授權,以政策的制定為核心目標,保障各項決策的民主化、科學化以及法制化水平,確保相關政策在組織實施以及執(zhí)行過程中的有效性,避免政府權力過度干預政策執(zhí)行的過程。以此種方式,不但能夠對政府過度干預的范圍進行合理控制,避免政府規(guī)模擴大擴張所產生的權力膨脹問題,還能夠積極預防所謂的“權力尋租”問題,使政府部門的行政效益能夠得到有效的提升與優(yōu)化。
22引入績效管理工作模式
所謂企業(yè)家精神,是指某些人所具有的組織土地、勞動及資本等資源用于生產商品、尋找新的商業(yè)機會以及開展新的商業(yè)模式的特殊才能。在政府部門行政事務管理范疇中引入企業(yè)家精神,能夠使政府部門的組織氛圍更加積極向上,營造一種追求卓越的環(huán)境狀態(tài),還能夠使政府部門參與行政事務工作的效率與效益水平得到提升,確保政府活動的開展形式有效。因此,在應對政府不經濟行為的過程中,可以嘗試引入企業(yè)家精神,以績效管理的方式來確保政府經濟活動與支出事項的合理性。同時,績效評估還能夠及時面向公眾客觀展示政府各項業(yè)務行為中存在的問題與面對的困難,幫助公眾克服對政府行為的偏見,進一步提高公眾對政府部門的信任力與參與力,進而達到行政合理、高效且廉潔的最終目的。
23加強財政支出管理力度
從布坎南公共選擇理論的角度上來說,政府部門在參與行政行為活動的過程中具有追求預算規(guī)模最大化以及權力極大化的本能,這種本能可能是政府行為經濟有效的基本依據(jù)與重要保障。為了對政府不經濟行為進行可靠的治理,提高政府部門在參與行政業(yè)務活動中的合理性與有效性水平,就應當以政府財政支出事項為重點,強化管理力度,將成本—效益核算模式納入政府部門各項決策中,從而實現(xiàn)對政府部門財政支出的從嚴管理。
24強化政府監(jiān)督管理力度
在政府各項業(yè)務活動的開展過程當中普遍存在委托代理方面的問題。在公眾廣泛參與社會治理的背景下,政府與公眾之間的關系體現(xiàn)為:公眾利益通過政府訴求加以反映,政府成為公眾利益的代理者。但實質上,政府作為一個組織系統(tǒng),具有較強的封閉性特點,受到信息不對稱因素的影響,導致政府所執(zhí)行的行政行為容易與公眾利益需求產生偏移,部分政府部門工作人員還存在所謂的“暗箱操作”問題,進而對公眾利益的實現(xiàn)產生非常不良的影響,最終也會導致政府行政效能受到極大挫傷。從這一角度著手,政府部門在進行行政活動時必須確保信息公開且傳遞渠道的通暢,決策公開并且透明,并且還應當在政府角色之外施加一定的作用力,加強對政府行為的監(jiān)督控制力度,以合理評估政府執(zhí)行能力,提高控制水平。
3結論
文章圍繞政府不經濟行為展開分析,首先從公共經濟學以及管理學這兩個視角入手,對政府不經濟行為的本質與產生原因進行了初步分析。在此基礎之上,為了積極應對政府不經濟行為,文章提出了包括提高政府干預合理水平、引入績效管理工作模式、加強財政支出管理力度,以及強化政府監(jiān)督管理力度在內的這四個方面的治理對策,望能夠有效彌補政府行政活動中存在的不經濟行為,從而促進政府行政執(zhí)行效率與效益水平的同步提升。
參考文獻:
[1]薛克鵬政府經濟行為的法律規(guī)制[J].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6):24-29.
[2]譚宗憲論地方政府經濟行為的規(guī)范化[J].理論導刊,2004(10):18-20.
[3]趙萬江,胡春生政府經濟行為的界分[J].四川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6):35-40.
[4]李長友,吳文平政府干預經濟行為法治化之探究[J].吉首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83-88.
[5]年志遠地方政府非理性經濟行為及矯正[J].江漢論壇,2006(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