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章咪 李欣忱 徐衛(wèi)紅熊仕娟 遲蓀琳 馮德玉 趙婉伊
(西南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重慶 400715)
鎘(Cadmium,Cd)是重金屬污染物中危害最大的元素之一,土壤Cd污染不僅對植物產(chǎn)生危害,導致作物減產(chǎn)和品質(zhì)下降,更嚴重的是通過食物鏈富集,進而危害人體健康,對人體造成不可逆轉(zhuǎn)的損傷(鄭熒輝 等,2016)。我國農(nóng)田土壤由于長期大量使用磷肥、城市垃圾、污泥及污灌等,重金屬污染問題日趨嚴重(劉吉振 等,2011)。其中以Cd污染面積最大,占重金屬超標面積的56.9%(劉吉振 等,2011;鄭熒輝 等,2016)。近年來,耕地Cd污染已成為危及我國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之一。如何快速有效地解決土壤重金屬Cd污染治理問題迫在眉睫(秦余麗 等,2016;熊仕娟,2016)。目前,土壤Cd污染的修復方法主要有異位修復和原位鈍化修復2種(秦余麗 等,2016)。原位鈍化修復主要通過固定土壤中的Cd來降低Cd的移動性和生物有效性,是一種經(jīng)濟高效且易于實施的Cd污染土壤修復技術(shù),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guān)注(熊仕娟等,2015)。
沸石的硅(鋁)氧結(jié)構(gòu)骨架間有許多通道和空穴,擁有巨大的空腔表面,其基本結(jié)構(gòu)的組成特點決定了沸石有較大的靜電力和離子交換性能,能夠吸附大量的重金屬離子,固定土壤中的重金屬,防止重金屬在土壤中遷移,進入植物體內(nèi)(孫勝龍 等,1999)。國內(nèi)外大量試驗已證實,添加沸石可顯著降低土壤有效Cd含量,減少植物對Cd的吸收,進一步降低植株根部和地上部Cd含量,并對土壤pH有提高作用(Oste et al.,2002;Castaldi et al.,2009;Hamidpour et al.,2010;李明遙 等,2014;王秀麗 等,2015;Fard et al.,2015)。我國沸石資源豐富、廉價,為開展Cd污染土壤的修復提供了一條低成本、無毒副作用的有效途徑(劉秀珍 等,2009)。但普通沸石存在孔道易堵塞等缺陷,對重金屬Cd2+的吸附和固定能力受到限制(Damian & Damian,2007)。納米沸石由于特有的結(jié)構(gòu)使其具有巨大的比表面積和超強的吸附能力,在重金屬Cd污染土壤修復方面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而目前國內(nèi)外對納米沸石在Cd污染土壤修復方面的研究較少,關(guān)于納米沸石對土壤Cd污染的修復機制、施用量及方式與土壤Cd修復效果和植物生長的關(guān)系尚未清楚(秦余麗 等,2016)。
在有關(guān)土壤改良劑不同施用方式的研究中,張蕊等(2013)發(fā)現(xiàn)聚丙烯酰胺(PAM)不同施用方式對玉米產(chǎn)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不同,其中以撒施對提高玉米產(chǎn)量效果最佳,穴施最差,分別較對照提高了40.2%和30.6%。耿桂俊等(2011)的研究也發(fā)現(xiàn),保水劑可有效抑制土壤鹽分的積累,提高土壤水分利用率和番茄幼苗成活率,不同施用方式對番茄產(chǎn)量的影響表現(xiàn)為溝施>穴施>混施>撒施;水分利用效率以溝施效果最佳,撒施最差,分別比對照提高了56.8%和24.05%。
前期試驗發(fā)現(xiàn),納米沸石500 kg·(667 m2)-1和普通沸石1 000 kg·(667 m2)-1處理對蔬菜產(chǎn)量的影響及對土壤Cd的修復效果幾乎等同(熊仕娟,2016)。本試驗以此用量為依據(jù),在Cd污染菜園土壤上開展了納米沸石500 kg·(667 m2)-1和普通沸石1 000 kg·(667 m2)-1不同施用方式(撒施、溝施、穴施)的大田修復應用研究。探究納米沸石和普通沸石對油麥菜生長、Cd吸收及土壤Cd形態(tài)、pH、陽離子交換量的影響,以期為土壤Cd污染修復與治理提供理論依據(jù)。
試驗于2015年9~12月在重慶市潼南縣桂林街道辦事處大壩村雙壩蔬菜基地進行,土壤基本理化性質(zhì)為:有機質(zhì)含量13.56 g·kg-1,全氮 1.18 g·kg-1,堿解氮 75.20 mg·kg-1,有效磷 47.21 mg·kg-1,速效鉀 39.02 mg·kg-1,全 Cd 1.97 mg·kg-1,陽離子交換量 6.89 cmol·kg-1,pH值8.13。
供試納米沸石和普通沸石均購自河北省靈壽縣順鑫礦產(chǎn)品加工廠,基本理化性質(zhì)見表1。供試油麥菜(Lactuca sativa L.)品種為澳洲香,購自重慶市潼南區(qū)祥和農(nóng)資有限責任公司。
表1 納米沸石和普通沸石的基本理化性質(zhì)
試驗設置7個處理:對照(不施沸石);普通沸石撒施、溝施、穴施,施用量均為1 000 kg·(667 m2)-1;納米沸石撒施、溝施、穴施,施用量均為 500 kg·(667 m2)-1。小區(qū)面積 8 m2(2 m×4 m),間距40 cm;每處理3次重復,隨機排列。基肥〔每667 m2施1 000 kg腐熟農(nóng)家肥+ 25 kg復合肥(N∶P∶K=15∶15∶15)〕于整地時施入,與土壤充分混勻,7 d后按試驗設置分別施入納米沸石和普通沸石,撒施是將沸石均勻撒在土壤表層,然后將沸石與耕層土壤混勻;溝施是在定植行兩邊開10 cm深的小溝,均勻撒入沸石后覆土耱平小溝;穴施是在距油麥菜定植處10 cm的距離挖10 cm深的穴,施入沸石后覆土。施入沸石5 d后,選擇長勢相同的油麥菜幼苗移栽至試驗地,每小區(qū)移栽32株,3個月后收獲。田間管理與當?shù)厣a(chǎn)習慣一致。
植株收獲時,每小區(qū)分別測產(chǎn),采集土樣、植株樣品。土壤取樣采用多點隨機取樣法,于室內(nèi)自然風干,過1 mm篩,備用。每小區(qū)取代表性植株3株,洗凈后用去離子水清洗,將根部和地上部分開,分別于105 ℃殺青30 min,65 ℃下烘干至恒重,然后粉碎,用于測定植株根部和地上部Cd含量。
1.3.1 土壤和沸石基本理化性質(zhì) 土壤全氮、堿解氮、有效磷、速效鉀、有機質(zhì)含量采用常規(guī)分析方法測定(魯如坤,2000);pH采用pHS-3C酸度計(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測定,土(沸石)水比為1∶2.5(V∶V);陽離子交換量(CEC)采用BaCl2-三乙醇胺法測定(魯如坤,2000);沸石粒徑采用原子力顯微鏡(Dimension Icom Atomic Force Microscope,Bruker,USA)測定;沸石比表面積采用Liu等(2013)的方法測定。
1.3.2 土壤全Cd和有效Cd含量 土壤全Cd含量采用HNO3-HCl-HClO4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魯如坤,2000),土壤有效Cd含量采用DTPA浸提、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GB/T 23739—2009)。
1.3.3 植株Cd含量 植株地上部與根部Cd含量均采用HNO3∶HClO4=4 V∶1 V混合酸消解、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測定(魯如坤,2000)。
1.3.4 油麥菜品質(zhì)指標 游離氨基酸含量采用水合茚三酮顯色-分光光度法測定,VC含量采用2,6-二氯靛酚滴定法測定,還原糖含量采用3,5-二硝基水楊酸顯色、分光光度法測定,硝酸鹽含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李合生,1999)。
試驗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3.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從表2可以看出,納米沸石和普通沸石各處理均顯著提高了油麥菜產(chǎn)量,分別較對照增產(chǎn)131.5%~227.3%和61.4%~196.0%。不同施用方式間進行比較,納米沸石和普通沸石均以撒施處理產(chǎn)量最高,溝施次之;與普通沸石相比,撒施、穴施納米沸石分別增產(chǎn)10.7%和43.4%,而溝施減產(chǎn)5.2%。
表2 納米沸石不同施用方式對油麥菜產(chǎn)量及品質(zhì)的影響
從表2可以看出,納米沸石和普通沸石各處理整體上提高了油麥菜VC、氨基酸、還原糖含量,顯著降低了硝酸鹽含量,降幅分別為28.0%~41.6%和33.7%~52.0%;其中納米沸石處理對VC含量的增加效果整體優(yōu)于普通沸石處理。不同施用方式間進行比較,2種沸石均以穴施處理對硝酸鹽含量的降低效果最佳,溝施次之;溝施普通沸石的VC、氨基酸、還原糖含量分別較穴施和撒施提高了20.7%~45.8%、51.0%~65.2%、11.0%~44.2%,溝施納米沸石的VC、氨基酸含量分別較穴施和撒施提高了15.6%~17.5%、102.8%~180.8%,穴施納米沸石的還原糖含量顯著高于其他處理。
從表3可以看出,施用納米沸石、普通沸石對油麥菜植株地上部和根部Cd含量均有降低作用,降幅分別為11.3%~28.8%和0.7%~26.8%、2.5%~16.7%和9.9%~21.3%;整體上納米沸石處理的降低幅度高于普通沸石處理。不同施用方式間進行比較,在降低地上部Cd含量方面,2種沸石均以溝施處理效果最優(yōu),撒施次之;在降低根部Cd含量方面,普通沸石以撒施處理效果最佳,而納米沸石以穴施處理效果最佳。
表3 納米沸石不同施用方式對油麥菜地上部及根部Cd含量的影響
從表4可以看出,納米沸石和普通沸各處理土壤全Cd含量分別比對照降低了4.1%~10.7%和4.1%~7.6%,2種沸石均以溝施效果最佳;土壤有效Cd含量分別比對照降低了4.8%~19.0%和9.5%~19.0%,普通沸石以溝施效果最佳,納米沸石以穴施效果最佳。
從表4可以看出,納米沸石和普通沸石各處理均顯著提高了土壤pH值,分別比對照提高了4.7%~6.4%和3.2%~4.2%,納米沸石處理pH值的提高幅度大于普通沸石;不同施用方式間進行比較,納米沸石穴施的pH值提高幅度最大,而普通沸石溝施的提高幅度最大。納米沸石和普通沸石不同施用方式均顯著提高了土壤陽離子交換量(CEC),提高幅度分別為28.5%~62.1%和25.4%~54.4%;不同施用方式對陽離子交換量的影響不同,納米沸石以撒施效果最佳,而普通沸石以溝施效果最佳。
表4 納米沸石不同施用方式對土壤全Cd、有效Cd含量及pH、陽離子交換量的影響
本試驗中,施用納米沸石和普通沸石均顯著提高了油麥菜產(chǎn)量,納米沸石處理對油麥菜產(chǎn)量的提高幅度更大,該結(jié)果與鄭熒輝等(2016)報道一致。這是因為沸石施于土壤,可利用其較大的比表面積、較強的離子吸附能力和交換能力,改善土壤耕層水分含量,控制土壤養(yǎng)分因揮發(fā)、滲漏造成的損失,提高土壤養(yǎng)分含量(李華興 等,2001;郝秀珍和周東美,2003),促進油麥菜生長。同時,沸石施于土壤,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土壤Cd形態(tài),降低Cd對植株的毒害作用(王秀麗 等,2015)。比較不同的施用方式,沸石促進油麥菜生長效果以撒施>溝施>穴施,該結(jié)果與張蕊等(2013)報道相似。這是由于撒施可使沸石均勻廣泛的分布在土壤中,與土壤充分接觸,有效提高了土壤的水分和養(yǎng)分含量,為油麥菜提供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溝施下沸石與土壤的接觸面積相對較小,易造成局部土壤水分含量過高,影響了土壤的通透性,降低沸石對土壤的保肥性;穴施的保水量小且過分集中,對土壤通透性和土壤肥力影響的區(qū)域較小,對油麥菜生長的促進作用更?。◤埲?等,2012)。
納米沸石和普通沸石各處理整體提高了油麥菜VC、氨基酸、還原糖含量,顯著降低了硝酸鹽含量,大大提高了油麥菜品質(zhì);納米沸石處理對提高油麥菜VC含量的效果整體上優(yōu)于普通沸石處理。不同施用方式對油麥菜各營養(yǎng)成分影響不同,溝施對提高氨基酸和VC含量的效果最佳,對降低硝酸鹽含量的效果高于撒施;在提高還原糖含量方面,納米沸石以穴施效果最佳,普通沸石以溝施效果最佳。這可能是不同施用方式改變了土壤養(yǎng)分含量和土壤的通透性,還與植株自身生長、養(yǎng)分吸收和營養(yǎng)代謝方式等密切相關(guān)(陳益 等,2015)。氨基酸和VC的提高量均以溝施最多,普通沸石溝施顯著提高了還原糖含量,相對于撒施,溝施顯著降低了硝酸鹽含量。綜合分析,溝施沸石是提高油麥菜營養(yǎng)品質(zhì)的最佳施用方式。
大量研究表明,土壤pH和CEC是影響土壤重金屬有效性的兩大重要因素(Shi et al.,2000;謝飛 等,2014)。土壤CEC的提高,可以促進土壤對有效態(tài)Cd的吸附和交換,降低土壤有效Cd含量(遲蓀琳 等,2017);而土壤pH升高,增加了土壤顆粒表面負電荷,由此增強了土壤對Cd2+的吸附能力,同時土壤中OH-含量升高,有利于Cd2+形成氫氧化物或碳酸鹽結(jié)合態(tài)沉淀(Lombi et al.,2003;肖光輝 等,2015),降低土壤中有效態(tài)Cd含量。土壤有效態(tài)Cd含量的降低,抑制了Cd向蔬菜體內(nèi)轉(zhuǎn)移,使植株根部和地上部Cd富集減少,緩解Cd對蔬菜的毒害。本試驗中,施用普通沸石和納米沸石均能夠顯著提高土壤CEC和pH值,整體上降低了土壤全Cd、有效Cd含量,這與鄭熒輝等(2016)的試驗結(jié)果相同。在不同施用方式下,溝施普通沸石對提高土壤pH值、CEC效果最佳,穴施納米沸石對提高土壤pH值效果最佳,撒施納米沸石對提高土壤CEC效果最佳,這可能是由于土壤pH、CEC由多因素共同影響(田間管理、土壤環(huán)境和沸石性質(zhì)等),其主要原因有待深入研究。溝施普通沸石對降低土壤有效Cd含量效果最佳,穴施納米沸石對降低土壤有效Cd含量效果最佳,可能是由于土壤pH值的提高是沸石對土壤Cd鈍化作用的主要機制(熊仕娟 等,2015)。
食用蔬菜是人體攝入Cd的重要途徑之一(陳蓉 等,2015;肖光輝 等,2015;楊蕓 等,2015)。本試驗結(jié)果表明,施用納米沸石和普通沸石整體上降低了油麥菜地上部和根部Cd含量。比較不同施用方式,溝施對降低油麥菜地上部Cd含量最有效,對油麥菜根部Cd含量影響較為復雜,這可能是不同的施用方式使沸石與土壤、沸石與植物根系接觸面積產(chǎn)生差異,從而導致沸石對土壤Cd吸附、固定效果產(chǎn)生差異,進一步影響了植物根系對Cd的吸收、富集。總體來看,與普通沸石相比,納米沸石在施用量遠低于普通沸石的條件下,配合以最佳的施用方式,能在更顯著提高油麥菜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的同時,更顯著地降低了土壤有效Cd含量和植株Cd含量。由此可見,納米沸石在土壤重金屬Cd修復方面更具優(yōu)勢。
陳蓉,劉俊,徐衛(wèi)紅,謝文文,熊仕娟,張進忠,熊治庭,焦文濤.2015.外源鑭對不同黃瓜品種鎘積累及鎘化學形態(tài)的影響.食品科學,36(5):38-44.
陳益,王正銀,唐靜,張曉玲,楊東,向華輝,李戎.2015.磷肥用量對石灰性紫色土壤油麥菜產(chǎn)量、品質(zhì)和養(yǎng)分形態(tài)的影響.草業(yè)學報,24(10):183-193.
遲蓀琳,徐衛(wèi)紅,熊仕娟,王衛(wèi)中,秦余麗,趙婉伊,張春來,李彥華,李桃,張進忠,熊治庭,王正銀,謝德體.2017.不同鎘水平下納米沸石對土壤pH、CEC及Cd形態(tài)的影響.環(huán)境科學,38(4):1654-1666.
耿桂俊,白崗栓,杜社妮,于健,李曼.2011.保水劑施用方式對土壤水鹽及番茄生長的影響.中國水土保持科學,9(3):65-70.
郝秀珍,周東美.2003.沸石在土壤改良中的應用研究進展.土壤,35(2):103-106.
李合生.1999.植物生理生化實驗原理和技術(shù).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李華興,李長洪,張新明,劉遠金,盧維盛.2001.天然沸石對土壤保肥性能的影響研究.應用生態(tài)學報,12(2):237-240.
李明遙,張妍,杜立宇,蘇雪楠,董淑萍,蘭西平.2014.生物炭與沸石混施對土壤Cd形態(tài)轉(zhuǎn)化的影響.水土保持學報,28(3):248-252.
劉吉振,徐衛(wèi)紅,王慧先,張海波,陳貴青,張曉璟,張進忠,周鑫斌,李振輪,熊治庭.2011.硅對不同辣椒品種鎘積累、化學形態(tài)及生理特性的影響.中國蔬菜,(10):69-75.
劉秀珍,趙興杰,郭麗娜,馬志宏.2009.膨潤土和沸石對重金屬鎘的吸附性研究.山西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9(2):97-103.
魯如坤.2000.土壤農(nóng)業(yè)化學分析方法.北京:中國農(nóng)業(yè)科技出版社.
秦余麗,熊仕娟,徐衛(wèi)紅,趙婉伊,王衛(wèi)中,陳永勤,遲蓀琳,陳序根,張進忠,熊治庭,王正銀,謝德體.2016.不同鎘濃度及pH條件下納米沸石對土壤鎘形態(tài)及大白菜鎘吸收的影響.環(huán)境科學,37(10):4030-4043.
孫勝龍,龍振永,蔡保豐.1999.非金屬礦物修復環(huán)境機理研究現(xiàn)狀.地球科學進展,14(5):475-481.
王秀麗,梁成華,馬子惠,韓月.2015.施用磷酸鹽和沸石對土壤鎘形態(tài)轉(zhuǎn)化的影響.環(huán)境科學,36(4):1437-1444.
肖光輝,盧紅玲,彭新德.2015.土壤鎘污染對農(nóng)作物的危害研究進展.湖南農(nóng)業(yè)科學,(9):83-86.
謝飛,梁成華,孟慶歡,高譯丹,宋書研.2014.添加天然沸石和石灰對土壤鎘形態(tài)轉(zhuǎn)化的影響.環(huán)境工程學報,(8):3505-3510.
熊仕娟,徐衛(wèi)紅,謝文文,陳蓉,陳永勤,遲蓀琳,陳序根,張進忠,熊治庭,王正銀,謝德體.2015.納米沸石對土壤Cd形態(tài)及大白菜Cd吸收的影響.環(huán)境科學,36(12):4630-4641.
熊仕娟.2016.納米沸石對Cd污染土壤的修復效應及機理研究〔碩士論文〕.重慶:西南大學.
楊蕓,周坤,徐衛(wèi)紅,江玲,王崇力,熊仕娟,謝文文,陳蓉,熊治庭,王正銀,謝德體.2015.外源鐵對不同品種番茄光合特性、品質(zhì)及鎘積累的影響.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1(4):1006-1015.
張蕊,于健,耿桂俊,宋耀興,白崗栓.2012.聚丙烯酰胺不同施用方式對土壤水分和番茄生長的影響.北方園藝,(17):11-15.
張蕊,于健,耿桂俊,李晶晶,白崗栓.2013.PAM施用方式對土壤水熱及玉米生長的影響.中國水土保持科學,11(3):96-103.
鄭熒輝,熊仕娟,徐衛(wèi)紅,李欣忱,羅瑜,秦余麗,趙婉伊.2016.納米沸石對大白菜鎘吸收及土壤有效鎘含量的影響.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35(12):2353-2360.
Castaldi P,Melis P,Silvetti M,Deiana P,Garau G.2009.Influence of pea and wheat growth on Pb,Cd,and Zn mobility and soil biological status in a polluted amended soil.Geoderma,151(3):241-248.
Damian F,Damian D.2007.Detoxification of heavy metal contaminated soils.American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3(4):193-198.
Fard N E,Givi J,Houshmand S.2015.The effect of zeolite,bentonite and sepiolite minerals on heavy metal uptake by sunflower.Journa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Greenhouse Culture,6(1):55-64.
Hamidpour M,Afyuni M,Kalbasi M,Kalbasi M,Khoshgoftarmanes A H,Inglezakis V J.2010.Mobility and plant-availability of Cd(Ⅱ)and Pb(Ⅱ)adsorbed on zeolite and bentonite.Applied Clay Science,48(3):342-348.
Liu X M,Li H,Li R,Tian R,Xu C Y.2013.Combined determination of surface properties of nano-colloidal particles through ion selective electrodes with potentiometer.Analyst,138(4):1122-1129.
Lombi E,Hamon R E,McGrath S P,McLaughlin M J.2003.Lability of Cd,Cu,and Zn in polluted soils treated with lime,befingite,and red mud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non-labile colloidal fraction of metals using isotopic techniques.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37(5):979-984.
Oste L A,Lexmond T M,van Riemsdijk W H.2002.Metal immobilization in soils using synthetic zeolites.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Quality,31(3):813-821.
Shi W Y,Shao H B,Li H,Shao M A,Du S.2009.Progress in the remediation of hazardous heavy metal-polluted soils by natural zeolite.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17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