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莉 胡曉曦
[摘 要] 從非理性主義視野下審視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的教師答問行為,不難看出,教師的高控性抹殺了幼兒的能動性;教師割裂了理性與非理性的有機統(tǒng)一;教師的理性邏輯束縛了幼兒的非理性體驗。因此,教師應尊重幼兒的主體性,關注幼兒非理性的情感體驗,做到理性與非理性的統(tǒng)一。
[關 鍵 詞] 非理性主義;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教師答問行為
[中圖分類號] G71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2-0154-01
非理性主義認為人的本質不是理性而是非理性的意志、生命之流、內心體驗,它強調非理性和個體性,看似松散而隨意的教育,其實充分體現(xiàn)了對每一個幼兒的尊重和愛。本文試圖從非理性主義的視角出發(fā),審視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的教師答問行為。
一、從非理性主義的視角審視教師答問行為存在的問題
教師的答問行為是指教師對幼兒提出的問題進行回答的行為。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幼兒提問的行為很少并且不受重視,教師答問的行為更是被抑制和忽視。值得思考的是,生活中活潑好問的幼兒為什么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變成了沉默者?而當曇花一現(xiàn)的幼兒提問行為出現(xiàn)時,為什么教師卻選擇忽視?或許,教師應擺脫理性主義的禁錮,在非理性主義的視角下尋找答問行為存在的問題。
(一)答問的主體上:教師的高控性抹殺了幼兒的能動性
非理性主義重視人的主體性地位,強調個人在一切對象性關系中作為主體所具有的獨特的自我內在感受。因此,在問與答的關系上,幼兒更應該充當主動提問的角色。
而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很多教師用大量的問題引導教學,甚至“滿堂問”,并沒有給幼兒提問的機會[1],教師和幼兒的角色錯位,原本應該是幼兒提問教師回答,結果變成了教師不停地問,而幼兒要么跟不上教師的節(jié)奏,要么神游在教學活動之外,變成了被動的受問者,教師的高控性抹殺了幼兒的能動性。
(二)答問的形式上:教師割裂了理性與非理性的有機統(tǒng)一
理性和非理性是人的精神活動中不可分割的兩種屬性,人的理性只有深入到非理性的層面才不至于流于概念游戲;非理性對理性缺失的批判也離不開理性的思考。
但在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過分強調理性思維,面對幼兒提出的“不按常理出牌的問題”時,教師的答問基本是兩種形式,一種是直接忽視,另一種是缺乏技巧的成人式回答。割裂了理性與非理性之間的有機統(tǒng)一。
(三)答問的內容上:教師的理性邏輯束縛了幼兒的非理性體驗
非理性主義追求一種與人的理性相對立的絕對自由的個體感性自我,而幼兒生活的世界正是這樣一個“泛靈”的充滿詩性的感性世界。
但現(xiàn)實中,當幼兒問出“如果我咬雞腿,雞腿會不會疼”時,教師回答多是“不會”或者“我也不知道”。教師的邏輯是成人的理性思維,過于理性的話語,無法與幼兒的感性世界相融合,更無法喚起幼兒內心深處的生命體驗。
二、非理性主義對教師答問行為的啟示
(一)答問主體上:教師應尊重幼兒的主體性
非理性主義認為,只有個體的人才是真實的、具體的,只有認識活生生的具體個人,才能揭示人生的意義,提高人的尊嚴。
在教師答問行為中,教師要尊重幼兒的主體性。首先教師需要關注幼兒的提問,應給予幼兒自主思考和提問的時間,對每一個幼兒的提問平等對待。其次,要根據(jù)幼兒的個體差異對其提問進行回答。同樣的問題不是只有唯一的正確答案,教師的回答更不是作為標準答案出現(xiàn)的,而是作為對幼兒思維的啟示,指引幼兒進一步思考和探索。
(二)答問形式上:教師應做到理性與非理性的有機統(tǒng)一
黑格爾形象地比喻說:“理念是經線,熱情是緯線,經緯交織構成世界歷史的大地毯?!彼岳硇耘c非理性是不可分割的有機組成部分。
在教師的答問行為中,教師可以找到理性與非理性的契合點,答問的具體形式可以說是理性控制的一部分,但是答問的具體內容卻有很大的隨機性和主觀性即非理性主義的特點。答問的具體形式可分為答即所問、答非所問、以問答問。以答非所問為例,對一時難以回答或不愿回答的問題,可采用“歪答”的辦法,既避免了“不予回答”或“無可奉告”的尷尬,又增添了幽默效果。[2]
(三)答問內容上:教師應關注幼兒非理性的情感體驗
非理性是從人的意志、情感、心理、人格等非理性因素出發(fā)去理解人、理解社會、理解整個世界。
那么在回答幼兒的提問時,教師首先應關注幼兒的情感體驗。當幼兒問出“如果我咬雞腿,雞腿會不會疼”的問題時,教師感知到的是幼兒把雞腿也當成了像他一樣有生命的個體,并賦予其感知覺的能力,如痛覺,同時又害怕自己的咬動作會給雞腿帶來疼痛感。當教師理解了幼兒的內心情感體驗后,就可以給雞腿賦予一個生命個體的情感,同時以泛靈的口吻與幼兒對答。比如,告訴幼兒:“它會疼哦,所以請你咬的時候輕一點。”
參考文獻:
[1]康丹.幼兒園集體教學活動中教師提問的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08.
[2]馮學峰.提問與答問:言語策略一隅[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