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暉
[摘要]對認知語言學翻譯觀關照下的文化意象翻譯,進行深入的研究與分析,因為當前跨文化領域的文化意象翻譯以及歸化翻譯手段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其中,文化意象的翻譯單純地考慮文化與作者的因素,而歸化翻譯則只是考慮語文化與讀者的因素。這兩種翻譯理念都不具備全面性,對當前國際文化交流極為不利。為此在研究的過程中,主要是以體驗性、和諧性及互動性的翻譯為主,闡述翻譯需要借助文化意象的傳遞,進而加深讀者對文化意象的深刻理解。在此基礎上,指出此類翻譯的融合策略,這一策略要求在翻譯的過程中盡可能地還原文化意象的本質及內(nèi)涵,并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和諧型翻譯,進而有效促進國際不同文化的交流與碰撞。
[關鍵詞] 認知語言學;翻譯觀;文化意象;融合策略
[中圖分類號]? H315.9???? ?? ??????? [文獻標志碼]? A????????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8)34-0248-02
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形成了兩個對文化意象翻譯的不同陣營。分別是尤金·奈達為代表的歸化翻譯陣營以及勞倫斯·韋努蒂為代表的異化翻譯陣營。但從當前國際文化交流的趨勢來分析,這兩個陣營似乎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均對文化意象的傳遞不利,進而無法有效地實現(xiàn)文化意象的傳遞。正是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本文以認知語言學為理論基礎,通過其在翻譯方面的觀念,對國際文化交流趨勢及文化意象翻譯,展開具體的論述與分析。希望通過這樣的方式,可以找到一種既可以滿足讀者的閱讀需要,又能滿足文化意象翻譯的途徑,進而更好地實現(xiàn)國際文化交流與融合,促進人類社會文明的進步。
一、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念
此觀念下的翻譯是認知語言學活動的一種,其背景是實際體驗,從而使各類認知主體積極地參與到多重的活動當中。翻譯人員在對源文(含古漢語)進行深入的理解之后,最好是使用目標語言進行完美的再現(xiàn),并在譯文當中勾畫出原作者所構建的認知世界與現(xiàn)實世界?;诖?,如下為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念所構成的模式圖[1]。
認知語言學的翻譯觀念有三方面的內(nèi)容,即翻譯的體驗性、互動性與和諧性,它們彼此關聯(lián)并相互影響。其中,互動的前提條件是體驗,這是由于人們收獲的認知及概念源于體驗,所以它是互動形成的前提條件,但是互動的初衷則是為了和諧,所以三者之間存在著相輔相成的關系。而體驗性的前提條件是對外部世界的感知與經(jīng)驗的認知活動,翻譯者依靠他們對外部世界的科學合理的解釋,而收獲的經(jīng)驗知識為根據(jù),繼而完成對源文的感知了解,但它是一種特殊的認知活動。翻譯者感知的對象,并非客觀存在,而是一類語言文本,它是原作者對客觀世界進行體驗后的一種產(chǎn)物,它寄托著作者的意志。然而文本形成之后,便脫離了他的控制,變成客觀世界當中的一環(huán)。翻譯的體驗性,讓翻譯人員可以成功的釋解作者的本意,從而使譯文具備了理論基礎。互動性翻譯是建立在多重互動基礎上的一類認知活動。多重互動是指認知主體與客觀世界、認知主體與源語等之間的一類互動。只有掌握眾多的互動關系,翻譯者才可以正確地理解與體會作者的本來意圖,進而在作者與讀者之間搭建出一座可以有效溝通的橋梁,并協(xié)調不同語言文化之間存在的異同,進而實現(xiàn)和諧翻譯的初衷。而和諧性則是指作者、讀本與讀者的協(xié)調性[2]。
交流是為了增進人與人之間的溝通,翻譯則是一種有效的溝通手段。正因這樣,為了預防翻譯片面性問題的出現(xiàn),而使其具有和諧性。所以,從事翻譯的工作人員,需要深入思考現(xiàn)實世界、目的語之間的關系。特別是在跨文化的交流中僅是對某一因素進行思考,是一種無法溝通的行為。翻譯始終扮演著協(xié)調者的身份,同時它也是一種國際文化交流的有效手段,需要積極地發(fā)揮它的作用,進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加強國與國之間的聯(lián)系。
二、認知語言學翻譯觀關照下的文化意象的啟示
(一)翻譯模式
社會文化是全體社會成員共有的一筆財富,它的構成源于社會成員對客觀世界的真實體驗,它一定會與其他文化形式具有相同點,這也使不同文化之間的溝通與翻譯成為可能。在國際文化交流當中,翻譯人員其實扮演的是文化協(xié)調者的角色。所以,上面提到的認知語言翻譯模式,可以做出如下調整[3]。
但是,在對客觀世界進行體驗的過程當中,社會成員無法如鏡像一樣直觀的反應客觀世界,而是需要與客觀世界進行互動,并充分的發(fā)揮出人的主觀能動性,對現(xiàn)實世界進行解釋[4]。與此同時,因為人的主觀能動性各不相同,所以對現(xiàn)實世界的解釋也是千差萬別,進而產(chǎn)生不一樣的認知結果。文化中的此類差異性,在文化意象中得到了淋漓極致的體現(xiàn),以熊貓、老虎為例,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當中“熊貓”被當作是“和平”與“可愛”的象征,而“老虎”是丑陋、虛假的代名詞;西方文化中的“熊貓”是“懶惰”與“肥胖”的象征,“老虎”則是“迅捷”與“強大”的代表。所以,上述的文化翻譯模式則可以進行如下表示。
(二)文化意象翻譯
異化與歸化翻譯策略是傳統(tǒng)意義上的兩種文化意象翻譯策略。韋努蒂的異化翻譯突破了目的語中常常使用的文化編碼,對外語文本中的差異選擇保留,即不破壞源文化,即使這會違背目的語的文化編碼[5]。奈達則指出在翻譯的過程中,應將其自身文化語境與作者的意圖緊密地連接在一起。根據(jù)文化意象的翻譯模式,從事翻譯工作的人員,需要憑借個人對經(jīng)驗知識的總結,正確地解釋源語文化并感知其意象,這就需要其應該對文化意象的前提條件進行充分的認知,也就是所謂的“源語文化”。但文化意象在特定的文化表現(xiàn)形式下,會有不同的解釋內(nèi)涵[6]。從事翻譯的工作人員就需要通過與源語語境,或者是作者的本意完成互動,以此來推敲出其“獨立于語境的原型含義”。如在我國的文化當中,“龍”的文化意象可以解釋為“神圣”“成功”“能力”等具有異同性的文化內(nèi)涵。所以這就需要翻譯人員需要不同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本意確定它的實際內(nèi)涵。如“望子成龍”中的“龍”,便可解釋為“成功”“能力”。翻譯者需與目的語文化或讀者完成互動,考慮到符合目的語文化的編碼及語言規(guī)則的使用,進而對結果語進行表示,進而讓目的語讀者對譯文的理解更加清晰與認可。他們是文化的協(xié)調者,需要考慮使用怎樣的手段,既可以在譯文中傳遞出源語文化的意象,又能夠為讀者的理解提供一定的便利,繼而暢通源語文化與目的、文化間的交流,讓翻譯變得更加和諧[7]。
(三)具體應用分析
通過上面的論述,對認知語言觀下的文化意象翻譯模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現(xiàn)以翻譯實例為依據(jù),重點突出文化意象翻譯的“融合”策略。
例句1:“她是我們學校的林妹妹”;例句2:“Poor Charlie! Of all the girls in the world, he should have fallen in love with the daughter of a Ju-das!”
“她是我們學校中的林妹妹”中的“林妹妹”源文是出自《紅樓夢》,這一人物的“美”十分精致,但卻非常多愁善感。在中國的文化意象當中,提到“林妹妹”,總是會讓人們想到林黛玉這一文化意象。但是在翻譯成英文的過程中,卻并不存在“林妹妹”的文化意象。而如果從事翻譯的工作人員,僅僅是按照異化的策略完成翻譯,則譯文為“She,in our school,is called Cousin Lin.”這里的“Cousin Lin”就會引起讀者的懷疑,若是讀者無法通過譯文理解源文的含義,就會影響到的國際文化交流與溝通。而如果是歸化策略翻譯,則是“She is famous for her sentimental and delicate beauty in our school.”該翻譯同樣對“林妹妹”這一文化意象解釋依然十分的模糊,甚至是忽略了這一意象,同樣無法實現(xiàn)文化意象的傳遞。但是按照融合策略的方式進行翻譯,則會得到不一樣的效果,而“She, in our school, is called Cousin Lin,a sentimental and delicate beauty.”既傳遞出了“林妹妹”的文化意象,又對讀者的理解產(chǎn)生極大的促進作用,進而實現(xiàn)國際文化交流與溝通。因為它是異化與歸化的結合體,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更好地確保源文與作者意圖的真實再現(xiàn)[8]。
綜上可知,隨著國際文化之間的交流愈發(fā)的密切,文化的重要性也凸顯出來,它可以顯示出一個國家的底蘊。而通過翻譯可以將自身的文化底蘊,在世界范圍內(nèi)傳遞,所以正確的翻譯方式,便顯得尤為重要。而融合策略則是文化意象傳遞的不二之選,它既可以使讀者更容易地理解作者的意圖,又能夠加強國際間的文化溝通與交流。中國文化源遠流長,為了使其在世界范圍內(nèi)發(fā)光發(fā)熱,做好翻譯的工作便顯得尤為重要,借此讓世界重新認識中國;并通過彼此之間的文化交流,實現(xiàn)國與國之間的良好溝通,促進世界文化大融合。
參考文獻:
[1]吳小芳.認知語言學意義觀關照下的《醉翁亭記》句式英譯比析研究[J].滁州學院學報,2016,18(1):65-69.
[2]邢穎慧.認知識解理論視角下《論語》文化意象的英譯探析[J].瘋狂英語,2016(4):224-225.
[3]李紅梅.淺析認知語言學翻譯觀視角下的漢日翻譯:以口譯實例分析為中心[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7,37(7):76-77.
[4]劉靜.“道”文化意象在歐美電影中的認知與翻譯[J].上海翻譯,2016(5):44-48.
[5]吳小芳.認知語言學翻譯觀關照下的文化意象翻譯[J]. 宿州學院學報,2011,26(3):55-57.
[6]吳小芳.認知語言學意義觀關照下的名詞翻譯[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4):174-176.
[7]王玉.認知語言學視角下的情詩意象翻譯研究:以《詩經(jīng)》為例[D].遼寧師范大學,2008.
[8]章國軍.認知語言學翻譯觀視角下詩歌的意象翻譯:以李商隱詩歌中的“蠟燭”意象為例[J].外國語文,2011,27(4):78-81.
◎編輯 陳鮮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