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木嵐 麥中堅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在“以人為本”“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知行統(tǒng)一”教育原則的指導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在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中選擇合適的載體,并全程把控教學,幫助大學生在多元的價值觀中樹立科學的“三觀”。
【關鍵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伴隨著經濟的全球化,思想意識形態(tài)在相互交融中變得更加多元,人們的精神世界變得更加充實和多彩,同時,一些腐朽的享樂文化、利已主義也隨之而來,帶來的消極影響逐漸凸顯在現實生活當中。在這樣復雜多變的文化大背景下,大學生如果不能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就很難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任。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而堅持立德樹人,就要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原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因而遵循的教育原則和思想政治教育原則是一致的。思想政治教育歸根結底是在做人的工作,是為了幫助人們認識世界,最終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要原則應該包含以下三點。
(一)以人為本是核心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教育者是人,教育的對象是人,其出發(fā)點與落腳點也是人。在多元變化的價值沖突中,以人為本的原則就要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須關注、關愛、關心大學生,以促進大學生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結合大學生表現出來的特點和問題,從大學生的自身條件出發(fā),滿足大學生的需要,同時,又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導,有的放矢地加以引導,調動和激發(fā)大學生主動學習和發(fā)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幫助大學生自覺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
(二)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是關鍵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起著主導作用,是按照一定目的,通過有計劃有組織的方式施加影響;受教育者發(fā)揮能動作用,是依據教育者的“傳道授業(yè)”,自覺地、主動地進行自我鍛煉、自我修養(yǎng)、自我完善。教育與自我教育相結合,強調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重要性。如果只強調教育者的主導作用,忽視受教育者的能動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就只有輸出沒有接收,起不到效果;反之,如果只強調自我教育,忽視教育者的教育,自我教育就失去方向和重點,難以形成和提高。換句話來說,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過程中,教師對大學生來說是外因,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是內因,外因只是教育取得實效的條件,內因才是根本。因而,充分發(fā)揮大學生的主體作用,努力培養(yǎng)和增強大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高校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關鍵準則。
(三)知行統(tǒng)一是落腳點
知行統(tǒng)一,源于毛澤東在《實踐論》中提出的“知和行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所謂知,是指人的知識水平和思想觀念;所謂行,是指人的行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直接目的,在于使大學生正確認識和接受新時代下社會發(fā)展的要求,并能付諸實際行動,切實地形成能夠滿足社會和自身發(fā)展需求的價值觀,而不是只停留在認知上,機械地去背誦24字真言;更不是言行不一,即嘴上一套,手上又另一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只有堅持這一原則,才能克服形式主義,實現馬克思主義的一貫主張———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在實踐中學習理論,提高認識,再反過來用新知去指導實踐,從而樹立起正確的價值觀,進而解決思想問題與實際問題。
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載體
思想是潛隱的,需要通過外化的形式才能體驗認識。承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載體有很多,傳導教育信息的活動方式也有很多樣,既有語言文字、實踐活動,又有校園文化、制度管理等。高校在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時,可以根據教育內容、大學生特點、校園環(huán)境等因素選擇載體。
(一)歷史和形勢政策提供基本素材
中國歷史積淀下的精華始終體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中。比如春秋時期,管仲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的觀點,認為禮、義、廉、恥是支撐國家大廈的四根柱子,而社會的安定和進步則是靠道德引領。當大眾能夠自覺地以道德約束自身行為時,即可迎來太平盛世,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孔子首倡“行己有恥”,認為有恥的人才能承擔起國家的責任;孟子提出“無羞惡之心,非人也”,認為有沒有羞恥之心,是判斷人與非人的標準。這些歷史傳統(tǒng)在現在依然具有道德教化的作用,對美麗中國的建設依然具有時代價值。
形勢政策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載體,利用形勢政策承載教育信息,符合大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熱衷于關注時勢的特點。比如從絲綢之路演變而來的“一帶一路”,延續(xù)了古時中國與鄰國友好相處的傳統(tǒng),體現了中華民族“和諧、包容、平等、友善”的價值觀,而在當代又順應了“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踐行著“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對各國加強人文合作具有重要意義。在實際教學中設置“一帶一路”主題教學,能夠幫助大學生進一步理清世界和國家大勢,也能夠通過現實事件促進大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只有貼近現實,貼近實際,才能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更加生動,更有吸引力;而只有借助熱點剖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才能夠讓大學生易于讀懂形勢與政策。
(二)網絡和手機滲透日常生活
大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方式不僅透著青春的氣息,而且體現著一個時代的特點。一方面,大學生感性認知發(fā)育較強,直觀的圖片、影像等對他們的吸引力較大;另一方面,大學生理性認知程度較高,對新媒體接受程度和掌握程度也比較強。因此,在移動網絡為主導的日常生活中,網絡和手機成為重要的教育載體,實現了“所有人對所有人傳播”的信息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要認真研究,積極探索如何利用現代技術轉變教育理念、改革教育方法、強化教育內容,尤其要確保這塊主陣地的純潔性,防止偽科學、偽理論扭曲大學生的思想認識。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時俱進,才能使科學的理論顯現出時代感,增強教育的吸引力。
(三)主題活動強化所學所感
思政理論課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教學的主渠道,縱覽新版《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教材的編排內容,在“緒論”提出培養(yǎng)時代新人的歷史使命之后,就以“人生觀”為起點,把內容分為“理想信念”“精神狀態(tài)”“道德標準”和“法治觀念”的邏輯模塊。但為了更好地促進教學實效,有必要在遵循上述“板塊”的基礎上,圍繞核心價值觀教育設置主題活動,比如將“三個倡導”設置為三個社會實踐活動,或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12個詞”設置為12個主題教學,或通過演講、辯論、知識競賽等豐富多樣形式,讓大學生更多地自主參與,這都無疑是一種有益嘗試。
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注意事項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課堂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不僅要灌輸正確的思想理論,在大學生的心中深埋“良種”,而且要選擇合適的體驗活動,讓“良種”轉化為現實的“果實”,從而真正地促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教材、進課堂、進學生頭腦。在具體的教育當中,需要注意以下兩個方面。
一方面,理論教學要注意“明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既傳承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又與別的文明有“交匯點”,在理論教學中,教師尤其要注意明晰概念,防止混淆。首先,我們要承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范疇,而思想政治教育自古就具有“階級性”,代表著統(tǒng)治階級的意志。在古代,管仲強調“禮、義、廉、恥”為國之本,孔孟提倡“以德治國”,其本質都體現出道德的作用大于法律的作用,這在當時是符合君王的統(tǒng)治需求的,但在“法治中國”的今天則有所不同,道德固然也重要,卻不能偏離重心,換句話說,我們要繼續(xù)傳承優(yōu)秀的道德觀,但法律才是首要的;其次,在與他國文明作比較時,教師不能當“老好人”,采取政治中立的方法對社會熱點不聞不問,或是不持有任何政治立場地“重播新聞”。比如,在社會層面,我們倡導在法律的框架內人人“自由”、人人“平等”,但任何一個人都不能觸碰法律的“高壓線”,西方國家也倡導“自由”“平等”,但他們鼓吹的是毫無限制和條件的“自由”與“平等”,這種極端的“自由、平等”觀就很容易擊中部分心智不成熟的大學生崇洋媚外,質疑我國的社會體制并公然攻擊。面對這些情況,教育者要勇于、更要善于對各種古今中外的價值觀、政治主張、政治思潮進行辨析,增強大學生思想政治的敏銳性和鑒別力。
另一方面,實踐教學要注意“主體轉換”?!敖逃c自我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重要原則,在理論教學中,首先,起主導作用的是“教師”,教師通過傳授知識,促進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提升,在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地位逐漸轉給了大學生自身;而在實踐教學當中,我們強調“以學生為主體”,只有大學生親身體驗、親身實踐,才能做到知行合一。但是,在具體的實施當中,完全以“學生為主體”又是不行的,可能會造成實踐教學的形式化,甚至偏離科學的教學內容(比如把握不準“自由”“平等”的科學內涵),因此,實踐教學要注意主體的及時轉換,需要教師的在場控制、調節(jié)和幕后的精心指導。
參考文獻
[1]王洪波.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三進”路徑初探[J].中國高等教育,2017(z1).
[2]甘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效融入“基礎”課的方法與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2).
[3]馮秀軍.“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主題教學模式建構及其內容整合[J].教學與研究,2013(6).
[4]何小春.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的三個基本著力點[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1).
作者簡介:周木嵐(1966—),男,江西蓮花人,江西警察學院,教授,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麥中堅(1990—),男,江西贛州人,江西環(huán)境工程職業(yè)學院,助教,研究方向: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