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
摘 要:游戲,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基本方式,更是兒童的天性與權利。游戲能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與完善兒童健康獨立的人格、形成兒童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將游戲教學融入幼兒教學當中,不斷推進幼兒園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性改革,對改變幼兒教育教學觀念,進一步實現(xiàn)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有著實質上的意義。
關鍵詞:幼兒游戲 成長 作用
中圖分類號:G613.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9082(2018)03-0-01
一、游戲教學在幼兒教學中的作用
游戲,是人類生存、活動的基本方式,更是兒童的天性與權利。游戲能促進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與完善兒童健康獨立的人格、形成兒童優(yōu)良的個性品質。將游戲教學融入幼兒教學當中,不斷推進幼兒園教學模式和教學方式的創(chuàng)新性改革,對改變幼兒教育教學觀念,進一步實現(xiàn)幼兒在玩中學、在學中玩有著實質上的意義。
游戲促進了感知覺能力的提高。感知覺是兒童認識外界事物、增長知識的主要途徑。游戲對感知能力提高的意義,在于有著更多的機會給孩子綜合運用各種感官,從而提高感官的感受性,進一步促進觀察、記憶力的發(fā)展。游戲還促進了思維能力的提高。思維發(fā)展過程可以說始于所面臨的特定問題,在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思維才會發(fā)展。兒童的思維很早就會表現(xiàn)出來,只要他面對某種問題就會表現(xiàn)出思維活動。游戲是一種運用心智的方法,也是對待運用心智的一種態(tài)度。
游戲促進了語言能力的提高。游戲對兒童掌握語言的奧妙有著重要的作用。游戲促進了想象力的提高。兒童的想象力也有一個逐漸發(fā)展的過程,這一過程也是在游戲中展開的。對兒童而言,游戲的過程本身也是一個審美情趣的培養(yǎng)過程。孩子們廁身于游戲過程中,不僅感受了事物的色彩美、質料美、造型美、節(jié)奏美、音律美,而且還參與了美的創(chuàng)造,審美感與藝術活動的技能技巧也得到鍛煉。中華民族向以善于游戲、文明高雅著稱于世,這是一種從兒童幼小時期就開始受到陶冶、逐步形成的優(yōu)良品質。
讓枯燥乏味的說教變得生動活潑,讓孩子們在學習的過程中謀求游戲般的快樂。例如,相關“科學”課程的教學,把課堂搬到了戶外,帶領著學生用水槍在地上畫畫,一會地上的畫就消失了,這時向學生解釋到消失的原因:水在太陽的高溫下,變成了水蒸氣蒸發(fā)了,然后向學生解說了水的三種形態(tài)之類知識,讓學生在體驗游戲的快樂中將知識吸收。游戲是孩子生活的重心,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游戲中涉及到各種生活經驗、理論知識以及情感關系,是知識的紐帶。教師要充分發(fā)掘游戲的潛力,讓游戲使得幼兒教學騰飛起來。
二、幼兒游戲教育的反思
1.游戲對于兒童品質的發(fā)展功能,成為教育者的共識
福祿貝爾第一次將游戲理論建基于對兒童身心的科學認識上,并闡明了游戲促進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內在機制。他滿懷熱情地贊美兒童的游戲是心靈最美好的花朵,是童年生活中最快樂的現(xiàn)象?!坝螒蚴莾和l(fā)展的最高階段,是這一時期人類發(fā)展的最高階段,因為游戲是內部存在的自我活動的表現(xiàn)……同時,它是人的整個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人和一切事物內部隱藏著的自然生活中所特有的,所以,游戲給人歡樂、自由、滿足,內部和外部的平靜和整個世界的安寧。它具有一切善的來源。一個能夠痛快地,有著自動的決心,堅持地游戲,直到身體疲勞為止的兒童,必然會成為一個完全的人,有決心的人,能夠為了增進自己和別人的幸福而自我犧牲的人。福祿貝爾的這段話便集中體現(xiàn)了游戲對兒童人格塑造的重大意義。
事實上,正是在游戲中,兒童懂得了什么是道德的,什么是不道德的,什么是應該做的,什么是不應該做的,學習到了判斷善惡、美丑、好壞、是非等簡單道德行為規(guī)則,不斷提高道德認知水平。不僅如此,皮亞杰還進一步論及了游戲對于兒童社會責任感形成及情感發(fā)展的作用。他指出游戲的規(guī)則來自集體對娛樂活動的組織,從而帶有一種社會責任感,對兒童社會性的發(fā)展有著極為重要的意義。更重要的是,在有規(guī)則的游戲中體現(xiàn)出來的社會性行為的規(guī)范化反映了兒童參與有規(guī)則的或由規(guī)則支配的社會關系的能力,同時,也為兒童積極的交往提供了良好的基礎。兒童在游戲中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探索周圍世界,游戲所帶來的對自由的體驗超過其他一切。兒童因此感到快樂、滿足、充滿成就。如此,通過游戲,既可培養(yǎng)、鞏固良好的道德情緒,又可將負性的道德情緒體驗轉化為積極、健康、肯定性的道德情感體驗,從而,促進兒童優(yōu)良個性的形成。
2.游戲是真實生活的縮影
在幼兒教育中,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內容自主創(chuàng)設出不同情境的游戲活動,很多游戲都是現(xiàn)實生活的寫照,讓孩子在游戲中充當不同的社會角色,使得孩子懂得了換位思考,為他人著想等情感。比如:在“串門”的游戲中,分別讓小朋友分組扮演不同的家庭,讓孩子們自行決定分別扮演爸爸、媽媽以及孩子。讓他們在串門的過程中,首先讓孩子們學會了見面要打招呼,進門要換鞋一些基本的禮貌問候語以及一般性禮儀問題;然后他們之間交流的過程,則培養(yǎng)了孩子們的語言溝通能力。其中,孩子們還會自行發(fā)揮,挽留客人留在家中吃飯,在吃飯的過程中,他們還會相互提醒,飯前要洗手以及飯后幫著爸爸媽媽收拾碗筷等一系列的生活小細節(jié)。
再如“生活一條街”活動,教師可以在園內開辟公共游戲場所,為學生創(chuàng)設“銀行、飯店、服裝店、甜品店、菜場等”,在生活一條街的游戲中同時融入“大帶小”的教學模式,讓大班學生帶領著小班的學生一起玩,去除孩子“獨生子女”專橫的壞習慣,你會發(fā)現(xiàn)孩子們將會是很好的“大哥哥大姐姐”形象。在這為大家展示出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一名小朋友作為飯店的收營員,當一位家長在付錢的過程中提出自己忘記帶錢包時,他會去主動解決問題,為那位家長指出銀行的路線;當家長再提出錢包沒帶,銀行卡在錢包里也沒帶時,他又會提出解決方案,說:“那麻煩你留下你的家里地址或是上班的地址,我們能夠送餐,一會給你送餐時再付錢”;家長又說了,“但是我年齡大了,我想馬上就吃,我現(xiàn)在很餓”……在幾輪交流后,孩子還是很靈活的變通,答應了那位家長在沒付錢的情況下吃了飯,提醒家長:“下次出門要記得帶錢,并且提出讓那位家長在下次吃飯的時候記得把這次的餐費付了”。在這個游戲中,教師看到了學生靈活變通的一面,看到了學生尊老愛幼的一面,學生可以正確處理人際關系,建立初步的社會關系。正如弗洛伊德所說,游戲為兒童提供了一條實現(xiàn)愿望和控制創(chuàng)傷事件的途徑。
參考文獻
[1]馬穎.游戲在聽障幼兒語言康復中的價值問題及對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4.
[2]王文婷.從兒童文化的角度看游戲的變遷及其教育啟示[D].山東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