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李華云/文 華敬友/圖
十八行村是一個自然村,屬于海南文昌市會文鎮(zhèn)湖峰行政村所轄,是湖峰村八個村落中最為古老的村落,地處湖峰村的中心位置。文昌十八行村2009年被文昌市政府確定為社會主義新農(nóng)村示范村,2010年被國家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shè)部公布為第五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十八行村”之名源于村里的十八行住宅。從空中俯視十八行村,可見整個古村以扇形排列。所有院落都有著統(tǒng)一的朝向,構(gòu)造大致相同,均是高墻深院青磚黛瓦,連屋角飛檐的翹起弧度都一致,整個古村的宅院分為十八組,每組房屋連成一段筆直的線條,各組房屋之間均以寬度相當?shù)氖逍∠锵喔簟?/p>
十八行村的最大特色是現(xiàn)存古建筑規(guī)模大,較為完整。十八行房屋前后對齊、高低有序,每行院落中都住著六七戶人家。據(jù)說,村里房子排列建造,是按先輩們的教導(dǎo),寓意“兄弟同心,鄰里不欺”。所謂同心,是指每行屋子內(nèi)住的都是由同一房分出去的兄弟輩直系親屬,在“行”的中軸線上,每進房屋的正廳前后大門都要上下對齊,以示“同心”;而“行”與“行”的住宅間,同輩的房屋必須高度相等,以示鄰里相互平等。站在正屋的庭院上看,各家各戶的正廳前后大門洞開,由頂端可以一直看到底端的房子,視線非常通透。各家的門樓都建在正屋的一側(cè),形成規(guī)整的天際線。每行院落間都留有相當間距,形成村巷,是各戶人家出入的主要通道。
據(jù)記載,漢族人自宋代便開始陸續(xù)搬遷至文昌,經(jīng)元明清,終于在黎族聚集的海南開辟出了一個“無黎”的漢族聚集地。文昌十八行村的歷史可追溯明代,第一批居民便是從同為沿海地區(qū)搬來的福建人。
在十八行村,現(xiàn)存最古的宅院林家宅,又稱“九牧堂”,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間。傳說“九牧堂”是皇帝賜的匾。據(jù)考證,“九牧堂”之名始于唐代,閩林始祖林祿的孫子林披,字茂彥。唐玄宗天寶十一年(公元752年)明經(jīng)及第,官至太子詹事,賜紫金魚袋,上柱國。林披生九子,名葦、藻、箸、薦、曄、蘊、蒙、邁、蔇,兄弟九人皆官居州刺史(州牧),時稱“九牧林家”。“九牧林”派系之旺、繁衍之廣、人才之多,堪稱中華姓氏一大望族。九牧林自唐代開基,歷經(jīng)1200余年,世遠支分,派衍閩、瓊、臺、浙、贛、湘、桂、川、黔、等省、區(qū)以及東南亞各國,子孫繁衍海內(nèi)外,后裔遍及五大洲。這支林氏遂以“九牧堂”為其堂號。十八行村的祖先便是這一支的林氏后人。
除林家老宅“九牧堂”外,這里的其他建筑大都有一兩百年時間。幾乎所有古屋房頂都以五彩瓦裝飾,脊頂尾部則固定著造型古樸、色彩艷麗的石材雕件。屋檐下的墻面早已斑駁,但仍可見到的各種花鳥蟲魚壁畫。大門前簡單又古樸的石柱,有的即使翻新了,也都使用了很多原來的物料。
十八行村村口當年村中一位官員宅前立有兩塊抱鼓石,鼓面雕刻乳釘,鼓面直徑約1米,抱鼓石鼓座為對稱的浪花狀,浪花中心為側(cè)立的石鼓。其形制之大,雕刻紋飾之精,在海南極少見。抱鼓石,在古代是豎立在衙門官署門前,是古代官府的重要標志,后來成了權(quán)利和級別的標志。
村口不遠處立著兩塊上馬石,上馬石呈臺階狀,頂部剝蝕嚴重,側(cè)面祥云狀花紋卻仍清晰可見。
旁邊還有一個古老的高1米有余的石水缸。下有底座,缸底周邊浮雕為仰狀蓮花紋,腹外雕花枝、菜心等紋飾。
據(jù)說,以上這幾件石器的主人是清初曾任江西高安縣知縣在世時所用,至今已有400年的歷史。
如果說文昌是著名的華僑之鄉(xiāng),那么會文鎮(zhèn)便是僑鄉(xiāng)中的僑鄉(xiāng),十八行便是其中的一個著名僑村。當時年代,異域闖蕩都被稱為“去番”。遠在明清就多有“去番”之人,清末民初已成風(fēng)尚。到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出洋謀生的人就更多了,因而如今村中家家戶戶都有海外華僑?!叭敕眱S人鄉(xiāng)親衣錦還鄉(xiāng),不忘將財富以別樣形式堆積在故土,建造起一個個氣派的屋舍大院。有的已經(jīng)在外面落戶生根也還建造宅院,即便空置在家鄉(xiāng),仍舊樂此不疲。
解放前,他們每年都會寄一兩次錢回家贍養(yǎng)在家的老人和兒女,有些人通過奮斗經(jīng)濟條件好了還回村帶些人漂洋謀生。解放后在糧食緊張的那段時期,他們又從國外寄錢、米、肉干、餅干、麥片等東西回來救濟家人。改革開放后條件好了,海外鄉(xiāng)親們不必再象以前一樣帶著錢和物品,回來救濟親人和鄉(xiāng)鄰,而是作為一個回鄉(xiāng)客,回來探親訪友、觀光旅游。
海外鄉(xiāng)親心系桑梓,對村里的幫助很大。對于家鄉(xiāng)的公益事業(yè),海外鄉(xiāng)親們非常熱心,他們捐款重建了湖峰小學(xué)。從白延到村里兩公里長的水泥路也是海外鄉(xiāng)親們捐修的,使得村子成為會文第一個實現(xiàn)水泥路通行到村莊的地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