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嵐 羅英
【摘 要】一件外來樂器若要長久發(fā)展,必然要結合本土的音樂文化,這樣才能有更廣泛的群眾基礎。單簧管亦是如此。中國單簧管藝術的民族化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其作品的民族化;二是演奏技法的民族化。20世紀50年代以后,越來越多的音樂愛好者學習演奏單簧管,使中國的單簧管藝術迅速發(fā)展。
【關鍵詞】單簧管;音樂作品;演奏技法;民族化
中圖分類號:J621.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11-0080-01
單簧管又稱黑管,為一種木管樂器,于17世紀末18世紀初誕生于歐洲。隨著單簧管的不斷運用,它幾乎成為西方作曲家的必備樂器。而單簧管在中國也是發(fā)展迅速,盡管傳入中國只有一百多年的時間,但并不影響廣大音樂愛好者對它的喜愛。不僅如此,一系列具有中國特色的單簧管作品的創(chuàng)作及演奏,更使得這一外來樂器逐漸本土化、民族化。
一、單簧管音樂作品的民族化
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的單簧管教育主要來源于專業(yè)音樂院校以及軍樂隊的培養(yǎng),更多的年輕人開始認識并了解單簧管。由于練習演奏的曲目教材多為外國曲目,中國的音樂家們在推廣單簧管藝術的同時,也開始創(chuàng)作一些單簧管作品?!短K北調變奏曲》是中央音樂學院首任單簧管教授張梧先生創(chuàng)作的我國第一首單簧管獨奏曲,這也是單簧管民族化的第一個嘗試。此后,更多的音樂家投身于具有中國特色單簧管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來,如辛滬光的《草原歌聲》《蒙古情歌》,牛萬里的《秋收》等。20世紀50年代,可以說是我國單簧管藝術真正開始煥發(fā)光彩的時期,這些單簧管作品的創(chuàng)作,打破了只演奏外國作品的格局。作曲家們深入各地采風,吸收各民族特色,作品貼近百姓生活,使觀眾在欣賞時更能產生共鳴。
“文革”時期,許多藝術形式都遭到批判和扼殺,但是作為“樣板戲”的伴奏樂器之一,單簧管在這樣的形勢下得以發(fā)展。音樂家們按照“樣板戲”及革命歌曲的旋律,改編成單簧管曲目,如《娘子軍操練舞》《世世代代銘記毛主席恩情》等。這些曲目雖然具有濃烈的政治色彩,但是速度快高音多,要求演奏者有扎實的基本功,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快了單簧管藝術的發(fā)展及演奏者技巧的成熟。
改革開放以后,人們能夠通過各種渠道接觸到不同的音樂。中國的音樂家們擺脫了固有音樂思維的桎梏,在創(chuàng)作手法上不斷創(chuàng)新,作品規(guī)模也相對增大?!杜撩谞栔簟贰冻扛琛愤@樣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單簧管作品的創(chuàng)作,將我國的單簧管藝術發(fā)展帶入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1991年,全國高校單簧管中國作品評選會的召開,在發(fā)掘出許多優(yōu)秀單簧管作品的同時,也使其創(chuàng)作更加成熟。此后,中國單簧管作品的題材也越來越廣泛,不僅有反映各民族風土人情的作品,還有改編于戲曲的作品,如我國第一首以民族調式創(chuàng)作的單簧管協(xié)奏曲《故鄉(xiāng)的云》,就是孟昭俠以河南地方戲音樂作為素材創(chuàng)作而成。越來越多的青少年加入到單簧管演奏的大家庭中,中國逐漸成為了世界上演奏單簧管人數(shù)最多的國家。
二、對民族化演奏技法的探索
中國的單簧管作曲家、演奏家們深知只有單簧管藝術的民族化,才能深入到老百姓的音樂生活中,使單簧管藝術在我國長久傳承與發(fā)展。單獨的作品創(chuàng)作只是民族化的第一步,而如何對作品進行演繹則是我們需要長期探索的重中之重。
最開始進行嘗試的是演奏家倪耀池先生,他使用裝飾音來使單簧管發(fā)出近似“腔音”的聲音,而且在演奏民族風格的作品時,多采用國人喜愛的中高音區(qū)。不僅如此,他還將許多民歌改編為單簧管演奏曲目,并且將他多年來改編、創(chuàng)作的作品匯集出版了《中國單簧管曲集19首》,其中有17首獨奏曲及兩首重奏曲,包括了我國漢、蒙、苗等多個民族的音樂,無論是題材還是體裁上都有其獨到之處??梢哉f,倪耀池對于單簧管的民族化起到了巨大的推進作用。
單簧管獨奏家陶旭光先生也對其演奏技法進行了改革。在演奏孟昭俠的《故鄉(xiāng)的云》時,不僅使“腔音”更加自然,而且借鑒了嗩吶、管子“咔戲”的方法,令單簧管也能體現(xiàn)出河南戲曲獨有的唱腔,更加能反映出河南的風俗人情。陶旭光先生在探尋民族化演奏技法的同時,為了使單簧管能夠演奏出清透的音色,他將單簧管進行了改裝,使單簧管更能傳神地演奏中國傳統(tǒng)音樂作品。另外,許多具有民族特色的作品也采用單簧管的傳統(tǒng)演奏技法,如改編自京劇的四重奏《智取威虎山》選曲,就運用循環(huán)換氣、雙吐來表現(xiàn)京劇中的緊打慢唱。
隨著我國單簧管專業(yè)隊伍的不斷擴大,單簧管已經逐漸成為了一門重要的藝術。單簧管藝術的民族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只有植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才能使這門藝術發(fā)展得更加久遠。我們要不斷提高創(chuàng)作水平、演奏能力,建立合理的教學系統(tǒng),在推廣單簧管藝術的同時,更要發(fā)揚中國傳統(tǒng)文化,讓更多人了解到我們的民族,我們的音樂。
參考文獻:
[1]曾光.探尋中國單簧管作品的創(chuàng)作與發(fā)展之路[J].黃河之聲,2015(08).
[2]郭華.對單簧管中國作品創(chuàng)作的思考[J].黃河之聲,2012(07).
[3]孫迪.從單簧管演奏歷史淺談技巧與音樂的融合[J].星海音樂學院學報,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