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娟
【摘要】小學科學是小學生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學好科學不僅能夠增加學科知識,同時也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提升學生的觀察力與理性思考能力,有助于其他學科的有效學習。本文重點談談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工作現(xiàn)狀,以及提出若干提升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方法意見,以供參考。
【關鍵詞】小學科學 課堂教學 策略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22-0115-02
前言
小學科學是小學生素質(zhì)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能夠讓小學生學習更多自然學科方面的基礎知識,同時也能夠開拓眼界,培養(yǎng)他們邏輯思維和科學思維能力,能夠為后續(xù)其他學科和高階學習有序進行奠定堅實基礎。近年來,小學科學在越來越多學校進行大力推廣,在教學當中也取得了許多令人欣喜的成績。但是成績的產(chǎn)生不能掩蓋問題的存在,實際課堂教學工作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典型問題值得我們思考與重視。
一、小學科學課堂教學現(xiàn)狀及問題
小學科學是學生自然學科學習的起步,在這一階段應該打下良好基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也盡其所能的給學生傳授專業(yè)知識和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思維方式。但是在實際教學工作當中,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
首先,教學與實際結合不緊密,造成學生難以在學習中引發(fā)共鳴與感受,而只是進行簡單的機械記憶,造成知識掌握不牢,知識點記憶混淆,無法靈活應用等問題。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長期以來的大課堂授課模式造成授課多以宣講方式為主,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被動接受知識,無法有效掌握與吸收。其次,教師受到教學進度約束,難以真正進行知識點的展開。再次,教師隊伍素質(zhì)無法適應具體教學需要,無法有效的將授課內(nèi)容與學生的實際生活進行積極聯(lián)系,從而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chǎn)生脫節(jié)的感覺。其次,被動學習造成課堂上的師生關系錯位,老師始終處于領導地位,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師生之間缺少有效互動,教師無法真正掌握學生的知識水平和學習需求,從而在一些知識點的教授上面脫離了學生實際的知識基礎和現(xiàn)有水平,造成學習效率低,教學質(zhì)量差。而學生對于無法消化吸收的知識,長此以往也會產(chǎn)生倦怠和反感情緒,從而影響課堂教學質(zhì)量提升。再次,教學成效考核模式不適應具體教學需要。小學科學的學習目的不僅在于讓學生掌握具體知識,更在于讓學生養(yǎng)成積極思考和正確的科學思考態(tài)度。而教學成效的考核也應該實現(xiàn)兩者的均衡,甚至更重視后者的能力掌握。但是由于受到傳統(tǒng)授課模式的制約,教學成效考核也顯得過于機械呆板,過分重視書面知識點的考察和記憶,缺乏對學習能力的考察和分析能力的評判,從而讓科學科學的學習也淪為死記硬背的尷尬境地,不僅影響了教學質(zhì)量,同時也打擊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二、增強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zhì)量的思考
前文我們對當前小學科學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也對產(chǎn)生這些問題的原因進行了一些歸納總結。想要切實加強小學科學課堂教學質(zhì)量,讓學生真正學到知識并激發(fā)學習興趣,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大工作及改革力度。
1.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小學教學不同于中學以及大學,小學生還處于知識結構構建階段,還不具備比較成熟的抽象思維能力,所以小學教學更應該偏重于知識學習從感性到理性的過度。而作為促進邏輯思維形成和科學思考能力提升的科學學科,更應該重視遵循這一教學規(guī)則。所以,在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方面,首先,應該重視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造。讓學生從枯燥的學習中解放出來,讓知識變得更易感知和觸碰,打開學生的感官,激發(fā)他們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在教學情境創(chuàng)設方面,必須注意與學生實際生活和固有知識的有機融合,切忌情境創(chuàng)設假大空,脫離實際情況,這樣學生也無法產(chǎn)生共鳴,教學效果肯定也不能令人滿意。所以,情境創(chuàng)設要遵循生活化原則,讓學生感受到科學離自己并不遙遠以及科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其次,在通過教學情境進行教學的同時,還要注意教具的選擇,盡量避免過于專業(yè)的教具使用,而選擇日常生活中的常見物品,讓學生能夠感覺到科學在生活中的無處不在,從而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以及應用科學的積極性。如果能夠?qū)⒔虒W情境和教具完美結合,就能夠讓科學知識更具體可感,激發(fā)學生更大的興趣,例如《水變水蒸氣》一課,就可以用常見的燒水壺進行演示,讓學生對水變水蒸氣的整個過程有一個清晰和感性的認識,同時也能增強他們在生活中的安全防范意識。
2.以學生的實際情況為教學出發(fā)點
小學是學習生涯的起步階段,但不同的家庭環(huán)境和教育背景也會讓學生擁有不同的知識儲備和積累。大課堂授課最容易產(chǎn)生的問題就是一刀切,無法顧及每一個學生的不同學習需求和知識基礎,從而難以全面提升教學質(zhì)量。所以,應該從改變課堂授課模式出發(fā),同時加強對學生現(xiàn)有知識儲備的了解掌握,再根據(jù)所教授知識的程度對不同水平的同學進行適當?shù)闹R延展補充,最大限度促進全班學習水平的共同提升。在教授《使沉在水里的物體浮起來》一課時,發(fā)現(xiàn)只有一部分學生對水中加鹽能夠增加水的浮力這一概念有認識,所以就應該先對沒認識的同學進行知識補充,然后再在此基礎上教學了解到這一基礎,繼續(xù)進行教學。此外,我們還可以利用知識補充的機會鍛煉學生之間的教學互助能力,增進班級和諧度,起到一舉兩得的作用。
3.推行能力與記憶并重的考核模式
對知識點的記憶固然重要,但對知識的靈活應用和舉一反三更為重要。學習能力的提升才是科學學科學習的重中之重,所以,在成績考核工作中也要更重視實踐能力以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能力的考核,讓學生能夠鞏固所學并學以致用,激發(fā)學習興趣,提升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王月紅.淺析小學科學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小作家選刊.2017.15.
[2]陳偉平.淺析小學科學教學中生成性問題的應對策略[J].吉林教育.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