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奇
摘 要 微博、微信等微媒體將大學生的思想互動置于思想政治教育微傳播的環(huán)境之中。微傳播的互動模式為大學生營造圈層性、即時性、開放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環(huán)境,并將思想政治教育延伸至“第二課堂”。微傳播中微博、微信等推送平臺開通新型便捷的接受渠道,增強了大學生之間的思想互動。隱匿功能則大大提升了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效果。
關鍵詞 微傳播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環(huán)境 接受渠道 接受效果
隨著移動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日益成為信息傳播的新式渠道,思想政治教育借助微博、微信等微媒體交流與共享內(nèi)容,在這種具有互動性、推送性、隱匿性的微傳播過程中以期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微傳播使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傳播者與受眾之間實現(xiàn)雙向交流與互動,微傳播的互動模式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接受提供即時動態(tài)的接受環(huán)境,微博、微信等微傳播平臺的推送性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傳播開通有效的接受渠道,信息在微傳播中的隱匿性大大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
1 互動模式提供有效接受環(huán)境
美國社會學家?guī)炖x傳播,認為傳播指的是人與人的關系賴以成立和發(fā)展的機制——包括一切精神象征及其在空間中得到傳遞,在時間上得到保存的手段,[1]他強調(diào)傳播的社會互動性。傳播學家施拉姆認為,當我們從事傳播的時候,也就是在試圖與其他人共享信息。[2]由此可見,信息的傳播過程即交流與共享的過程,在整個傳播過程中互動模式是傳播的一種基本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從本質(zhì)上講就是一種傳播活動,微傳播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交流與共享發(fā)生在微媒體之間。
1.1 微傳播營造互動空間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在微媒體中的傳遞與交流是思想互動的微交往過程,具有圈層性、碎片性、動態(tài)性等特征。圈層性是指在思想互動微交往中思想互動群體形成的基礎是共同興趣愛好、共同審美情趣、共同價值觀念,這與傳統(tǒng)意義上以共同的利益或是社會關系為基礎不同。[3]微傳播在特定的圈層中提供自由的空間,使大學生群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圈層中用特定的語言、方式等互動,任何人都可以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言論并且與他人進行思想互動與交流。其次,微傳播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短小精煉甚至零散的語言文字呈現(xiàn),這種碎片性的特點在擴大思想政治教育接觸面以及提高靈活性的同時也會誘使負面信息滲透進來,為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形成阻力。再次,微傳播的動態(tài)性營造動態(tài)空間場域。微傳播本身具有動態(tài)屬性,在微互動過程中傳播主體與受眾的相互轉(zhuǎn)化、話題的流變等營造動態(tài)、和諧的微互動環(huán)境。
微傳播心理功能在于對人的認知、情感、行為等產(chǎn)生影響。微傳播中的互動模式打破了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固有的刻板印象,開放大學生的心理環(huán)境。微傳播創(chuàng)造的互動環(huán)境多以短小的音頻、視頻為載體作用于大學生的視聽感覺器官,激發(fā)學生深刻的情緒體驗。微互動平臺使人暢所欲言,自由的發(fā)表自己的看法,言語互動中有帶有明顯的情緒宣泄。微傳播過程對大學生的情緒體驗與社會認知具有強化作用,激發(fā)大學生的積極情緒并產(chǎn)生積極的行動。
1.2 微傳播延伸傳統(tǒng)理論課堂
微傳播開通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實現(xiàn)線上線下的課堂對接。首先,微傳播延伸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的功能,更好的促進大學生的自我實現(xiàn)。微傳播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堂通過滿足意義需要而激活人的行為動機,挖掘人的潛能,從而有效地驅(qū)動人的有效行為,[4]進而促進人的自我價值實現(xiàn)。其次,微傳播拓展思想政治理論課堂形式。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不再局限于一畝二分的實體空間內(nèi),實現(xiàn)了線上課堂對實體課堂的補位。微傳播的及時性、互動主體的身體不在場性使思想政治理論課堂轉(zhuǎn)換成即時課堂,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即時有效的接受環(huán)境。再次,微傳播消解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課堂霸權。微傳播過程是雙向互動、平等交流的信息交流與共享過程,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傳播的主體,話題具有流變性,更利于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接受。
2 推送平臺開通有效接受渠道
信息推送是指網(wǎng)絡公司用一定的技術或協(xié)議,從網(wǎng)上的信息源或信息制造商處獲取信息,通過固定頻道向用戶發(fā)送信息的新型信息傳播系統(tǒng)。[5]微傳播將熱點信息通過微博、微信等平臺推送出去,進而引起用戶的關注與互動。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通過“網(wǎng)絡大V”、微信公眾號等平臺的推送以及評論區(qū)的開放,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提供便捷、趣味性的渠道。
2.1 推送平臺開通便捷渠道
推送性是微博、微信作為微傳播載體的顯著特性,推送的過程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自下而上,普通的個體通過信息的共享引發(fā)“網(wǎng)絡大 V”、公眾賬號等的關注,進而使小范圍的思想互動演變成全民性的網(wǎng)絡互動。另外一種是自上而下,政府、公司或是“網(wǎng)絡大 V”發(fā)布的信息旨在引起全民關注并互動。推送平臺為全民互動提供自由、便捷的渠道,而大學生群體是微博、微信用戶中最鮮活的群體,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微傳播渠道一般包括:一是大學生個人通過微博、微信的發(fā)表以及好友之間分享、轉(zhuǎn)發(fā)社會熱點信息與個人觀點。二是高校開通學校官微、微信公眾號推送思想政治教育相關信息,等引發(fā)大學生的關注,并且通過評論區(qū)的開通人人可以自由的進行交流與互動。三是“求是網(wǎng)”“學習大國”“別笑我是思修課”等公眾號對社會熱點、學術動態(tài)等的宣傳,弘揚主旋律,傳遞社會正能量。
2.2 推送平臺助力思想互動
大眾傳播具有一種為公眾設置“議事日程”的功能,媒介所強化報道的題材和事件,會引起人們的重視:媒介的新聞報道和信息表達活動以賦予各種“議題”不同程度的顯著性的方式,影響著人們對周圍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斷。[6]在微博、微信等微媒體的推送平臺同樣具有發(fā)表微議題,設置微議程的功能,所謂微議程是指特定個體和社群通過新媒介技術平臺傳播、擴散形成的對特定事件、人物等較為一致的意見傾向。[7]微議程設置使人各抒己見,自由發(fā)表自己的觀點,打破“沉默的螺旋”效應。在大學生廣泛關注的推送平臺中,新穎的微議題能夠引起大學生的興趣,聚焦議題,引發(fā)積極的思想互動,大學生可以尋求到與自己觀點一致的個體或社群,增強自己的歸屬感與社會認同感。
3 隱匿功能提升接受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是能動性與受動性辯證統(tǒng)一的活動,有自發(fā)接受、被動接受和主動接受之分。引導大學生群體主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才能有效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微傳播的虛擬性與匿名性使傳播者與受眾處于隱蔽的情境之下,每個人都以符號的形式存在,這種身體的不在場性與身份的隱匿性為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消除心理障礙,提升接受效果。
3.1 微傳播形式的隱匿性促進主動接受
主動接受是指受眾對信息所作出的一種積極主動的選擇和攝取,引導大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主動接受是微傳播時代的重要課題。在影響大學生主動接受的媒介中,微傳播隱匿功能的發(fā)揮起到了重要作用,主要表現(xiàn)在微傳播工具與微傳播形式的隱匿性。梅爾文·德弗勒指出:任何價值理念要被大眾所接受和認同,必須借助傳播工具,否則任何價值觀念只能是純粹的、無法被人感知的觀念體系。[8]微博、微信等微傳播載體具有共享性,關注你的人不僅可以閱讀轉(zhuǎn)發(fā)而且沒有排他性,通過即時評論、轉(zhuǎn)發(fā)、分享博主的動態(tài)與他人進行互動交流,產(chǎn)生極大的傳播效力。這種傳播載體與傳播形式隱藏了人們的身份、地位與背景,人與人之間的以符號形式存在,打消了人們的心理顧慮,以更加開放自由的心態(tài)接受信息。
3.2 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隱匿促進有效接受
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種傳播活動,它是一種以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等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傳播為主要內(nèi)容的,以培養(yǎng)和訓練人們形成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為主要目的人類特定的傳播活動。[9]而在思想政治教育微傳播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影響著思想政治教育傳播與接受效能的基礎因素。微博、微信等微媒體以微文、微表情、動態(tài)圖片、短視頻等趣味又生活化的表達方式承載思想政治教育內(nèi)容,相對于以官方文件、教材內(nèi)容、新聞報道等形式進入大學生的頭腦,思想政治教育信息隱匿于故事性、生活化、趣味性的推文或音頻、視頻中更能攫住大學生眼球,滿足當代大學生多樣化、求異、新潮的心理需求,在引起他們關注的同時達到入腦入心的接受效果。
參考文獻
[1] Charles Horton Cooley,Social Organization: A Study of the Larger Mind,Chailes Scribners Sons,New York,1929.
[2] See Wilbur Schuramm,How Communication Works,The Process and Effects of Mass Communication,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Urbana,1954.
[3] 駱郁廷,高飛.論思想互動微交往[J].中國高校社會科學,2016(5).
[4] 項久雨.需要:思想政治教育價值生成的人性基礎[J].西安石油學院學報,2003(2).
[5] 沈義.信息推送技術及其應用[J].計算機系統(tǒng)應用,1999(5).
[6] 沃納Y屓鵒?小詹姆斯·坦卡德著.傳播理論:起源、方法與應用[M].郭鎮(zhèn)之,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0.
[7] 高憲春.微議程、媒體議程與公眾議程——論新媒介環(huán)境下議程設置理論研究重點的轉(zhuǎn)向[J].南京社會科學,2013(1).
[8] Melvinl.De fleur. Milestones in Mass Communication Research,.Allyn and Bacon,1994.
[9] 歐陽林.思想政治教育傳播學[M].北京: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