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海榮,張衛(wèi)
(皖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神經外科重癥監(jiān)護室,安徽 蕪湖 241000)
神經外科重癥監(jiān)護室(NICU)收治的主要是顱腦及脊髓病變的重癥患者,由于大腦是生命中樞的所在地,患者隨時可能發(fā)生病情變化,甚至心跳、呼吸驟停[1]。另一方面NICU患者家屬由于治療、護理的需要與患者隔離,對患者的病情信息的缺乏,以及昂貴的治療費用,由此產生緊張、焦慮等負性心理問題[2-4]。癥狀群是指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穩(wěn)定的、同時伴發(fā)且相互關聯(lián)的癥狀構成,并且這些癥狀獨立于其他癥狀群之外,可以有也可以沒有共同的發(fā)病機制[5-6]。癥狀群加重了患者的整體癥狀負擔,影響了生活質量[7],而癥狀群視角下的癥狀管理需要有更高的癥狀管理效率[8]。NICU患者家屬存在多個心理癥狀已得到多項研究證實[3-4],但這些研究僅關注單一的心理癥狀,未能考慮到癥狀間的內在關系即癥狀群,限制了對這一特殊人群心理問題的深入研究與管理。本研究調查NICU患者家屬的心理癥狀群及其影響因素,為癥狀群視角下的心理癥狀管理提供參考。
1.1一般資料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在皖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住院的患者家屬190例。納入標準:重度顱腦損傷、腦出血、顱腦手術后患者的直系親屬;年齡≥18歲;知情同意參加本研究,另外,本研究獲得皖南醫(yī)學院第一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有精神病史或溝通理解障礙者。
1.2方法對符合標準的患者家屬進行問卷調查,問卷包括一般情況調查表、簡氏簡明心境量表(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以及簡易應對問卷。一般情況調查表包括患者家屬的年齡、性別、文化程度、與患者的關系、是否一起居住、醫(yī)保類型、患者格拉斯哥昏迷評分( Glasgow Coma Scale,GCS)。簡明心境量表由Mcnair等人于1971年開發(fā),由65條目組成,描述不同的情緒狀態(tài),包括6個分量表,主要用于評估各種事件所引起的情緒狀態(tài)和心境的變化[9]。但由于該量表本身條目較多,加上重復及意思接近的條目也較多,各分量表同質性高、異質性低,填寫起來比較困難。在這種背景下其他研究者對其進行了簡化,最終簡化成了30個條目,同時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0]。Chen等[11]將其漢化成中文版本,在我國人群中也具有良好的信效度。簡易應對方式問卷由解亞寧等人編制,由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兩個維度組成,包括20個條目,條目1~12構成積極應對維度,條目13 ~20組成消極應對維度,問卷為自評量表,采用4級評分,“0”表示不采用、“3”表示經常采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12-13]。問卷由筆者在患者入住后的第一次探視結束后發(fā)放給患者家屬,發(fā)放前得到科室護士長及主任的同意及配合,對患者家屬簡要解釋調查的目的并對患者病情給予一定介紹后,采用統(tǒng)一的指導語,以無記名的方式填寫,平均每份問卷填寫時間為15 min,當場回收,對于其中的缺失項目及時補填。
2.1家屬/患者的一般資料本研究共發(fā)放問卷190份,共回收有效問卷190份,有效回收率100%?;颊吣挲g范圍18~84歲,家屬年齡范圍24~67歲,家屬中男性116例,女性74例;家屬文化程度中小學及以下者74例,初中/高中者105例,??萍耙陨险?1例;家屬與患者關系中屬父(母)子(女)者73例,配偶者86例,其它關系者31例;與患者合居者98例,分居者92例;患者醫(yī)保類型中新農合者121例,居民/職工醫(yī)保者60例,其他9例;患者GCS評分為(5.25±1.67)分。
2.2NICU患者家屬應對方式患者家屬的應對方式中,“與人交談,傾訴內心煩惱”“盡量看到事物好的一面”“借鑒他人處理類似情境的辦法”“幻想會發(fā)生某種奇跡或改變現(xiàn)狀”“盡量克制自己的失望、悲傷、憤怒”是應用較多的應對方式。應對方式中消極應對得分為(1.87±0.38)分,積極應對得分為(2.26±0.45)分。
2.3NICU患者家屬心理癥狀群發(fā)生情況將調查的30項癥狀納入探索性因子分析,Kaiser Meyer OIkin值為0.71,P<0.05,適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旋轉采用最大方差法。結果析出4個癥狀群,累計方差貢獻率71.43%,4個癥狀群分別為緊張-焦慮癥狀群(擔憂、緊張、焦慮、不安)、精力不足癥狀群(疲倦、疲憊不堪、疲乏、無精打采、精疲力竭)、信息缺乏癥狀群(不確定感、困擾、孤弱無助,慌張)、怨恨癥狀群(生氣、惱火、有怨氣)。見表1。
表1 NICU患者家屬心理癥狀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2.4NICU患者家屬心理癥狀群的影響因素分析
每一癥狀群內各癥狀的總得分為該癥狀群的得分,以癥狀群的得分為應變量,其它人口學資料為自變量,應用多元線性回歸法分析癥狀群與應對方式的關系。結果顯示積極應對、消極應對均對緊張-焦慮癥狀群呈負性影響,家屬與患者的關系、GCS評分均對家屬的緊張-焦慮癥狀群有影響,家屬與患者是配偶關系者,病變在腦干者則該癥狀群較重。積極應對對精力不足癥狀群有負性影響,經常采用積極應對者其該癥狀群較輕,消極應對對精力不足癥狀群有正性影響,經常采用消極應對者其該癥狀群較重。家屬文化水平影響著信息缺乏癥狀群,家屬文化水平高者該癥狀群相對較輕。家屬文化水平及消極應對影響著敵對癥狀群,家屬文化水平低及經常采用消極應對者該癥狀群較嚴重。見表2。
表2 NICU患者家屬心理癥狀群嚴重度影響因素的多元回歸分析
3.1NICU患者家屬存在多個心理癥狀群NICU患者家屬由于患者病情嚴重、與患者的隔離使其存在著多個心理癥狀,有些心理癥狀間相互伴發(fā),相互協(xié)同,形成了癥狀群。本研究結果顯示NICU患者家屬主要存在4個心理癥狀群:緊張-焦慮癥狀群、精力不足癥狀群、信息缺乏癥狀群、怨恨癥狀群。緊張-焦慮癥狀群主要包括擔憂、緊張、焦慮、不安,與余瓊瓊、彭素云[14]調查心臟手術術前患者的心理癥狀群時發(fā)現(xiàn)患者存在的緊張-困擾-焦慮-悲傷癥狀群類似,急危重癥患者在入住NICU后,家屬一方面由于對環(huán)境及患者病情的不了解,另一方面對患者患病的應激,家屬沒有做好準備而可能會出現(xiàn)焦慮、緊張、擔憂、不安,而其中緊張和焦慮是發(fā)生率最高和最嚴重的癥狀,并且穩(wěn)定存在,是群內的核心癥狀[15],因而將其命名為緊張-焦慮癥狀群,該癥狀群在患者入院早期比較明顯,提示我們在患者入院早期應加強對患者家屬的信息支持力度,保證信息傳遞通道的暢通與多元化。
精力不足癥狀群包括疲倦、疲憊不堪、疲乏、無精打采、精疲力竭癥狀,與余瓊瓊、彭素云[14]在心臟手術術前患者中發(fā)現(xiàn)的精力不足癥狀群一致,一方面因為患者在入住NICU后經常需要進行頭顱CT等檢查,患者家屬被要求在檢查室外等候,較高頻率的等候、長久的陪護以及醫(yī)院嘈雜的環(huán)境使其不能保證充足的睡眠,出現(xiàn)身體的疲乏、精疲力竭等表現(xiàn),另一方面長期的精神壓力使其身心能量有所耗竭,從而出現(xiàn)疲倦、疲憊不堪、疲乏、無精打采、精疲力竭癥狀[16]。
信息缺乏癥狀群包括不確定感、困擾、孤弱無助、慌張,該癥狀群的出現(xiàn)主要是由于家屬對患者的疾病轉歸、病情、資源獲取途徑等的不確定,歸根結底還是信息的缺乏,使其出現(xiàn)上述癥狀,提示醫(yī)務人員適時的給患者家屬多一些信息溝通,增加家屬信息獲取的途徑,例如微信群、QQ群等。
怨恨癥狀群包括生氣、惱火、有怨氣,家屬的怨恨更多的是對命運感到不公,對患者的突然發(fā)病不理解,對于這種情緒,醫(yī)務人員要做好解釋與溝通,及時將這種情緒消除,防止其將這種情緒轉移到醫(yī)務人員,形成醫(yī)患沖突的誘因。
3.2NICU患者家多心理癥狀群受應對方式等多因素影響本研究結果顯示NICU患者家屬存在著多個心理癥狀及心理癥狀群,這些心理癥狀受到應對方式、社會人口學及疾病因素的影響。緊張-焦慮癥狀群受到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的負性影響,積極應對在生活壓力事件和焦慮、抑郁情緒中起著調節(jié)作用,是心理健康的保護性因素[17],消極應對作為一種不成熟應對方式,二者都能減輕家屬的緊張-焦慮癥狀群,但由于消極應對不能正視壓力,不能從根本上應對壓力,因此在壓力早期可能起作用,但不能長期使用。同時緊張-焦慮癥狀群還受著家屬與患者關系的影響,關系為配偶者其該心理癥狀群相對更加嚴重,可能配偶與患者朝夕相處,感情更加親近,更加關心患者的病情;GCS評分也影響著緊張-焦慮癥狀群,GCS評分是意識狀態(tài)評估的常用工具,也是評估神經外科患者病情的重要指標,得分越低則意識越差,家屬也常將患者的意識狀態(tài)作為病情好壞的最直接指標,評分低者,患者家屬會認為患者病情更加危重,其該癥狀群相對較重;精力不足癥狀群的影響因素為應對方式,積極應對較消極應對者該癥狀群更重,積極應對能夠正視壓力,想方設法應對,消極應對則回避壓力,但不能減輕壓力反應,最終會耗竭自身能量;信息缺乏癥狀群的影響因素為家屬的文化程度,文化程度高者該癥狀群相對較輕,文化程度高者其信息獲取的途徑更加多樣,信息判斷能力更強,因而信息可靠性更強,能減少因信息缺乏所導致的的不確定感等癥狀;怨恨癥狀群的影響因素為家屬文化程度與消極應對,家屬文化程度高者則該癥狀群癥狀相對較輕,原因可能為文化程度高者對疾病能夠給出理性的認識、正確的歸因[18],較少怨恨,消極應對者應對壓力的方式不合理,將壓力積累,壓抑到潛意識,更容易對疾病原因作出錯誤的歸因。
本研究調查了NICU患者家屬心理癥狀群,發(fā)現(xiàn)應對方式及一些人口、疾病因素影響著其心理癥狀群,研究結果進一步深入了對患者家屬的心理癥狀的認識,可為其心理干預提供參考。
但本研究仍存在以下不足之處,首先本研究中由于配偶與父(母)子(女)者占絕大多數(shù),因此僅分析了這兩種關系對心理癥狀群的影響,可能分析得不夠全面,未來在擴大樣本量的前提下分析其他關系對家屬心理癥狀群的影響。其次本研究僅將應對方式及一些人口、疾病因素作為家屬心理癥狀群可能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可能會存在影響因素納入不全面的問題,未來可在理論及實踐的指導下納入多因素進行分析。
NICU患者家屬的心理癥狀應該引起醫(yī)務人員的重視,積極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及模式,減輕其心理癥狀。
[1] 賀英.神經外科急危重癥患者家屬心理需求及現(xiàn)狀調查[J].中國實用神經疾病雜志,2015,18(5):24-25.
[2] 李麗,趙繼軍.外科ICU患者家屬心理壓力主要來源的質性研究[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1,28(6):15-17.
[3] GHOLAMZADEH S,ABDOLI R,SHARIFF F,et al.Immediate needs and level of anxiety of families with traumatic brain injury patients admitted to ICUs[J].Critical Care,2012,16(S1):494.
[4] YAGODA D,HWANG DY,CURRIER PF,et al.Prevalence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among families of survivors in A US Medical Intensive Care Unit (ICU).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2012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May 18-23,2012[C].San Francisco,California.2012.
[5] KIM HJ,MCGUIRE DB,TULMAN L,et al.Symptom clusters:concept analysis and clinical implications for cancer nursing[J].Cancer Nurs,2005,28(4):270-282.
[6] DODD MJ,MIASKOWSKI C,LEE KA.Occurrence of symptom clusters[J].J Natl Cancer Inst Monographs,2004 (32):76-78.
[7] DODD MJ,CHO MH,COOPER BA,et al.The effect of symptom clusters on functional statu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women with breast cancer[J].Eur J Oncol Nurs,2010,14(2):101-110.
[8] 張衛(wèi),耿小平,章新瓊,等.癥狀群管理:癥狀管理的新視角[J].醫(yī)學與哲學(B),2016,37(1):5-7,19.
[9] 李心天.醫(y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1:121.
[10] CURRAN S L,ANDRYKOWSKI M A,STUDTS J L.Short Form of the Profile of Mood States (POMS-SF):Psychometric information[J].Psychological Assessment,1995,7(1):80-83.
[11] CHEN KM,SNYDER M,KRICHBAUM K.Translation and equivalence:the Profile of Mood States Short Form in English and Chinese.[J].Int J Nurs Stud,2002,39(6):619-624.
[12] 解亞寧.簡易應對方式量表信度和效度的初步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1998,6(2):53-54.
[13] 程秀梅,王霞,謝倫芳,等.初發(fā)腦梗死患者應對方式與情緒的相關性研究[J].安徽醫(yī)藥,2015,19(7):1294-1297.
[14] 佘瓊瓊,彭素云.心臟手術患者術前心理癥狀群研究[J].護理學雜志,2016,31(12):1-3.
[15] AKTAS A.Cancer symptom clusters:current concepts and controversies[J].Curr Opin Support Palliat Care,2013,7(1):38-44.
[16] 王芹,王秋萍,張衛(wèi),等.癌癥化療患者自我隱瞞和自尊特點及其與負性情緒的關系[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16,30(6):424-426.
[17] MENG XH,TAO FB,WAN YH,et al.Coping as a mechanism linking stressful life events and mental health problems in adolescents[J].Biomed Environ Sci,2011,24(6):649- 655.
[18] 王純,張寧.抑郁的歸因理論與歸因訓練[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4,18(6):423-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