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連成
“心中有景象,出言有形象,連說帶比劃,帶著觀眾去想象”,“生旦凈末丑,神仙老虎狗,全憑一張口”?!霸O景布位”,山東快書演員食指一指,告訴觀眾“景”就在那里。曲藝表演分一內(nèi)一外兩部分,一是看得見、聽得到的部分,二是演員的內(nèi)心感受部分。看得見、聽得到的部分可以口傳,深藏在心靈深處的感受只能靠心授。問題就出現(xiàn)在這個“心授”上,這里說的心授不是學生用心接受,“心授”是指怎樣把內(nèi)心的感受教授給學生?!靶氖凇边@一概念即使在業(yè)內(nèi)也使一部分人心存疑惑。曲藝表演也是一種思考現(xiàn)象,心授需要解釋思考,而解釋思考則需要把心靈深處的感受作出精準的專業(yè)標記,這個標記稱之為專業(yè)學術術語。學術術語解釋思考最有力量,這種力量也是文化自信的底氣。筆者試圖將以往研究過程中曾作過的標記羅列幾則,請方家指正。
一、心象速遞
“呵,好大的山林?。 毖莩@句唱詞的時候,演員要調(diào)動閱歷、情緒等記憶,在心中樹立起一處“好大山林”的景象,演員心中的景象稱之為“心象”。調(diào)動藝術手段,將心中的景象瞬間傳遞給觀眾,使觀眾產(chǎn)生想象的過程稱為“心象速遞”。
在這里心象是思考的成果,速遞是將思考成果傳達給受眾的能力。“心象速遞”從概念上解釋了藝術的靈魂和手段。但必須清楚,心象不單指心中的景物,它還包括所講述故事的時代背景、敘述的基本情緒、人物性格等等,這些都需要以飽滿的心理形象作為支撐。由于曲藝“一人多角”敘述表演特性,曲藝演員“心象”的飽滿程度相比戲劇描述的“心理依據(jù)”更加細膩多變。
“心象速遞”的概念如果成為被普遍認可掌握的學術術語,對解釋內(nèi)省引發(fā)頓悟有積極的幫助。落實運用到各個曲種教學中時,曲種的不同特色又會演變出意想不到的標記,產(chǎn)生新的闡釋。如山東快書和快板書是否也可闡釋為“心象快遞”?快,不但有節(jié)奏和速度含義,還涵蓋了喜感的藝術情緒,“將心中的景象快樂地傳遞”等內(nèi)涵。
二、情顫點
“心中有活人,出言人才活”,“言險而驚,言寒而栗”,“不溫、不火”,“感覺到位”……這些說法都在試圖描述表演中情緒的準確程度,可又總讓人覺得云里霧里找不到具體。描述的高境界應該是讓人瞬間找到具體感。這要感謝山東快書大師高元鈞,他把情緒具體概括為“酸、辣、苦、甜、咸、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進行教學,并指出練習不同的情緒要把對應的字眼“在心里咬結實”。高元鈞大師的直覺,讓我們隱約察覺到了情緒表達研究的底層巖面。大師為我們抽絲剝繭的深入研究理出了一個頭緒,掐住這條線索深入,果然驚喜地發(fā)現(xiàn)情緒的根部就在高元鈞大師具體到的這幾個漢語音節(jié)深處。
悉心體會“酸、辣、苦、甜、咸”的讀音,可以驚喜地發(fā)現(xiàn),這幾個字的正確發(fā)音部位都和舌上的味蕾分區(qū)高度重合(如圖所示)。讀準這幾個字音適度延伸并帶動面部表情出現(xiàn)的形態(tài),與相應味覺刺激后的表情高度一致。繼而又對“喜、怒、哀、樂、憂、思、悲、恐、驚”進行深入觀察,結果屢試不爽。按照這個邏輯,表演訓練可首先拼讀字音做表情,再按照發(fā)聲到吐字的順序找到相應情緒波動的氣息位置。在訓練中,可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聲韻調(diào),順勢找到表情包,感受氣息波動點,表演聲情才并茂”。如演唱“老虎一見武老二啊,打心眼里邊喜得慌”一句時,整體情緒都在“喜”情緒的氣息位置上,頓時讓演員的表演有了歡喜的感覺。表演時找到適度舒適的情緒對觀眾才有感染力。有情緒傾向的字是以情為結合邏輯的,情緒波動時氣息是有具體位置的,這個位置就是“情顫點”。
三、心距時差感知力
曲藝演出場地中有“三人”。一句帶有調(diào)侃性質的臺詞“我想死你們了”,是第一人稱的言語;山東快書“閑言碎語不要講,表一表好漢武二郎”,是第三人稱的言語。曲藝演出面對的人群是觀眾,就是真真切切坐在場內(nèi)欣賞曲藝的一方。以第一人稱說話常出現(xiàn)在知名的演員身上,演員一張口觀眾就已經(jīng)把耳朵遞過來了。仿佛箭未離弓弦,靶心就迎著箭頂上去了,演員和觀眾早已建立的關系使得說和聽之間幾乎零距離。通常演員和觀眾的心靈之間是有距離的。一個生面孔的演員登臺后,無論是用第一人稱說話,還是用第三人稱說話,假如能讓觀眾秒懂、接受,那么就已經(jīng)相當于邁出了成功的第一步。
曲藝表演中,演員準確掌握與觀眾之間的心理距離,并在這個距離上做到精準地適時表達很關鍵。曲藝演員要有把握距離并適時表達的能力,這個能力稱為心距時差感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