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曉飛(山東省鄆城縣農業(yè)局 山東 荷澤 274700)
空心菜為堿性蔬菜,富含鉀、鈣、VC和胡蘿卜素等,具有防癌、降脂減肥等功效,深受人們喜愛。大棚種植空心菜獲得的經濟效益顯著高于露地種植,近年來在鄆城縣得到大力發(fā)展。但由于棚室內獨特的環(huán)境條件,再加上春季容易出現(xiàn)持續(xù)陰雨寡照和寒流天氣,極易造成棚室內密閉不通風且低溫高濕,灰霉病暴發(fā)流行,導致空心菜枯萎死亡,嚴重影響商品效益。
空心菜苗期發(fā)病,幼苗呈水浸狀腐爛,上有灰色霉層;定植后發(fā)病,多從葉尖形成“V”字形病斑,后向葉內擴展成大型病斑,初呈水漬狀,后呈灰褐色斑,上生灰色霉層,最后病株莖基部腐爛壞死,引起地上部分莖葉枯萎死亡。
該病菌屬真菌性病害,病菌主要以菌核、菌絲體、分生孢子附著在病殘體上在土壤中越冬。病菌在病殘體上可存活4~5個月,當溫度達到12~20℃、相對濕度達到90%以上時,病菌借氣流、灌溉、農事操作從傷口或衰老器官侵入為害,一般在7~10天暴發(fā)流行,可進行多次侵染。
低溫、高濕是影響發(fā)病的重要因素。據調查,春季出現(xiàn)陰雨寡照天氣或寒流天氣的年份,通風不及時,棚內濕度加大、溫度降低,易造成病害大流行蔓延,反之則發(fā)生較輕。
近年來,鄆城縣空心菜種植規(guī)模逐年擴大,連作現(xiàn)象嚴重,致使棚室內灰霉病菌基數逐年增多,給病害流行提供了足夠的菌源。
據調查,種植密度過大,株間通風不良,棚內大水漫灌,濕度過大,利于病菌侵染和擴展,發(fā)生較重;反之,種植密度適宜,膜下滴灌發(fā)病較輕。管理粗放,偏施氮肥,植株生長細弱,抗病力降低,也容易加重病害發(fā)生。
生產中對空心菜灰霉病的防治應以預防為主,通過健身栽培,如加強溫濕度、光照、水肥、病源等田間管理綜合預防病害的發(fā)生,同時采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對病害進行綠色化學防控。
4.1.1 幼苗選擇 購來的幼苗應先剔除病弱株,選擇健壯無病苗栽植。
4.1.2 合理密植 栽植過密易造成植株徒長、菜莖纖細,影響產量且抗病力低;栽植過稀則不利于增產。栽植適宜的株、行距為20cm×20cm(每畝定植1.6萬株)。
4.1.3 合理排灌 在保證空心菜水分需求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灌水次數和灌水量,避免溝灌、低畦漫灌等明水灌溉方法,多采用膜下滴灌、膜下滲灌及膜下軟管微灌等暗水灌溉方法,降低棚內濕度,創(chuàng)造不利于病害流行蔓延的條件,減輕發(fā)病。
4.1.4 科學施肥 增施腐熟有機肥,合理增施磷鉀肥,防止偏施氮肥,增強植株長勢,提高植株抗病能力。
4.1.5 清理棚室 減少灰霉病的菌源基數。定植前及時清除棚內病殘體,鏟除菌源,減少初侵染菌源。生長季節(jié)及時摘除病葉及下部黃葉、老葉,帶到棚室外深埋或燒毀,防止病菌再次侵染為害。接觸過病葉后要注意洗手,然后再進行其他農事操作,避免病菌通過傷口侵染。
4.1.6 通風排濕 根據天氣及棚內溫、濕度變化對棚室通風,調節(jié)溫度和濕度,在陰、雨、雪天如棚內濕度過大也應減少通風;棚內的氣溫達到30℃以上時,將風口開到最大;當氣溫降到25℃以下時關閉通風口,待氣溫升到30℃以上時,再大通風,從而保證葉片上沒有水膜,降低灰霉病發(fā)病率。
4.1.7 增加光照 選擇透光性好的棚膜,及時清理棚膜上的灰塵,棚內增設反光膜,增加光照時間和強度,促進植株生長,增強抗病性。
4.2.1 定植后及時噴藥保護 為避免幼苗攜帶的病菌孢子從傷口侵染,定植后噴灑50%的速克靈(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
4.2.2 生長期防治 發(fā)病初期,噴施50%的速克靈(腐霉利)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50%的撲海因(異菌脲)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的嘧霉胺懸浮劑800倍液、70%的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的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每隔7~10天噴施1次,共噴2~3次,注意以上藥劑應輪換使用,避免產生耐藥性。陰雨天氣盡量不噴霧防治,采用熏蒸或噴粉防治,可用45%的百菌清煙熏劑250克/畝,或10%的速克靈煙熏劑300克/畝,在棚內均勻設6~8個點,傍晚用暗火點燃,密閉一晚,5~7天使用1次,連熏2~3次;也可采用5%的百菌清、10%的灰霉靈等粉塵劑噴粉,用量為1千克/畝,傍晚閉棚后施用,第2天再通風。另在生產實踐中噴施奧力克霉止水劑500倍液,每5~7天噴施1次,連噴2~3次,經試驗結果表明該試劑防治灰霉病效果顯著,藥效達87%以上。
4.2.3 使用生物誘導防控劑 定植后,棚內有零星灰霉病病葉或有適合灰霉病流行的天氣開始出現(xiàn)時,使用具有誘導植物產生抗真菌蛋白的立克水劑1000倍液霧狀噴施,每5~7天噴施1次,連噴2~3次,可促進生長,增強植株本身的抗病力,如配合上述藥劑混合噴施,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