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不了解教育的形態(tài)變遷,就難以對萬物互聯(lián)時代的教育教學變革進行準確判斷,更難以理解和預測大數據時代閱讀教學變革的基本格局。萬物互聯(lián)時代,智能技術的支持和閱讀資源的極大豐富,在任意時間、任意地點閱讀都將成為可能,人們需要的是聯(lián)結真實世界的閱讀內容和協(xié)同解決問題的個性化閱讀方式。本文也是筆者在探討“‘思維轉型’與‘技術升級’的教學意義”之后,再次對“大數據時代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范式變革”的深入跟進,引入眾籌及眾籌思維,開展眾籌閱讀實踐,旨在與時俱進,豐富閱讀范式的內涵與外延,促進大數據時代閱讀教學范式的轉型發(fā)展。
眾籌是隨著互聯(lián)網金融的發(fā)展而產生的一種全新的項目融資模式。眾籌主要由發(fā)起人、支持者和平臺三部分構成,其低門檻、多樣性、依靠大眾力量和注重創(chuàng)意的特性,使其在“互聯(lián)網+時代”迅速發(fā)展壯大起來。眾籌不僅是一種商業(yè)模式,還是一種思維方式。眾籌思維不是一個新生事物,自古以來就存在,即人們所常說的“湊份子”,只是到了2014年“眾籌元年”確立之后,越來越多的人將眾籌及眾籌思維運用到各個領域。將眾籌及眾籌思維運用于閱讀教學,是對當前閱讀課程資源的優(yōu)化與重組,能更好地實現(xiàn)閱讀課程資源的精準供給,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閱讀需求,有著積極的教學實踐意義,見表1。
表1 眾籌及眾籌思維運用于閱讀教學的實踐意義
綜上所述,眾籌閱讀就是眾籌在閱讀教學拓展領域的一種應用與推廣,是基于互聯(lián)網平臺和新媒體技術,由項目發(fā)起人(教師或學生)與某一閱讀相關聯(lián)的項目內容在“平臺”上進行募集,其他人則根據各自的需求和意愿選擇參與的眾籌行為。所以,“眾籌閱讀”是共建、共讀、共享式的場景閱讀。
萬物互聯(lián)時代,“眾籌閱讀”所“籌”主要是閱讀的課程資源,包括閱讀的圈子、主題和渠道等,見表2。這與傳統(tǒng)的閱讀教學相比,閱讀課程資源的眾籌是以全體師生參與為基礎,以互聯(lián)網為平臺,基于“大眾”支持的課程供給,其內容的多樣性、豐富性以及創(chuàng)造性,讓整個閱讀的課程資源更博大,更具黏性。
表2 眾籌閱讀的課程形態(tài)
閱讀課程資源眾籌其目的是整合人力、智力、渠道等資源,構建眾籌閱讀生態(tài)圈。由于課程發(fā)起者與學習者共同參與,使得閱讀不再是一個單項的輸入過程,學習者也可以參與到閱讀課程資源的建構與發(fā)布中來。所以,在整個閱讀過程中,無論是誰,只要能圍繞著閱讀主題提出自己的創(chuàng)意,都可以發(fā)起閱讀項目,通過眾籌平臺的審核,就可以在班級或個人的互聯(lián)網頁面上展示,從而構建起豐富閱讀的課程資源。
萬物互聯(lián)時代,課程供給的范式變革,主要是基于學生閱讀的新訴求和網絡技術發(fā)展的新趨向,閱讀課程的供給范式能有效緩和學生閱讀需求的增長及資源供給不足之間的矛盾,調動學生閱讀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
1.籌互聯(lián):從“知識節(jié)點”到“知識網絡”。
互聯(lián)網的本質是一種連接:百度連接人與信息;京東連接人與商品;美團連接人與本地生活服務……互聯(lián)網+時代,閱讀的不僅僅再是文字,而是與讀者相關聯(lián)的場景。“連接一切”的眾籌思維,正在慢慢地變革閱讀的課程資源供給范式。然而在“互聯(lián)網+閱讀”背景下,要落實閱讀課程資源的供給轉型,必須聚焦和回答好“讀什么”“怎么讀”“在哪讀”三個基本問題。
讀什么?關涉的就是閱讀課程資源的供給。對比工業(yè)時代,萬物互聯(lián)時代的閱讀實踐形態(tài)發(fā)生了很大變化。以培養(yǎng)數字公民為核心的萬物互聯(lián)時代,閱讀的課程資源不再局限于現(xiàn)有的文本資源,“互聯(lián)網+閱讀”、泛在閱讀、跨界閱讀……在興起并呈快速發(fā)展趨勢。所以,創(chuàng)新閱讀資源供給范式,就是要發(fā)揮萬物互聯(lián)的優(yōu)勢,構建眾籌閱讀課程平臺,連接起課內與課外、線上與線下一切可以整合利用的課程資源,切實解決好“讀什么”的問題。
知識從“節(jié)點”到“網絡”的互聯(lián)與融合,就充分體現(xiàn)了“連接一切”的眾籌思維,把課內課外、線上線下的各種資源串起來,最終形成大家所共賞、共讀與共享的閱讀課程項目。如閱讀《海倫·凱勒》,師生很容易收集到“假如給我三天光明”等課程資源,但這樣的閱讀僅僅是“知識節(jié)點”的“串聯(lián)”或交流,此時我們就可以發(fā)揮眾籌“連接一切”的思維,通過閱讀項目眾籌,連接網絡資源,甚至是一些“碎片化信息”,再相機整合融入閱讀《海倫·凱勒》的課程項目中,如“網絡書評”——用愛與勇氣拼寫“我的生活”、一本關于教育的“文獻紀錄片”……雖為碎片化信息,但整合到整個課程項目,就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課程整體,課內課外、線上線下建立互聯(lián),構成網絡,生成資源,這樣就能很好地滿足閱讀的供給需求。
2.籌重組:從“唯中心化”到“去中心化”。
閱讀課程資源的眾籌,某種意義上也是對閱讀資源的重組建構。如農耕時代,由于生產力低下,農戶每家出1頭牲口與其他鄰居拼成3頭一組用于耕地。這3戶人家之間共同眾籌了一個中心化“牲口組”。這種“組合”正體現(xiàn)了互聯(lián)網+背景下“眾籌”的四個特點,即:“社交”“去中心化”“參與感”和“內生需求”。對比農耕時代的“牲口眾籌”,萬物互聯(lián)時代,閱讀眾籌“去中心化”同樣有著積極的教學意義,見表3。
表3 萬物互聯(lián)時代閱讀眾籌的教學意義
萬物互聯(lián)時代,“去中心化”的“眾籌閱讀”改變的不僅是人的閱讀形態(tài),也改變了閱讀資源的供給結構。在很長一段時間,閱讀資源一直掌控在教師的手里,表現(xiàn)在教參、教學用書以及備課上,他們會在課堂上以“布道”的方式向學生推薦,閱讀活動以教師為中心,以教師的推薦書目為中心,學生大多處在被動閱讀狀態(tài),甚至是“不讀”狀態(tài)。然而,萬物互聯(lián)時代,教師所能掌握的閱讀資源僅僅是滄海一粟、九牛一毛,更多的閱讀資源則在“云”上、指尖上,一觸可得。每一個學生都可能是資源的創(chuàng)造者、眾籌的發(fā)起者,致使閱讀課程資源的開發(fā)、整合、重組與利用變成了一種師生之間的群體創(chuàng)造行為,“去中心化”的結構性變革,真正實現(xiàn)了閱讀課程資源的合理供給與實時共享。
一個較為完整的閱讀項目策劃“上線”,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呈現(xiàn)合適的標題、上傳閱讀項目圖片、編寫閱讀項目簡介和編寫個人簡介。在整個策劃過程中,閱讀項目的創(chuàng)意尤為重要,如何利用現(xiàn)有的資源進行重組,體現(xiàn)群體智慧,這是閱讀眾籌“去中心化”的關鍵。如同樣是閱讀《海倫·凱勒》,什么樣的標題最合適呢?書評就很好,如“用愛與勇氣拼寫‘我的生活’”;閱讀項目簡介則可以摘取文中海倫·凱勒的話語,如“在我整個的童年時代,生活猶如籠罩在我身邊的一團金色霧靄。冥冥之中,我是懵懂而遲疑地揭開生活的迷帳的……”再加上自己的理解及追述“用我們的閱讀一起來揭開海倫·凱勒‘生活的迷帳’吧……”這樣的“閱讀推介”沒有“唯我中心”的閱讀限制,有的是自然而然的情感碰撞,這樣的閱讀場景才是我們最想看到的。
3.籌再造:從“內生需求”到“精準供給”。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傳統(tǒng)閱讀與萬物互聯(lián)時代的閱讀,在閱讀時空、閱讀狀態(tài)、閱讀方式、閱讀需求以及應用價值等方面有著很大區(qū)別,尤其是閱讀需求的轉變,必然會導致閱讀課程資源供給的結構性改革,見表4。
表4 傳統(tǒng)閱讀與萬物互聯(lián)時代的閱讀比較
萬物互聯(lián)時代,閱讀是無邊界的。閱讀課程資源的按需精準供給,滿足了每一個學生的閱讀需求,讓個性化閱讀在萬物互聯(lián)時代成為現(xiàn)實。學生需要讀什么,就供給什么。實際的操作中,他們可以在共享平臺發(fā)布閱讀項目需求,獲取線上支持,聚合閱讀資源,實現(xiàn)眾籌閱讀的課程資源再造。如閱讀《海倫·凱勒》的課程就聚合了線上的很多資源,而這些資源一旦形成,參與眾籌的任何學生都可以拿過來建立自己的“云上小書房”,并形成各具特色的研究專題,以滿足自我個性化的閱讀需求。因為都在“云”上,所以大家都能看得見、讀得到,所以每當其他人遇到相關主題的閱讀資源,便會在第一時間向他推薦、加關注、建立鏈接,實現(xiàn)從“翻頁閱讀”到“刷屏(APP)閱讀”的方式改變,這應該是按需閱讀的最為精準的資源供給范式。
由于當前的閱讀教學主要是從教材、從課本、從文本出發(fā),所以我們還要立足課堂,通過互聯(lián)網拓展閱讀的邊界,實現(xiàn)閱讀的跨界,以及閱讀課程資源的再造。由于眾籌模式本身就具有流程再造的特點,所以在眾籌模式下,閱讀課程資源的建設變革了課程資源制作的流程與結構,實現(xiàn)了課程資源配置的流程再造和供給需求,解決了學生閱讀需求和課程資源供給脫節(jié)的現(xiàn)實問題。眾籌閱讀是一種眾籌行為,就必然要對“投資者”(主要是學生)有所回饋,按照眾籌閱讀項目的性質,這里的“回饋”主要是閱讀資源的“一鍵”獲取、共享,即滿足每一位學生閱讀需求的“精準供給”。為此,筆者呼吁能否將教師的備課看作是閱讀課程資源的“籌再造”。因為要想切實創(chuàng)新與轉變閱讀課程資源供給范式,必須首先轉變教師的備課思維,眾籌閱讀課程資源,變革備課范式,真正從根本上滿足每一位學生的“閱讀需求”,讓“精準供給”精準服務每一位學生的閱讀成長。
眾籌閱讀,若僅滿足學生一時的應景要求,基于的是眼前的閱讀需要;要滿足學生一生的需求,則要具有很強的前瞻性。這也是眾籌思維“籌未來”的最好注腳。書卷閱讀與指尖刷屏,到底哪種閱讀方式能直通未來?這個問題不僅關乎閱讀結構變革,更關系到閱讀方式的選擇,以及課程資源供給范式的不斷創(chuàng)新。未來,眾籌閱讀將呈現(xiàn)怎樣的格局呢?
一是眾籌閱讀的“館藏模式”。隨著網絡的普及,數字閱讀已成為許多人的一種閱讀習慣。近年來,很多地方都在積極探索“圖書館+互聯(lián)網”模式,先后開通圖書館官方網站、電子書借閱系統(tǒng)、移動圖書館APP等多種網絡平臺,人們只需要進入這些平臺就能免費暢讀電子書籍。而眾籌到的閱讀課程項目達到一定數量后,同樣能發(fā)生這樣的質變,眾籌閱讀必將進入“館藏模式”。對閱讀教學而言,這種“館藏模式”的課堂介入,對改變閱讀教學形態(tài),豐富閱讀課程資源有著重要的意義。不出教室,就可以享受到圖書館閱讀的禮遇,獲取你所需要的課程資源。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圖書館,甚至因為某位學生發(fā)起的閱讀課程項目的累計,他的“平臺”就是一個和外界連接的“圖書館”。
二是眾籌閱讀的“直播模式”。一個好的朗讀者,會賦予一本書新的生命力和不一樣的能量。比如,“湛廬閱讀”出品的有聲書,只邀請與這本書有著強烈共鳴、能與作者進行精神對話的朗讀者,因為將朗讀者視為詮釋者,所以當他們將自己獨特的經歷、對內容的理解,融入讀書的過程中,就讓讀者置身于一種同讀共進的場景中?!爸辈ツJ健钡臐B透直接改變了人們的閱讀狀態(tài),由“看書”到“聽書”,由“讀者”到“用戶”的轉變,閱讀課程資源的開發(fā)與供給方式必然隨之改變。當前,“直播+教育”被認為是網絡直播熱潮中最有前景的市場之一。有觀點認為,未來教育產業(yè)將向著“傳統(tǒng)教育在線化,在線教育直播化”的趨勢演進,在不久的將來,教育直播平臺將以常態(tài)化的形式存在,成為教育產業(yè)中的重要一環(huán)。閱讀教學的改革也必然會融入其中,所有眾籌到的閱讀課程資源都將會轉為“直播模式”,以供“閱讀”分享。
三是眾籌閱讀的“場景模式”。從古至今,人們的任何行為都是在具體的場景中完成的,每個時代都會有不同的生活和行為場景。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講,互聯(lián)網對場景內涵的重構更多的是主張一種新的場景精神和場景化思維。如利用互聯(lián)網的連接本質,充分釋放出場景中個人的情感和價值訴求,進而激發(fā)個人的場景參與欲望,讓人們在特定的場景中完成閱讀活動。進入VR/AR時代,技術與審美的融通將徹底改變傳統(tǒng)閱讀方式,尤其VR/AR技術的崛起讓讀者完全沉浸于各種“圖式”符號場景里,網絡在放大這些“圖式”信息的同時,又通過構建虛擬的閱讀空間,為人們提供了嶄新的場景閱讀體驗。如微信朋友圈和微信群,就是典型的虛擬閱讀空間,通過微信好友這一“裝訂方式”,把人群聚集起來,形成信息交互的空間,而基于“圖式”場景的眾籌造物和連接,閱讀已呈現(xiàn)出新的格局。用美國發(fā)明家雷·庫茲韋爾在《奇點臨近》一書中的話說,“人工智能和科技的發(fā)展讓新的場景造物不斷涌現(xiàn),而每一次新的場景的質量積累,都預示著一次生活和情感的重塑與新生”。
眾籌閱讀是一種閱讀應用與推廣方式。當前,隨著資源眾籌實施模式的不斷發(fā)展與健全,閱讀課程資源的眾籌格局將逐漸形成,并構建起滿足不同學生閱讀需求的課程資源供給新范式。眾籌閱讀,也是對深閱讀的一種場景詮釋與實踐,對發(fā)展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一種積極回應與落實,彰顯未來閱讀范式變革的方向。
[1]黃越嶺,李鵬,朱德全.資源眾籌:“互聯(lián)網+”時代教師培訓課程供給模式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17(01):58-63.
[2]胡永強.眾籌閱讀與圖書館閱讀推廣[J].大學圖書館學報,2017(02):94-98.
[3]林萱.眾籌閱讀,集聚社會的力量[N].新華書目報,2015-09-18(A07).
[4]趙曉悅.拇指閱讀:深閱讀的精英“眾籌”[N].21 世紀經濟報道,2014-06-02(014).
[5]胡一夫,譚小芳.眾籌時代[M].北京: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