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學俊
【摘要】作為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fā)源地,在河南省誕生了眾多極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其中的名人文化和法治文化對當下河南省的道德和法治建設有著很重要的時代價值,如何利用這些傳統文化推動新時期的文明河南建設也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
【關鍵詞】傳統文化 道德 法制
河南是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fā)源地,在這里涎生了眾多具有民族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紐帶,也是新時期文明河南建設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礎與源泉。文明河南建設是近兩年來河南省為了推進文化建設而實施的重大舉措。充分發(fā)揮好中華傳統文化的積極因素,不僅有利于推動新時期的文化建設,而且有利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中國夢”早日實現。
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精髓,包括名人文化、英雄文化、法治文化以及“仁、義、禮、智、信”等優(yōu)秀傳統文化思想,具體來說,對于文明河南建設里面的道德和法制建設,我們主要吸收借鑒傳統文化里面的一些具象內容,利用傳統文化的榜樣作用來推動文明河南建設。
一、利用中華名人文化、英雄文化推動河南省的道德建設
在幾千年的歷史進程中,中原地區(qū)一直是華夏民族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在中國歷史上被公認的八大古都西安、洛陽、南京、北京、開封、杭州、安陽、鄭州中,位于河南省的就有四個,這也就造成了河南省歷史名人眾多,各朝各代英雄人物輩出。歷史上出生地在河南的主要歷史名人有:
黃帝(公元前2717年一公元前2599年):是古華夏部落聯盟首領,中國遠古時代華夏民族的共主,五帝之首,被尊為中華“人文初祖”,河南新鄭是第八代軒轅黃帝出生、建都,統一萬國的地方。抓住黃帝?“人文初祖”的身份,不但可以大力發(fā)展根親文化,增強河南省的文化軟實力,還可以增強中華民族的文化歸宿感和文化凝聚力。另外以黃帝為代表的華夏民族自強不息的進取精神和黃帝垂衣裳而天下治的華夏文明禮儀,都是新時期河南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精神本源和動力支持。
張仲景,字璣,東漢著名醫(yī)學家,南陽郡涅陽(今河南省南陽縣)人。在巫祝迷信流行的時代,張仲景能實事求是進行病理研究,對于流行的傷寒病進行細心鉆研,采用辨證論治的方法對傷寒病的醫(yī)治提出了獨到的見解,寫出了《傷寒雜病論》一書,這些不但是醫(yī)學界重要的遺產,張仲景刻苦鉆研的精神也是當下精神文明建設學習的榜樣。另外對于整體實力較為薄弱的當工河南醫(yī)學界,張仲景的榜樣作用也是不言而喻。
還有百代畫圣吳道子,是唐朝著名畫家,漢族,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他因為卓越超群的繪畫技能一直被民間畫工尊為祖師,他是中國山水畫的祖師,人物畫也“冠絕于世”,他用狀如蘭葉或莼菜條的線條表現人物衣褶,使衣褶有飄舉之勢,人稱“吳帶當風”,這在美術界有著極高的地位。當下河南省繪畫藝術薄弱,更應該從吳道子的歷史地位與貢獻中找到一種文化自信心。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包括思想道德建設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思想道德建設是要解決整個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問題;教育科學文化建設是要解決整個民族的科學文化素質問題。這些河南省的歷史名人在歷史上都以自己非凡的才能和突出的貢獻為河南省的歷史文化留下了寶貴的財富,其自身也成為新時期建設文明河南的歷史楷模與標桿,這些著名歷史人物對于重啟河南省的文化自信有著無法替代的作用,是河南省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形象楷模與精神動力源泉,我們應該以這些歷史名人和英雄人物為精神楷模,樹立河南省文化強省的自信心,促進新時期河南省的思想道德文化建設。
二、借鑒傳統法制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推動河南省的法治建設
傳統法治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進行社會治理歷史經驗的總結。法治是當今社會治理的主要手段,法治文化是社會治理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法治文化不僅在以往的社會生活中影響著當時行為規(guī)范的制定,而且在當前的社會生活中仍然發(fā)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與其他類型的法治文化一樣,我國的傳統法治文化是對當時物質生產方式、產品分配制度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的體現,也是我國人民幾千年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活動的經驗總結。
在傳統禮法結合的法制觀念下,中國古代社會更強調道德教化、“德主刑輔”,強調道德是社會的基礎,以儒家的道德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使得法治一直沒有成為社會主流,傳統道德文化中的“親親得相首匿”、“矜老恤幼”“誠實守信”等觀念都是以道德的形式成為了中國古代法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諧無訟、天人合一的觀念也是傳統禮法結合的法治文化表現之一,強調息訟、無訟,任何與自然相對的行為都會受到懲罰,這些傳統法治文化中偏重道德教化的方面在新時期依然可以作為法律的補充被用來規(guī)范人民的行為。
張釋之,堵陽(今河南南陽方城)人,西漢法學家,法官。漢文帝時,張釋之捐官出仕為騎郎,后任為謁者,后補任為謁者仆射,累遷公車令、中大夫、中郎將等職。后升任廷尉,張釋之嚴于執(zhí)法,當皇帝的詔令與法律發(fā)生抵觸時,他仍能執(zhí)意守法,以執(zhí)法公正不阿聞名。時人稱贊“張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
從以上分析可以得知,傳統禮法結合的法制觀念在中國有著深厚和廣闊的文化土壤,在新時期我們既要學習商鞅變法中“令出必行”的法律權威性,學習張釋之執(zhí)法嚴明公正的法律公正性,注重建立和健全國家法律和法規(guī),也應該充分發(fā)揮道德教化的傳統優(yōu)勢,弘揚傳統文化中的“國之不存,何以為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愛國主義精神,發(fā)揚“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矜老恤幼的善良品德,重新審視“親親得相首匿”所述的法律與人情的關系,從而推動當下河南省的法治文化建設。
小結:河南省的傳統文化種類繁多,其中的名人文化又是極具特色的一類,利用歷史名人的榜樣力量,鼓起當代河南人的文化自信:利用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推動河南省的道德與法制建設,這正是當前文明河南建設最應該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