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賈東紅 柴福善
作者賈東紅系平谷區(qū)文化委員會文物科科長
柴福善系平谷區(qū)政協(xié)委員、北京作家協(xié)會理事
將軍關,又稱將軍石關,是明代萬里長城進入北京段東端第一座重要關口,歷史上的咽喉要道,兵家必爭之地, 原稱將軍石關。該關位于平谷區(qū)東北部的高山峽谷中,關口之外便是河北省承德市興隆縣陡子峪鄉(xiāng),關城之內是北京市平谷區(qū)金海湖鎮(zhèn)將軍關村,1946年之前隸屬河北薊縣。
將軍關始建于明永樂二年(1404年),屬薊州總兵備道管轄,明隆慶三年(1569年)經薊州總兵戚繼光重修,現(xiàn)為北京僅存的明代石關城。據(jù)《四鎮(zhèn)三關志》載:“永樂年建正關水口, 東西墩空, 大段頭山墩空, 通眾騎, 極沖, 迤西通步緩?!?/p>
據(jù)說將軍關的正關建有并列城樓3座,為磚石結構,中高約13米,左右次之,周長約100米。樓分3層,上層有垛口;中空,四壁有箭窗;底層駐兵戍守。清朝康熙年間《薊州志》載:“將軍石關,原設把總一名,外委一員,守墩兵九十九名。節(jié)年俸,裁兵四十四名,現(xiàn)存兵五十五名,向屬馬蘭路轄。順治十七年改隸薊營……”
將軍關城垣遺址
關城有券門3個,高寬均約為3米,可通騎往來。門南為演武場,正關東側是水關?!剁茌o通志》載:“將軍關,在州西北七十里,有把總駐守。正關水口數(shù)十丈,前后俱寬,十馬可并?!?/p>
關城南側演武場內有巨石一塊,是守關將軍點兵處和指揮臺,通稱“將軍石”。相傳明初有位都司將軍,曾登石布陣,連續(xù)打退三次來犯之敵,并大獲全勝。據(jù)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薊縣志》載:“石高三丈六尺,兀然矗立,形基狀偉,上刻‘將軍石’三個大字,為明成化參將王杞書,關遂亦以此石之名名之。”
關于“將軍石”,還有個傳說。相傳,明初有塞外蒙古鐵騎來犯,一路煙塵滾滾,氣勢洶洶。駐守的都司將軍年事已高,但他臨危不懼,從容鎮(zhèn)定地登上巨石,登石布陣,指揮將士迎敵。從早上打到中午,又從中午打到晚上,一連打退數(shù)千敵兵的三次進攻,終于大獲全勝。那位老將軍自始至終,站在石上指揮作戰(zhàn),由于勞累過度,吐血而亡,一腔熱血染紅了巨石。50多年后,即明成化元年(1465年),參將王杞來此關巡視,聽聞此事,被老都司的忠勇精神所感動,即書“將軍石”3個字,鐫刻于一塊漢白玉石上,并鑲在巨石中,以旌其行。自此,這關便又稱為將軍石關。
至今,巨大的將軍石依然不改初心地矗立著,石上刻有“將軍石”3字。在平谷區(qū)博物館,一座模擬的將軍石關城依山就勢、氣勢恢宏,關城的壯美和地勢的利用相得益彰,處處顯示著它曾經的氣魄與輝煌。
在中國歷代長城中,明長城的工程最為堅固,軍事防御功能也最為完善。只是,看似萬無一失的長城防御體系最終卻沒能抵擋住清兵入關。據(jù)《平谷縣志》記載:“崇禎十一年九月,清兵從密云縣墻子嶺入關,后連克黑峪關、黃家寨、古北口、將軍關。清兵攻克平谷縣城?!?644年,吳三桂引清兵大舉進入山海關,從此山河易主。
失去軍事實力,長城便如同虛設。也許,唯有民心的服帖和歸順,才是掃平邊患、護衛(wèi)江山真正的“長城”。
規(guī)模宏大的將軍關大部分毀于戰(zhàn)火,現(xiàn)唯有關城基址和巨石屹立。這里距平谷城區(qū)22千米,地處兩山對峙的谷口,兩側山巒綿延高聳,谷口地勢開闊無遮無障,寬闊的將軍石河由北向南穿流而過。這座關城正是以山、水為障,架在兩山之間,橫跨石河之上。如今水上建筑已無,僅存東側一段城垣,上有敵樓臺基。
敵臺券門
整個遺址東西長120米,南北長80米。敵臺遺址東西長20米,南北長18米,殘高8米,當?shù)厝朔Q之為“正北樓”。其基礎為大塊條石壘砌,上為磚筑,內側建有一石券門,可拾級而上。臺頂部青磚砌筑,白灰勾縫,較為平坦。
相傳,在將軍關城墻上,曾生有兩株古柏,一高一矮,一粗一細,相依相靠,形同兄弟。明朝滅亡后,駐守的清軍將其中高大粗壯的那株柏樹伐去蓋房用了。隨后,村里便發(fā)生了一件怪事:一天晌午,全村人在揭開缸蓋準備舀水做飯時,均發(fā)現(xiàn)缸里水中倒映出一株柏樹的影子,枝衰葉敗,毫無生氣。這天夜里,全村的人都做了一個同樣的夢,一名年輕人自稱是柏弟,與村里人聊天,說是國破家亡,兄弟分離,茍且偷生,不如去死。后來,余下的那株柏樹果然枯死。當?shù)厝朔Q其為“忠義柏”。
高聳的“將軍石”如今和一株柏樹依偎在一起,石上原刻字跡已漫漶不見,現(xiàn)被重新書寫了。“將軍石”南側的一通仿古石碑,上書“將軍石關”四個大字。
關城與長城相連,從北京段長城的起點大松木頂?shù)谝惶枖硺情_始,由東側山峰之巔一路蜿蜒而下,數(shù)座烽火臺遺址也在附近。2002年,將軍關城垣遺址及東側500米長城墻體開始進行修繕,至2004年完工。修繕施工中,曾清理出石雷、鐵炮、炮彈、鐵鎬、鐵箭頭以及明崇禎七年(1634年)分修邊墻城志等重要文物。
將軍關的獨特之處有四:其一,關城內的“丁”字街,同平谷近鄰天津薊州區(qū)黃崖關內的八卦街類似,均是從防御角度設計的,現(xiàn)在依然保持原有布局;其二,關城樓東側建敵臺;其三,關城樓上建有一回廊式鋪房,鋪房在長城上是一種很普通的建筑,多為“井”字形布局,而回廊式結構較少;其四,敵臺券門左右的墻體砌有10個“U”形凹槽,間隔2.9米,用異型磚拼砌,上深下淺,過渡極為平滑。與眾不同的是,這個凹槽設在面向關城的一面,而不是面向關外。其用途說法不一:一是往樓上運送東西的溜道;二是作為石雷口;三是作為排水設施。其確切用途有待進一步研究。
關城下曾經的屯兵之地如今演變成將軍關村。村莊緊鄰關城東南側,面積約3萬平方米。據(jù)說,關城南1500米處原建有進關牌樓,造型高大雄偉,是舊時將軍關村的重要標志。
將軍關古村原有圍墻,設有南門和西門。因地處交通要道,自古以來既是重兵戍守之地,也是文化融合的地區(qū),古村內原有寺廟祠堂多處,如觀音廟、五道廟、娘娘廟、山神廟、關公廟等,村北有別具風格的鐘樓和鼓樓。如今,漫步古村,舊時街巷和少數(shù)傳統(tǒng)民居依稀保留著歷史原有的樣貌,隨處可見的“丁”字形小路可見證當年戍守官兵攻防進退的智慧。
在古村之南,連續(xù)三期的將軍關新村別墅群整齊別致,并于2006年榮獲“北京最美鄉(xiāng)村”的美譽。村北依然有古老的將軍石河水不離不棄向南而來,為這一關一村增添了無限靈動之色。古村的山上山下有眾多板栗樹,每年春天,馥郁的花香縈繞在長城腳下,為古城平添一抹春色。當長城的功能也從戰(zhàn)爭防御漸變?yōu)榻袢瘴幕c家園的符號,長城腳下的村民終于得享安寧、真切而幸福的生活。
羅哲文,世稱其為“長城的守望者”“萬里長城第一人”。 60多年中,“累登九鎮(zhèn)三關險,踏遍長城萬里遙”,羅老幾乎走遍了中國的長城,始終致力于長城的保護工作。而將軍關,也與羅老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5年10月,羅老作為全國政協(xié)委員、文物專家,與北京大學地質地理系教授、市文物古跡保護委員會主任侯仁之等視察將軍關段長城,提出修復長城和關口的設想。盡管已做出修復概算,但在當時的境況下,該設想因諸種原因而沒能成行。
2003年5月29日,羅哲文考察將軍關長城,于將軍石前留影
2001年12月,已是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組長、中國文物學會會長、中國長城學會副會長的羅老,與時任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處副處長柴曉明一起,再次考察將軍關長城。對平谷的石質長城給予充分肯定,認為應屬明代早期,并對如何修復進一步提出建議。
2002年4月,羅老及朱希元、成大林、吳夢麟等長城專家,被平谷區(qū)政府聘請為將軍關長城修復工程顧問。羅老等對將軍關長城修復、整體規(guī)劃、管理體制等問題,提出了具體的建設性意見。9月,將軍關長城敵臺、城墻一期修繕工程順利開工。
2003年初,正因羅老等專家的鼎力支持,將軍關工程被列入“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重點工程,列為市政府60件實事之一。5月,羅老等3位長城專家,考察修繕中的將軍關長城。對修繕中清理出來的長城遺址、長城結構、年代、營造做法等做出鑒定,并仔細查看出土的鐵炮、石雷等文物。羅老當時雖已近80高齡,可一如既往,挎著一大一小兩臺相機,走下攀上,拍個不停??疾旌?,羅老對將軍關長城修繕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以及保護利用提出了很好的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