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廣頌
晚明乃多事之秋,秦淮河畔的琵琶聲與遼左的鐵騎嘶鳴構(gòu)成了那個時代的交響曲。在國家面臨存亡、時代發(fā)生轉(zhuǎn)變的大背景下,才子佳人的命運變得格外難以掌控,由此演繹出說不盡的悲歡離合?!兑粔艟墶匪鐾鯂髋c朱鳳德的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崇禎十六年(1643),深陷內(nèi)憂外患的明王朝已岌岌可危。是年初,李自成占孝感、漢川和漢陽,兵鋒直逼武昌。明軍左良玉畏敵遠(yuǎn)竄安徽池州,湖北境內(nèi)官軍力量十分薄弱。張獻忠部乘虛從安徽潛山西入湖廣,四月初六日,張獻忠占麻城后直趨武昌。
武昌是明楚藩封地,從開國楚王朱楨至?xí)r任楚王朱華奎,楚藩已歷九代,王府內(nèi)積累了巨額財富。兵臨城下,籌錢募兵是當(dāng)務(wù)之急。湖廣布政司、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等諸司各官齊聚楚王府,請求楚王朱華奎出銀充餉。和萬歷年間身陷“偽楚王”案、不惜大肆賄賂官員得寢的“慷慨”不同,這時的朱華奎卻一毛不拔。家居的大學(xué)士賀逢圣也晉見楚王,懇求其出餉,可朱華奎竟拿出洪武年間分封諸子時受賜的一張裹金交椅說道:“此可佐軍,他無有!”在朱華奎看來,起義軍不過是些不堪一擊的烏合之眾,他的錢根本不值得花費在這些人身上,況且剿撫是朝廷和地方官員的事,輪不到他藩王出馬。此刻,他更關(guān)注的是自己女兒朱鳳德選婿的事。按明制,藩王女稱郡主,郡主十五歲擇婿,婿稱郡馬或儀賓。明中期后,藩王選妃或郡主擇婿的范圍并不限于官僚系統(tǒng)內(nèi),多數(shù)情況是面對普通平民。于是,楚王朱華奎就把郡主選婿一事布置了下去。
湖廣提學(xué)道高世泰領(lǐng)命,立即對赴省城參加鄉(xiāng)試的千余名生員“顧自上而下,復(fù)自下而上,左顧右盼”地選擇,最終,年十七歲的漢陽生員王國梓被相中。王國梓字廷瑞,號兩峰,累世耕讀,“十三而孤,賴母守志教養(yǎng)”。第二天,王國梓坐大轎隨高世泰進楚王府,高世泰先入府,王國梓在朝房等候,不時地有內(nèi)監(jiān)出來笑著偷偷看他。不一會,兩個穿戴威嚴(yán)的內(nèi)監(jiān)與四個小宦官領(lǐng)著一個頭戴方巾的人出來。內(nèi)監(jiān)拿出小玉尺,量了量王國梓的手掌,說道:“是貴人之手,可惜有點缺陷。即便如此,這般艷麗姿容,是做郡馬的好佳緣?!庇置^戴方巾的人畫了王國梓容貌。過了很久,楚王朱華奎在大殿召見,注目打量后,讓王國梓坐繡墩上。楚王看著王國梓高興地說:“孤有愛女,及笄之年,奉旨妙選東床,卿誠快婿也?!蓖鯂鞲┓鸬溃骸俺寂蠲┫沦|(zhì),草野庸才,本隔天姻,深慚帝眷,其不惟王之所辱。”隨后,楚王命欽天監(jiān)選擇吉日,“選得明日黃道吉期,取申時花燭”。然后,楚王賜服、肆筵,“五齋六牲,并列軒朐之美;三七醢,畢羅水陸之珍”。得知王國梓尚有老母后,楚王命其回家稟告。等王國梓乘大轎回家入門后發(fā)現(xiàn),昔日窮廬早已被江夏縣令裝點得“舉目輝煌”、“仆婢滿前”,老母也冠衣佩帶裝扮起來,做了老夫人。王家趕緊宴請鄰里,熱鬧非凡。
第二日一早,各路官員接踵而至,王國梓新郎裝束,拜別老母后坐彩輿出行,“信炮轟天”,“鼓樂前行”。抵達王府后,見楚王與王妃并列坐在大殿上。王國梓先行“子婿禮”,吃酒三巡,再行“花燭禮”。然后,王國梓二次更衣,換上龍冠蟒服,玉帶宮花,外披朱緞一端,頭插金花二朵,再拜楚王與王妃。禮畢后,一宦官捧出紅氈;一宦官捧玉盤,內(nèi)有四個碧玉碟;一宦官捧金盤,內(nèi)有兩個白玉杯;又有兩個宦官捧寶鼎焚香,兩個宦官捧金樽酌醴。在女官引領(lǐng)下,抵達郡主前宮。太監(jiān)敲云板三聲,出來十余個宮監(jiān)接應(yīng),隨后抵達“毓鳳宮”。太監(jiān)擊金鐘三聲,又出十余人接應(yīng),抵達毓鳳宮寢門。有個老宮人對王國梓說:“請郡馬擊三聲架子上的鐘。”然后,郡主出宮升座,傳令免行“拜舞禮”。王國梓徘徊畫閣前,敲鐘一聲,左廊下奏樂;敲鐘兩聲,右廊下奏樂;敲鐘三聲,則宮人卷簾,郡主登座。隨后,傳令郡馬入宮,先后有人呼喊郡馬行“謁見禮”、“謝恩禮”、“交拜禮”、“花燭禮”、“合巹禮”。老宮人取杯斟酒,交給郡主、郡馬蓮棗各二枚,祝曰:“北渚有蓮,南山有棗,碩人其頎,君子偕老。”然后,老宮人又斟酒,重新交給榛子、柏子各二枚,祝曰:“鳳凰于飛,楚邦所瞻,榛桔濟濟,則百斯男?!憋嬐昃坪螅蠈m人喊:“舉蒙?!倍m人揭去郡主蓋頭,始見郡主真容,“玉貌云開”,“嬌羞不語”。老宮人又命行“坐帳禮”,之后,擊鐘開筵,郡主、郡馬舉杯下箸。撤筵后,老宮人命王國梓為郡主升冠、寬服,又令王國梓升冠、釋服。又坐下飲茶,宮人添熏爐火,請王國梓更衣。老宮人對郡馬說:“郡主入帳,郡馬出宮?,F(xiàn)在宮門已關(guān),請郡馬進去更衣,進前先敲金鐘三聲?!蓖鯂骰貙m后,三敲金鐘,宮門果然微啟,郡馬入內(nèi),見原來側(cè)立的宮人都已隱去。但見桌上燃著雙抬喜燭,榻前懸一顆明珠??ぶ髡俗鴰?nèi)等候。王國梓故意說:“口渴,奈何?”郡主回答:“郡馬渴耶?”擊床頭小金鐘,不一會宮門打開,宮女捧來兩只茶盞,遂“枕簟雙酣”,“巫山神女”。天亮后,禮樂聲起,郡主、郡馬起床洗漱??ぶ髯鴬y臺,宮人代為理發(fā),老宮人說王國梓應(yīng)為郡主畫眉。然后,鐘聲三響,宮人請行“謝婚禮”。禮畢,乘輿輦見楚王與王妃。郡主、郡馬并四拜楚王與王妃。禮畢,賜茶、賜宴、賜寶玉金珠果品等。自四月十二日起,賜宴五日,十六日回宮。這五日里,郡主、郡馬“或斗宣和牌,或張葉子戲,或投壺矢,或理絲桐,或圍棋于繡閣,或賞花于名園,或擁書而問難,或拈韻以聯(lián)吟”,“郡主莫不精”。
十七日清晨,王國梓到寧安殿問安,見殿門皆閉,眾人倉皇奔走。私下問內(nèi)監(jiān)方知張獻忠正圍攻武昌,形勢已危在旦夕。這時,內(nèi)監(jiān)捧牙牌出來說:“郡馬免見。”王國梓立即趕回毓鳳宮,“歡情頓漸”。十八日情況更加危急,楚王始發(fā)府庫勞軍。王國梓與郡主互相安慰,希冀“事至而戰(zhàn),寇來無驚”。十九日薄暮,內(nèi)監(jiān)捧楚王親筆牙牌傳令:“圍城急矣,如有不虞,郡馬當(dāng)同郡主死難。”郡主說:“婦人無御捍之功,唯有一死相報耳?!倍粘?,牙牌傳令:“捐軀以報國,郡馬、郡主當(dāng)自勉?!笨ぶ鲊@道:“六尺紅綾,是吾結(jié)果?!焙鋈谎琅朴种粒骸翱ゑR有母在,可勿死,請自便。”王國梓欲同死,郡主制止說“徒為一夫人死,死為無名”,若“奉母而逃”則“吾心安矣”。然后,郡主取金珠納錦襖中,給王國梓穿上說:“聊表寸心?!痹挍]說完,牙牌又至:“城破在此須臾,郡馬速出府?!毙禄榫湃?,便要生離死別,王國梓握著郡主手不忍離去??ぶ骱鋈粨]手喝道:“緣分未盡,愿結(jié)來生,何用作楚囚對泣為!速出府!”
王國梓逃出后,投靠嘉魚縣表兄處避難。三個月后,張獻忠撤離,左良玉復(fù)武昌。王國梓潛回府城,只見昔日金碧輝煌的楚王府已成一片瓦礫場,只有毓鳳宮獨存。在瓦礫間,遇見郡主門監(jiān)毛文華,告知楚王闔府被難情形,并說賊等進入毓鳳宮輒腹痛而死,又向?qū)m內(nèi)投擲火炬,但被宮中飛出的風(fēng)沙黑霧“吹火炬而反燒之”;下令焚毀,卻“黑風(fēng)又起,種火不燃”;又“散硫磺焰硝以引之”,“忽雷雨大作,硝黃皆濕”,故下令封鎖宮門,毓鳳宮得以保全。王國梓來到毓鳳宮的郡主靈柩旁邊,老宮人說:“郡主臨難時,囑咐我棺蓋不要蓋嚴(yán),要等郡馬回來看;葬期也不要定,也等郡馬回來選?!蓖鯂饕娍ぶ黝伾缟阏埨夏敢瞾硖揭?。王母“撫而哭之”。老宮人說:“郡主四月二十一日殉難,距今八月初四日,已有一百零三天?!薄八狼胺颇阜郯肷肆羧?,以待郡馬?!崩蠈m人又交給王國梓一封郡主的絕命書。絕命書寫得情深義重,郡主將自己的葬事安排得井井有條;宮內(nèi)所遺金銀珠寶一一造冊,留待郡馬查驗;最后,請郡馬贍養(yǎng)乳母孫含翠,并納貼身宮女余月英為妻,代為盡孝,并勸郡馬“毋以一婦人故而遺母憂”。
王國梓遵照郡主遺愿,將其安葬于王氏祖塋秀峰山下,立石墓前。他留下孫含翠、余月英及宮監(jiān)毛文華。以郡主所遺金銀買“洪山之側(cè),卓刀泉、聯(lián)錦村、水竹坳諸處”,為田八百畝,更地名為“駐鳳村”,造屋隱居。王國梓懸郡主“立像于內(nèi)軒”,懸郡主“坐像于寢內(nèi)”,“魂兮歸來,慰予寢寐”。
一年后,喪服期滿。有人給王國梓議婚,王國梓均婉言謝絕。問其原因,王國梓說:“哀郡主之義也。”王母責(zé)怪王國梓不應(yīng)因盡孝而無后,況郡主有言,可娶月英為繼室,則既不失郡主之情,又可事孝,一舉兩得。王國梓遂遵母命于五月初八日與月英成禮。因念郡主恩誼,王國梓與月英定立一年的嗣續(xù)約定。婚后兩月,月英即有身孕,第二年五月初六日生下一子,乳名繼主,并尊郡主為嫡母。又過了兩年,王母也去世了,月英便著道裝。這年冬天十二月十五,月英亦逝。繼主長大后入邑庠,取名念慈,字望楚,以示不忘楚府與郡主及月英。此后,王國梓終身不娶,“娛情山水,謝絕塵緣”。在七十三歲的時候,他將這段悲情故事寫下來傳示后人。因“晉謁王府,夢之始也;六日合歡,夢中樂境;三日驚惶,夢中變境。一旦生離,終身死別,則夢已覺矣”,而題之名曰《一夢緣》。
《一夢緣》全文不足萬字,重點彰顯的朱鳳德殉節(jié)事史乘邑志皆不載。謝國楨《增訂晚明史籍考》評價:“是書所記,不免過于鋪張,而所記武昌城破年月,多與正史不合,且情節(jié)離奇,于事實不符,蓋文人游戲之筆,出于偽托者也?!弊屑?xì)推敲《一夢緣》文本,雖然存在若干時間、人物誤記,但細(xì)節(jié)描述非親身經(jīng)歷實難俱道,敘事亦合乎情理,不似妄語,謝老論斷或許武斷。
根據(jù)內(nèi)文推斷,王國梓當(dāng)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左右寫成此文。成書后,一直以抄本形式流傳,題名或為《一夢緣記》。由于事涉前朝,《一夢緣》在清代絕少著錄。清末民初曾收入孫寰鏡(1876—?,字靜庵,號民史氏,寰鏡廬主人,無錫人,曾任上海《警鐘日報》主筆)編著的《荊駝泣血錄》末卷,但是書并無刻本,流傳極罕。1915年收入姜泣群編著的《虞初廣志》,始得以刊行,但這個版本的內(nèi)容有少量殘缺。1928年,程頌萬(1865—1932,字子大,一字鹿川,號十發(fā)居士,湖南寧鄉(xiāng)人,程千帆叔祖父)獲得劉廉生從友汪仲常處得的一份完整“百年前傳抄本”,蔣國榜(1893—1970,字蘇庵,回族,南京人,工詩文)將此抄本雕版刊刻,并附失題人舊序、蔣國榜自撰《明故節(jié)義郡主朱鳳德外傳》和程頌萬跋。這是《一夢緣》最精善的版本,后出版本大多據(jù)此。1933年,王葆心(1867—1944,字季薌,號晦堂,湖北羅田人。光緒三十三年貢試第一。任京都學(xué)部總務(wù)司行走,兼圖書館編纂,后任學(xué)部主事,并被禮部聘為禮學(xué)館纂修。民國時期歷任湖北革命實錄館總纂、武漢大學(xué)教授;其間兼任湖北國學(xué)館館長、湖北通志館籌備處主任、《湖北通志》總纂)對蔣國榜刻本考訂后,和《漢滸金石小記》、《漢口竹枝詞》合訂,由武昌益善書局出版,書末附程頌萬《王兩峰一夢緣書后》(即蔣國榜刻本程頌萬跋)和王葆心《王兩峰儀賓一夢緣書后》兩篇校記。由于王國梓晚年憑記憶撰寫,文中難免有一些疏漏。這兩篇校記對《一夢緣》文本做了較詳細(xì)的考訂,總結(jié)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1)文中記王國梓崇禎辛巳鄉(xiāng)試,不難推算應(yīng)為崇禎癸未(崇禎十六年)。(2)文中記湖廣提學(xué)道為袁繼鳳,實為高世泰。查湖北省《舊新通志》中并無袁繼鳳此人,嘉慶《湖北通志》職官表二中則列明最后一任湖廣提學(xué)道為高世泰。故將王國梓“拔冠諸生”的應(yīng)為高世泰無疑。(3)文中記提學(xué)道始稱“督學(xué)袁公”,又記提學(xué)道自稱“本院”,實際上康熙中葉始有“督學(xué)”一稱,康熙四十一年后始稱“提督學(xué)院”,王國梓“誤用清初新制以書明季舊事”。另外,從史料角度看,《一夢緣》詳細(xì)記錄了下公主一等的郡主成婚禮儀,彌補了《大明會典》、《明實錄》無郡主婚禮儀注記載的不足。文中還對郡主喪葬儀記載頗詳。這些對于了解明代典章制度都具有重要意義,故此書未可“僅與稗官小說等量而齊觀之”。
與開封周王朱恭枵面對李自成圍城肯于將自家金銀堆在城墻獎賞殺敵的豪氣相比,楚王朱華奎惜財短視、不夙御敵,固非賢王。直到崇禎十六年四月十八日左右,他才出錢招募承天、德安的潰兵組建“楚府兵”,以張其在為帥,交楚府長史徐學(xué)顏統(tǒng)領(lǐng)。朱鳳德四月二十一日殉難時,張獻忠部尚在江北下游數(shù)百里。朱鳳德死節(jié)后半月,五月初五日端午,張獻忠前部渡江破武昌縣。二十三日,獻忠全軍自鴨蛋洲南渡;二十九日,攻武昌府城。三十日,道臣王揚基等棄城而走,張其在做內(nèi)應(yīng),楚府兵打開保安、文昌二門,納城投降。參將崔文榮、長史徐學(xué)顏戰(zhàn)死,大學(xué)士賀逢圣沉湖自殺。楚王朱華奎被俘后,張獻忠問其王府事由,時朱華奎年已八十七,閉目而搪之,激怒獻忠,令取竹籠兜之投入長江,水濺數(shù)尺。張獻忠部洗府庫、掘楚墓、燒毀楚王府、盡殺楚宗室。據(jù)說當(dāng)時從鸚鵡洲到道士洑之間浮尸蔽江,沿襲兩百多年的楚藩至此滅絕?!兑粔艟墶匪洺踔烊A奎“仰藥而薨”等情事與史載不合,或許王國梓有意“諱而略”。占據(jù)武昌后,張獻忠改江夏為天授府,建立“大西”政權(quán),自稱“大西王”。
從上述歷史事件的時間節(jié)點看朱鳳德殉節(jié),會發(fā)現(xiàn)一個特殊情況:歷來殉義都在治所失陷時進行,唯獨朱鳳德殉節(jié)選擇城陷前四十日。其中原因應(yīng)該是受當(dāng)時王府內(nèi)自上而下彌漫的恐怖氣氛“愚撼之惑”而不敢活下去,平日多怨,又不敢出逃,唯有選擇闔門殉難。這也解釋了為何《一夢緣》記朱鳳德殉節(jié)與武昌城陷月日不同的問題。在面對死節(jié)的那四天里,朱鳳德由幻想破滅到義無反顧的情形依然讓今天的人惻然憫、慨然悲。特別地,朱鳳德的絕命書綱紀(jì)條具、事物不遺,充滿的凜然大義更讓人肅然起敬。其父與之相比則“寧藏金以待其敗”,“志節(jié)固有愧于其女多矣”。
朱鳳德的節(jié)烈義舉在近代頗有影響。據(jù)《王兩峰儀賓一夢緣書后》記載,1933年3月,時任湖北省主席夏斗寅(1886—1951,字靈炳,湖北麻城人)在武漢營建九峰古剎及旅成湖莊時,曾囑王葆心做記(王葆心沒言明是否為《一夢緣》做記,可能夏斗寅手中也有蔣國榜刻本),王葆心“重表朱郡主墓道之說進”,夏斗寅欣然令其從事“訪求故塋于卓刀泉畔”,但“猝不得其處”。但近年有文獻稱,二十世紀(jì)三十年代武漢洪山卓刀泉附近曾出土過一方“大明殉節(jié)義郡主朱氏鳳德之墓”斷碣,如果屬實,則《一夢緣》的史學(xué)價值更值得肯定。有感于朱鳳德節(jié)烈的教化意義,1928年,朱祖謀(1857—1931,原名朱孝臧,字藿生,一字古微,號漚尹,又號彊村,浙江吳興人,光緒九年進士,官至禮部右侍郎,工倚聲)看過蔣國榜的刻本后,便托請吳梅(1884—1939,字瞿安,號霜厓,江蘇長洲人,現(xiàn)代戲曲理論家、詩詞曲作家)就《一夢緣》撰寫傳奇,但吳梅未能為之。1937年8月,蔣國榜又托吳梅弟子、曲學(xué)大師盧前(1905—1951,原名正紳,字冀野,自號飲虹、小疏,南京人,戲曲史研究專家、散曲作家、劇作家)撰寫傳奇。盧前“為日寇的炮火對中國詩人的心靈震撼所致”,“閉門三日,遂而脫章”,用南曲寫出一部十六出的《楚鳳烈傳奇》。該傳奇完成后,先在1937年《時事月報》文藝欄連載,后由上海獨立出版社出版單行本。同一時期,署名夏水,在1936年《半月劇刊》雜志連載京劇《一夢緣劇本》?!冻P烈傳奇》和《一夢緣劇本》均旨在表彰忠烈,弘揚忠義,這在日軍全面侵略中國、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刻,無疑有著積極進步的意義。極具諷刺的是,1940年2月至4月,上海日偽刊物《興建月刊》分三期刊載袁厚之(1882—?,湖南湘潭人,清附貢生,1941年任偽上海市財政局局長)十一出的《云母緣傳奇》。該劇也取材于《一夢緣》,但卻重點塑造余月英肯于犧牲自我的人格魅力,突出“故主長隨有路歸”、“埋香芳?!钡纳平K結(jié)局,以此暗合“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曲線救國”思想。這無疑是對歷史的揶揄,更體現(xiàn)出背負(fù)漢奸罵名的日偽文人難以奢望的情懷。
《一夢緣》采用自傳體記錄個人生活,抒發(fā)個人情感。全文緩緩流淌著國亡情殤之痛,敘事哀艷動人;其文字率真,情緒刻畫細(xì)膩,間雜駢體句式,不失文采。不難看出,這種文風(fēng)既承接了冒襄的《影梅庵憶語》,又影響了其后沈復(fù)的《浮生六記》。從《一夢緣》的結(jié)構(gòu)看,前半段描述選婚、成婚氣氛極盡歡娛,后半段描述兵變后人物皆非則備極凄慘,前后對比強烈,悲劇色彩濃郁。中間穿插不同人物登場,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并將朱鳳德絕命書作為重要情節(jié)呈現(xiàn),更加豐富了人物形象。這些特點與《紅樓夢》的某些寫作手法頗為近似,治文學(xué)者不妨于此留意,做仔細(xì)推敲,茲不贅述。
王國梓一生都活在這段不能忘卻的情緣里,風(fēng)燭殘年時寫下文字留示后人,其垂死猶不能忘的凄楚催人淚下。翻開這冊薄薄的《一夢緣》,近四百年前王國梓與朱鳳德那段凄美如夢的九日姻緣猶在眼前,不禁讓人產(chǎn)生共鳴:“百年流水盡,萬事落花空。玉人何處也,天上會相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