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韓松落
1938年1月,尚未成名的薩繆爾·巴克利·貝克特在巴黎街頭散步時,被一個年輕男子捅了一刀,差點喪命。貝克特在好友詹姆斯·喬伊斯的幫助下住進了醫(yī)院,他的好友、比他大6歲的女畫家蘇珊娜·德克沃·迪梅斯尼爾則擔起了照顧他的任務。
危境促生了情愫。出院后,貝克特和蘇珊娜住到了一起,由此拉開了他們51年共同生活的大幕。
貝克特生于1906年4月13日,他出生的地方,是愛爾蘭都柏林郊區(qū)一座名叫庫爾俊納的都鐸王室建筑。天性聰穎、早早顯露語言天賦、曾就讀于都柏林三一學院、在巴黎高等師范學校任教,這一切,使他成了一個“張狂的自戀者”。遇刺事件和蘇珊娜的留駐,改變了他的生活、性格和命運。遇刺使他變得低調(diào),而蘇珊娜使他低下頭來,注意到別人的存在,并且心懷感愛。
不久,二戰(zhàn)爆發(fā),巴黎淪陷,貝克特加入了抵抗組織。因成員的叛變,組織遭到破壞,他和蘇珊娜徒步逃往法國南部。他們顛沛流離,在山路、小旅館、谷倉、庭院和水渠中度過逃亡的日與夜,并在南部的村莊隱居到戰(zhàn)爭結束?;氐桨屠韬?,他在圣洛的一家愛爾蘭紅十字醫(yī)院工作。這些經(jīng)歷,使他的皮膚變?yōu)楣陪~色,也將他和蘇珊娜牢牢楔在一起,從此再也剔不出彼此。
戰(zhàn)后,貝克特開始用法語寫作,蘇珊娜則成了他的保姆、秘書、讀者、經(jīng)紀人、發(fā)言人、外交官、守護者,她一個人擔起了一支隊伍之責。她也成了他的福星、轉(zhuǎn)運人。1950年,她拿著被6位出版商拒絕的3部手稿找到了剛剛執(zhí)掌午夜出版社的蘭東,順利得到了出版合約。這3部作品是《莫盧瓦》《馬龍正在死去》和《無名者》,3部書的出版,使貝克特的境遇大為改善。隨后,《等待戈多》出版和上演,獲得驚人的成功。
貝克特名滿天下、越來越富有,蘇珊娜鼓勵他去資助那些貧困的同行和年輕人。這種幫助,在他們并不富裕的時候就已經(jīng)開始了,而現(xiàn)在他們富了,更沒理由停下來。她既嚴厲又寬厚,既認真又大度,她身上這些美好的、明亮的力量,改變了他的生命和氣場。
1961年2月,貝克特向蘇珊娜求婚。3月25日,他們從巴黎到達英國??怂雇?,正式登記結婚。這時,貝克特55歲,蘇珊娜61歲,距離他們做出共同生活的決定,已經(jīng)過去了23年。
他們的結婚,是為余生準備的;他們的愛,從一開始也像是為老去之后的歲月準備的。沒有傳奇,也不刻意浪漫,只是靜靜醞釀足夠多的記憶,慢慢將生命交融。結婚后的他們,也沒什么大的改變,他們住在一幢房子里,卻各有各的房間。后人認為,他們51年的共同生活里,很可能沒有性。
1969年,貝克特因為他那“使現(xiàn)代人從精神貧困中得到振奮”的“具有新奇形式的小說和戲劇作品”,獲得1969年的諾貝爾文學獎。
1989年秋天,蘇珊娜去世。同年12月22日,貝克特去世。兩人被合葬在巴黎的巴納斯公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