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
《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剛剛面世就買來仔細讀了,很久沒看這類書,很擔心自己就這樣一天一天呆板下去,把對生活的激情消磨殆盡,因此決定從書本中汲取新的思想,激勵自己。書的封面很簡潔,我喜歡這樣的設計——大概思維混亂的人都對簡潔有著特殊的心理需求吧。書中講的雖然都是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形式頗有創(chuàng)新,作者周濂善于從最新、最鮮活的案例、理論、事件入手,把他對幸福、公正、德性生活、民主、自由、道德、幸福等等問題的哲學思考融進一個個現(xiàn)實故事和活潑的生命體驗中,并且與當下的時代背景相結(jié)合,用思辨的態(tài)度,給人不一樣的視角和觀念,所以信息量特別大。在談道理之外,頗能開闊人的眼界,有獨特的趣味。
我喜歡書中的文字——透徹而不直白,犀利而不刺耳,柳葉刀般直指人敏感的內(nèi)心,是因為他寫的正是我們所身處的這個社會、我們這一代人。只不過在一句句名人名言名實例之間,我心中那種無知的恐懼一再被放大,維特根斯坦是誰不知道,德特雷西也還沒有聽說過,這一次次叩打著我那無知又脆弱的心。好在網(wǎng)絡世界一切都學得快,一切都來得及補救。所以我似乎不必對自己的無知過分焦慮,完全可以把閱讀當作一個受啟發(fā)的過程,吸收、消化,讓它為我打開另一扇窗,帶來一絲光亮。
有那么一段時間,我發(fā)現(xiàn)自己常常發(fā)出的感慨是“無知者無畏”。習慣了簡單粗暴的粗線條思維,習慣了一眼掃過去,就給出一個結(jié)論。粗枝大葉地表達自己的立場觀點,或者攻擊別人的立場觀點,可當別人多追問幾句,我卻又感到茫然慌張。我理所當然地將某件事或某個人視作是光滑的、簡單的,從來沒有靜下心來,將這件事、這個人的每個褶皺都放到自己的腦子里進行分析——也許我不具備完善的思考能力,但至少應該有這種意識。而如果稍微抱著一點兒實事求是的分析態(tài)度,大概也不會這樣了。對一件事情前因后果等等的條分縷析,遠比沒有任何技術(shù)含量的較勁、斗嘴更有說服力。精辟透徹但心平氣和,一針見血卻娓娓道來,這也正是我喜歡讀這本書的根本原因。
或許每個人年輕的時候都有些“唯自我論”,認為我的世界的邊界即世界的邊界,并為此孜孜不倦地追尋那個可以用盡全身力氣去擁抱的對象,希望這個擁抱可以讓自己變得安全、強大甚至完滿。無疑,大眾時代堅持做一個不甘平庸的自由自主的獨立個體,是改善這個世界的必由之路。然而,隨著成長、成熟,一路走來磕磕絆絆,人生閱歷不斷豐富,我才明白,只有經(jīng)歷了互看、互知、互相體認的內(nèi)在變化,才能夠?qū)W會“不自負、不遲疑、也不傲慢”地與自己和解,與世界握手言和。即使是在外部環(huán)境非常糟糕的情況下,依然可以選擇過一種合乎德性的生活,并以此來安排自己的日常生活,可以選擇不止做個“好人”,還可以做個“好公民”。如何在一個不理想的環(huán)境中做好自己,成為對抗這種負面環(huán)境的積極力量?我想,獨立而全面的分析思考以及因之而產(chǎn)生的理性行動是改變現(xiàn)狀的巨大能量。對于我這樣的普通人來說,分析思考與行動都融入日常的工作與生活里,對美的追求也在這里。只有這樣,這一切才是有生氣的,才是真實住在我生命里,而不是在半空中飄浮著。昂山素季所描述的“真正的改變是通過理解、同情、正義、愛心后的內(nèi)在變化”大概正是這個意思吧。
是的,你永遠都無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但是如果你醒著,那么你該做點兒什么?
我的答案是:保持一種學習的狀態(tài),通過書籍、電影、報紙雜志,加上自己的分析思考,改變生活的密度和質(zhì)量,讓生活不以時間為坐標。就像米蘭·昆德拉說的那樣:從現(xiàn)在起,開始謹慎地選擇我的生活,不再輕易讓自己迷失在各種誘惑里。我心中已經(jīng)聽到來自遠方的呼喚,再不需要回過頭去關(guān)心身后的種種是非與議論。我已無暇顧及過去,我要向前走。
王 ?昭:就職于開灤直屬機關(guān)紀委監(jiān)察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