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永軒 張岳瓊
(二師三十一團農(nóng)業(yè)技術(shù)推廣站 新疆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 841503)
1.1 試驗概況
1.1.1 試驗時間。2014年9~10月。
1.1.2 試驗點基本情況。試驗地土質(zhì)均勻,為沙壤土;前茬作物是棉花,播種時間為4月6日,由于遭受風災(zāi),于5月22日復(fù)播種,精量播種,播種量為1.8 kg/畝。棉花覆蓋1.25 m寬地膜,按1.8 L/h滴灌帶一股2行滴灌。棉花株行距為76 cm×10.5 cm,理論株數(shù)16 700株/畝,收獲株數(shù)9 300株/畝。
1.1.3 田間管理。6月15日第1次灌水,全生育期滴水16次,5~6 d輪灌1次。施肥總量為92 kg/畝;全期化調(diào)化控3次,中耕3次。7月20日打頂。
1.2 試驗材料
1.2.1 供試作物。棉花,品種為新陸中-26。
1.2.2 供試藥劑。試驗藥劑:逸采(50%噻苯隆懸浮劑),新疆錦華農(nóng)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對照藥劑:脫吐隆(540g/L敵草隆·噻苯隆懸浮劑),德國拜年公司生產(chǎn)。
1.3 試驗方法
1.3.1 試驗處理。試驗共設(shè)3個處理,處理1:噴施脫葉劑逸采,設(shè)在馬群,面積120畝;處理2:噴施脫葉劑脫吐隆,設(shè)在大菜地,面積76畝;處理3:噴施清水,為對照(CK),設(shè)在馬群,為一個噴幅,10m,面積0.25畝。不設(shè)重復(fù)。各處理施藥安排見表1,其中,處理1和處理2使用懸掛式機力噴藥機進行全田莖葉均勻噴施,處理3使用工農(nóng)16型噴霧器噴施等量清水。
表1 試驗各處理安排表
1.3.2 藥劑配制。處理1:取1桶水先倒入有機硅助劑攪拌均勻后,加入乙烯利充分混合,然后加入逸采和50%敵草隆可混粉攪拌均勻配制成母液,并按照40 kg/畝二次稀釋后噴施;處理2:取1桶水先倒入伴寶助劑攪拌均勻后,加入乙烯利充分混合,然后加入脫吐隆均勻配制成母液,并按照40 kg/畝二次稀釋后噴施。處理3:按照40 kg/畝噴施清水。
2.1 調(diào)查脫葉率和吐絮率。每個處理取5個點,每點內(nèi)外行各連續(xù)固定10株進行調(diào)查,施藥前調(diào)查各小區(qū)總?cè)~片數(shù)、總鈴數(shù)、吐絮鈴數(shù),施藥后7 d、15 d、20 d、25d調(diào)查總?cè)~片數(shù)、總鈴數(shù)、吐絮鈴數(shù),共調(diào)查5次。
2.2 調(diào)查棉花品質(zhì)和產(chǎn)量。收獲前測定每個處理的畝收獲株數(shù)、單株結(jié)鈴、畝產(chǎn)量,并均勻采取植株上中下各部位共計50朵棉花,測定棉花單鈴重、衣分、纖維長度和馬克隆值等。調(diào)查使用測定工具—卷尺、天平。
3.1 氣象資料。棉花施藥前5d(9月24日)到施藥后25d(10月23日)這30 d中日平均最高溫度為22.5℃,時間為9月27日;最低溫度為7℃,時間為10月10日。3.2 脫葉劑對棉花脫葉率的影響。從表2可以看出:①在施藥后7 d,處理1、處理2和處理3脫葉率分別是25.3%、16.8%和3.6%,三者相比差異顯著;②施藥15 d后,處理1、處理2和處理3脫葉率分別是46.2%、39.4%和9.6%,與施藥后7 d相比分別增加了20.9%、22.6%和6%,處理1、處理2脫葉率明顯高于處理3,差異極顯著,處理2的脫葉率比處理1高1.7%,差異不顯著。③施藥20 d后,處理1、處理2和處理3的脫葉率分別是68.4%、61.9%和16.8%,與施藥后15 d相比分別增加了22.2%、22.5%和17.2%,處理1、處理2的脫葉率明顯高于處理3,差異顯著,處理1與處理2脫葉率差異不顯著。④施藥25 d后,處理1、處理2和處理3的脫葉率分別是87.3%、88.98%和24.5%,與施藥后20 d相比分別增加了18.9%、27.1%和17.7%,三者相比差異顯著。
表2 各處理棉花脫葉情況調(diào)查結(jié)果
3.3 脫葉劑對棉花吐絮率影響。從表3可以看出:①在施藥后7 d,處理1、處理2、處理3吐絮率分別是58%、61.2%、29.2%,與施藥前相比分別增加了31.9%、32.7%、3%,處理1和處理2的吐絮率比處理3分別高28.9%和29.7%,差異顯著,處理1與處理2相比,差異不顯著;②施藥后15 d,處理1、處理2、處理3吐絮率分別是94.2%、80.9%、41.5%,與施藥后7 d相比,吐絮率增加量是36.2%、19.7%、12.3%,二者相比差異顯著。③施藥20 d后處理1、處理2和處理3的吐絮率分別為95.6%、90.3%和66.2%,處理1與處理2吐絮率分別比處理3高29.4%、24.1%,差異顯著,處理1吐絮率比處理2高5.3%,差異顯著。④處理1在施藥后15 d、25 d、25 d的吐絮率分別為94.2%、95.6%、97.1%,差異不顯著。
表3 各處理棉花吐絮情況調(diào)查結(jié)果
3.4 脫葉劑對棉花產(chǎn)量和品質(zhì)的影響。從表4可以看出:①在各處理收獲株數(shù)基本相同的情況下,處理1、處理2、處理3的單株結(jié)鈴差異不大;②處理1、處理2較處理3的單鈴重、單產(chǎn)都有所降低,但差異不顯著;③處理1的衣分、纖維長度、馬克隆值、百粒籽重較處理3分別低0.6%、0.8 mm、0.2、1.3 g;處理2的衣分、纖維長度、馬克隆值、百粒重較處理3分別低1.2%、1.2 mm、0.3、1.8 g;處理1比處理2衣分、纖維長度、馬克隆值、百粒重分別高0.6%、0.8 mm、0.1、0.5 g,差異顯著。
表4 各處理棉花產(chǎn)量 品質(zhì)調(diào)查結(jié)果
4.1 在棉花莖葉上噴施逸采和脫吐隆,都具有較好的脫葉和催熟效果,逸采脫葉速度和催熟效果均優(yōu)于脫吐隆。
4.2 逸采和脫吐隆在使用7 d后有顯著的脫葉和催熱效果。逸采在噴施后15~20 d,就基本達到機采所需的吐絮要求。脫吐隆在施藥25 d后,脫葉率基本達到脫葉要求。
4.3 在棉花上使用逸采和脫吐隆,棉花品質(zhì)有所降低,其中使用逸采影響較脫吐隆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