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穎 張詠梅
教學目標:
1.學習課文的批注示范,掌握批注的基本方法:在哪里批注,怎么批注。
2.學習課文中三個含生字詞的重點句子,練習用多角度、變角度的思維方法去做批注。
3.通過批注閱讀,了解課文內(nèi)容,受到一定啟示。
教學過程:
一、讀課題,談感受,引入批注方法的學習
師:請讀課題。
生:牛和鵝。
師:讀得很準確,舉起手和老師一起書空課題。
(生書空課題)
師:再讀一次。當你讀這個課題時,你的腦子里有這兩種動物的畫面嗎?它們有什么不一樣?
生:牛比鵝大。
生:牛壯,鵝弱。
生:牛膽小,鵝膽大。
師:我明白了,大和小、壯和弱是你們腦子里對牛和鵝的印象。膽大和膽小,以及它們分別怎么看人的,是這篇課文告訴我們的。說明很多同學已經(jīng)讀了課文。讀了這么多遍課文,你想說點什么?
生:作者開始很怕鵝,到后來就不怕了。
生:一開始作者欺負牛,后來變成鵝欺負他了。
師:同學們說的都是文章里有的,讀懂了文章里的信息,你們有沒有自己的感受呢?
生:我覺得鵝看上去厲害,其實它是打不過人的。
生:我覺得我們不應該怕鵝,怕鵝只是一種心理恐懼。真正去適應它,它是沒有那么可怕的。
二、學習課文的批注示范,掌握批注的基本方法:在哪里批注,怎么批注
師:同學們不僅收集了書里的信息,還有自己的感受。我們讀書后的想法可以這樣口頭交流,有時候,我們還可以怎樣做呢?
生:把感受寫下來。
師:是的,你看,語文書上有一位讀者讀書后,就把自己的感受寫下來了,他寫在了哪里?
生:寫在課文旁邊。
師:為什么要寫在旁邊?我見過把感受寫在兩行文字中間的學生,這樣好不好?
生:不好,這樣課文也看不清,自己寫的也看不清。
師:對。還要注意,字要寫小一點,工整一點。讓我們讀一讀,看看這位讀者寫了些什么。
(生讀第一句:事情真的是這樣嗎?)
師:他讀到這里,心里有了——
生:疑問。
(生讀第二句:對牛和對鵝態(tài)度的對比真鮮明啊?。?/p>
師:他讀到這里,心里又有了——
生:感嘆、感受。
師:對,當我們讀文章,心里有了疑問或者感受的時候,我們就可以把它寫下來,寫在文章的旁邊。這種讀文章的方法是有名字的,知道叫什么嗎?
生:做筆記。
師:好,我告訴你們,這樣的閱讀方法有個名字叫——批注。你們平時真的沒有用過批注的方法來讀書嗎?
(生搖頭)
師:你們有沒有勾畫過生字詞?在旁邊寫出詞語的解釋或者寫出段意?
生:有。
師:對了,其實那也是批注的一種,我們并不陌生?,F(xiàn)在呢,我們要跟著語文書學習怎么把我們的感受批注出來。準備好了嗎?
(生茫然)
師:不知道要準備什么?批注閱讀我們要準備什么工具呢?
生:筆、尺子、課本。
師:還有一樣,很重要。
生:腦子。
師:對呀,寫出我們的感受怎能不用腦子呢?
三、學習課文中的三個含生
字詞的重點句子,練習用多角度、變角度的思維方法去做批注
師:讓我們開始閱讀吧,就從含有生字詞的三個句子開始讀。(出示句一)
有的孩子還敢扳牛角,叫它跪下來,然后騎到牛背上去。
(生讀)
師:這句話里,只有一個生字“扳”,看我寫一寫,左邊是提手旁,右邊一個“反”,猜一猜,什么意思?
生:用手把一個東西反過來。
師:答對了。文章里的小孩兒扳的是——
生:牛角!
師:你覺得這孩子怎么樣?
生:這些小孩子不怕牛。
師:我覺得你們很棒,感受都出來了。別讓我們的感受溜走,拿出工具,觀察老師是怎么做的。先勾出句子。我們班的同學坐得那么端正,我相信你們勾句子的線條也很工整??墒俏铱从械膶W生勾句子,線條都勾到文字上去了,我還以為他要把這句話刪去不要呢。你們不會吧?真好。然后,再看那個關鍵詞“扳牛角”,可以把它標出來,我用的小圓圈,你呢?都可以,但要清楚。最關鍵的,還要把我們的感受寫在旁邊。(師板書:勾句子、標字詞、感受疑問寫到旁邊。生勾畫批注。)
師:從你們的批注中我知道了,孩子們不怕牛。(板書:不怕)批注閱讀難不難?
生:不難。
師:對啊,你已經(jīng)在批注閱讀了。讓我們繼續(xù)。(出示句二)
這時,帶頭的那只老雄鵝就啪嗒啪嗒地跑了過來,吭吭,它趕上了我,吭吭,它張開嘴,一口就咬住了我當胸的衣襟,拉住我不放。
師:這句話里的生字詞很多,還有兩個象聲詞,能讀嗎?自己先練習練習,可以請教旁邊的同學,他們都是你學習的伙伴。
(生練習讀,并做動作。)
師:現(xiàn)在,拉住你當胸的衣襟的不是你的手,而是那只老雄鵝,什么感受?
生:我好害怕!
師:是的,好害怕,你會怎么讀啊?
(一生朗讀,聲音比較小。)
師:用小聲來表示害怕,可以。還可以怎么讀?
(生帶著自己的感受朗讀)
師:原來,“一口咬住了我當胸的衣襟”讓我們感受到作者當時的感受。再看句子,我還勾出了“吭吭”和“啪嗒啪嗒”,不僅因為它們是象聲詞,還因為我在想:可不可以不要這兩個詞呢?
生:不可以,因為沒有這兩個詞,就不能寫出鵝生動的樣子。
師:什么樣子?
生:我感覺鵝很兇。
生:我感覺鵝很生氣,很囂張。
師:這句話,又要讀出鵝的感覺,又要讀出“我”的感情,你會怎么讀?
(生練習讀)
師:好驚險,你快嚇暈了。(板書:怕)別讓我們的感受溜走,你會怎么批注呢?
(生勾畫批注)
師:采訪一下,你是怎么批注的?
生:我覺得鵝太囂張了。
師:只談到了鵝。
生:當時鵝太兇,而作者非常害怕。
師:他寫了兩個角度的感受。
生:“我”很害怕,因為鵝很兇。
師:他不僅寫了兩個角度,還把兩個角度聯(lián)系起來想。(出示句三)
金奎叔是個結實的漢子,他的胳膊比我的腿還粗。
師:看第三句話,簡單吧,你第一個讀。胳膊在哪兒?比腿還粗的胳膊。誰還能讀?
(生讀)
師:故事中除了結實的金奎叔,還有誰?
生:“我”。
師:怎樣的“我”?誰能找到文中的句子?
生:(讀)“那時我很小,只不過跟它一樣高呢!”
師:“它”是誰?
生:鵝。
師:鵝有多高?想象一下。讓我們帶著感受對比讀一讀這兩句話。
(兩位同學對比讀,男女生對比讀。)
師:問題來了,這兩個句子對比著一讀,你有什么感受?
生:金奎叔很壯實。
師:你們都被金奎叔給吸引了,當描寫小小的“我”和金奎叔的兩個句子中間再放上同樣的那只老雄鵝,你又有什么感受?
生:老雄鵝和“我”差不多高,說明金奎叔比鵝強。
生:鵝跟金奎叔比就很弱小了。
生:如果“我”跟鵝比,覺得鵝很強壯;如果金奎叔跟鵝比,覺得鵝很弱小。
師:那么,鵝對“我”怎么樣,對金奎叔呢?
生:“鵝”對我是霸道,對金奎叔是害怕。
師:所以有人用一個四字詞來形容鵝——
生:欺軟怕硬。
師:你們瞧,換個角度,我們的感受就更多了。趕緊批注在旁邊。
(生勾畫批注)
生:鵝是一種欺軟怕硬的動物,“我”弱小,它就高高在上;金奎叔很強壯,它就變得害怕,不敢囂張了。
生:金奎叔和“我”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見鵝很害怕,金奎叔見鵝卻沒有一點兒膽怯。
師:同學們,我要給你們點個大大的贊。剛開始上課的時候,大家讀了課文卻不能很好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可是現(xiàn)在,感受卻越來越豐富了。回頭想想,我們是怎么進行批注閱讀的。當我們閱讀一篇文章時,往往會有一些印象深刻的句子會跳出來,我們就可以把它們勾畫出來,再標出里面的關鍵字詞。然后,我們把感受和疑問寫在旁邊,而且要寫工整,不要寫太大。
四、嘗試運用批注的方法自己閱讀全文,交流分享,獲得啟示
師:都會了吧?給大家五分鐘,請你把這個故事再從頭讀到尾,看看還有哪些地方打動了你,你也用這三招進行批注閱讀。
(生獨立批注閱讀)
師:我們來交流交流,把我們各自的感受合起來,就更豐富了。
師:第一位同學,先看看他的批注,線條整潔,批注也很整潔。
生:(朗讀“……又哭又叫……”一句)我標出了“又哭又叫”,說明“我”嚇壞了。
生:(很有感情地朗讀:“他一把握住鵝的長脖子……然后就像摔一個酒瓶似的……”)我勾的是“輕輕”這個詞,說明金奎叔提起鵝毫不費勁。我還勾了“酒瓶”這個詞,酒瓶也很輕,說明鵝在金奎叔手里很輕,跟個酒瓶差不多。
……
師:你們用批注閱讀的方式,自己就能讀懂文中又長又難的句子了。大家都用上了最重要的一個工具,是什么?
生:腦子。
師:那再用腦子想一想,在你們談到的“怕”與“不怕”的轉(zhuǎn)換之間,童年的這件事到底給作者留下了什么啟示呢?他漸漸長大,如果回過頭對幼小的自己說點什么,你覺得他會怎么說呢?好,請你再把自己的批注從頭到尾看一遍,思考思考,因為批注就是你思考的過程。
(生讀批注,思考,交流。)
生:他會對自己說,遇到困難不要害怕,要堅強地去面對它。
生:他會說,雖然鵝的眼睛看人覺得人比它小,但是鵝其實是弱小的,不必害怕,也不要隨便相信別人說的話。
生:我不該像鵝一樣欺軟怕硬。
師:同學們,把你剛才想到的那些寫下來,老師建議你們把它寫在這篇文章的結尾處,因為這是讀完整篇以后你得到的啟發(fā)。寫在結尾處的批注有一個名字,叫——
生:尾批。
師:批注在旁邊的呢?
生:旁批。
師:那如果批注在文章的開
頭,標題旁邊呢?
生:頭批、標批。
師:不是的。我們不猜了,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自己再查一查,因為批注有很多方法,今天我們只是學了其中的一些。你可以用批注的方法去閱讀更多的文章。下課。
【評析】
統(tǒng)編教材的一大特點便是每個單元既有人文主題,又有語文要素。要準確理解編排意圖,需要將單元導語、課文、課后思考題和“語文園地”中的交流平臺聯(lián)系起來,整體考量。徐老師在四年級的擬編新課文《牛和鵝》的試教研究中,努力理解編排意圖,反復思考:如何找準文本的教學價值?如何結合學生真實的閱讀感受與困難達成語文要素的訓練要求?如何讓教學指向?qū)W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應該說徐老師的這次試教,就是一次扎實而有效的探索。整堂課沒有任何技術手段,很家常,卻能真切地感受到學生豐富的生長,安靜而有力。
一、 精準定位教什么
確定目標首先要找到文本內(nèi)容與語文要素內(nèi)在的邏輯聯(lián)系。本課的目標是“學習課文中三個含生字詞的重點句子,練習用多角度、變角度的思維方法去做批注”。分析這三個句子,不僅包含著生字詞學習,還很好地體現(xiàn)了本文“要尊重事實,不要被固有思想左右”“換一個角度看問題,產(chǎn)生的效果大不一樣”等人文思想。同時,“多角度”“變角度”為“批注閱讀”提供了思維路徑。所以,這條目標可以看到徐老師對內(nèi)容與要素的精準把握,將閱讀能力的訓練置于學生閱讀文本的真實困難中,讓策略成為學生閱讀的工具支撐并指向思維訓練,教學關注的是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發(fā)展。
精準的目標還要基于具體學情。雖然批注閱讀在教材中第一次正式提到,但這并不意味著學生對此是零起點,將學生放在課程視野中去思考與推測,是了解學情的第一步。有了這一步還不夠,我們看到這堂課一開始就設計了有目的的提問:“讀了這么多遍課文,你想說點什么?”“你們有沒有勾畫過生字詞?在旁邊寫出詞語的解釋或者寫出段意?”每一個問題都有明確的學情診測意圖。四年級的學生已經(jīng)會一些簡單的勾畫批注;學生陌生的是“批注”這個術語和感悟式的批注方式;學生批注的基本習慣還有待規(guī)范。目標明確的提問幫助教師準確把握了學情,教學才能有的放矢。
文本內(nèi)容、語文要素、具體學情,綜合三個角度以系統(tǒng)思考的方式精準定位教什么,這是教師下的第一個功夫。
二、共同建構閱讀策略
相對于“教什么”,“怎么教”更考驗中國教師的教學智慧,因為我們骨子里信奉“傳道”而不是建構。40分鐘的課堂,如何指向素養(yǎng)發(fā)展?這是教師要下的第二個功夫,需要好好理解核心素養(yǎng)。語文核心素養(yǎng)包含四個維度,聚焦“語言構建與運用”,旨在通過豐富的言語實踐,實現(xiàn)“語言與思維、審美與文化”的同構共生,體現(xiàn)了語文課程鮮明的“言語性”。其中,語言的建構、運用是顯性的抓手,思維訓練和思維方式的形成是內(nèi)蘊的核心,獲得審美和文化體驗是伴隨這個過程的內(nèi)在體悟,也就是說,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是一個整體實現(xiàn)的過程。徐老師這堂課邏輯清晰,結構簡單,在一個真實的閱讀情景中,基于一個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學生一起建構閱讀方法,達成有效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整體提升。
(一)在雙線并進中建構
思維訓練和文本理解始終是這節(jié)課交織在一起的兩條線索,文本理解為明線,符合學生閱讀的認知規(guī)律,學生的閱讀興趣隨著理解的深入越來越高漲。在理解內(nèi)容的同時,教師的這些語言“別讓我們的感受溜走,拿出工具,觀察老師是怎么做的”“他寫了兩個角度的感受……他不僅寫了兩個角度,還把兩個角度聯(lián)系起來想……”“你們瞧,換個角度,我們的感受就更多了。趕緊批注在旁邊……”,正是作為課堂暗線的思維訓練。把學生的感受和閱讀中的零碎信息提到思維的層面來總結,水到渠成地形成相應的方法,這就是建構。
(二)在言語運用中建構
整堂課體現(xiàn)了學生言語學習的過程,將學習批注閱讀的方法貫穿其中,全課可以分成三部分:跟著課文示范初識批注閱讀、在重點句的理解中操練批注閱讀、閱讀整篇文章掌握批注閱讀。通過讓學生親歷“認知—操練—掌握”這個完整的建構,將能力訓練落到了實處。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當學生根據(jù)課文提示總結出“批注”的一般方法后,徐老師又進一步提問:“你們有沒有勾畫過生字詞?在旁邊寫出詞語的解釋或者寫出段意?”在得到學生的肯定回答后,教師告訴學生,“其實那也是批注的一種,我們并不陌生”。這樣一交流,就聯(lián)系了學生原有認知,幫助學生將新知與舊知鏈接,幫助學生實現(xiàn)了知識的結構化,同時讓學生有了真切的獲得感,策略從真實的言語對話中自然生長出來,這就是建構。
建構過程是以學生為主體,以文本為載體,教師是那個不可或缺的點撥者。即便這樣,一堂課下來,學生所掌握的方法也是初步的,臨時性的,需要通過反復的大量的閱讀實踐慢慢內(nèi)化,最后變成學生的自動化行為,這時,我們才可以說,學生具有了某種素養(yǎng)。
(三)完整回應為什么教
方法、策略始終是為理解文本服務,最終指向?qū)W生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重慶這幾年的閱讀教學研究一直提倡走好從內(nèi)容到形式、從形式到內(nèi)容這兩個來回,體現(xiàn)完整的學科價值。在本課的教學結尾處,徐老師也用雙線并收的方式設計了提問,帶著學生借助一個故事來思考人的成長,也帶著學生借助一堂課的學習走向閱讀方式的不斷升級。
統(tǒng)編本教材提供的精讀課文承載了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與精準的語言學習價值,教學時我們需要回到初心,在“教什么”“如何用建構的方式達成”“這節(jié)課完整體現(xiàn)了學科價值嗎”這樣的自我追問與實踐中獲得教學智慧,這個過程也必將是教師專業(yè)精進的過程。
徐老師被家長稱為“剛需”老師,這堂課的教學很好地闡釋了“剛需”——“公平而有質(zhì)量的教育”需要的是所有學校所有教師的進步,這節(jié)課展示的是大部分教師都能學會的備課、上課方法,希望能給大家以啟迪。
(作者單位:重慶市巴蜀小學/重慶市教科院)
責任編輯 田 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