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靜
摘 要:讓小學生建立起對小學語文的興趣,可以讓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去,學生的主動性會增強,學習的效率會提高,進而能有效提升整個課堂教學的教學效率。
關鍵詞:小學語文;興趣激發(fā);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8)14-009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14.058
語文是一門工具性的綜合性的學科,學習語文要把基礎的語文知識學好,要讓學生自覺地在生活中運用語文,真正將課上所學轉化成現實的能力。新的課程標準指出,語文的學習評價要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而評價的過程也要注重從多個方面入手激發(fā)學生興趣,有了興趣學生才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激發(fā)學生在小學語文中的學習興趣,意在促使學生內在的學習主體性的發(fā)揮。學生內在的主體性越多的發(fā)揮,他們在學習中就會爆發(fā)出更多的潛能,更加積極主動地努力。在語文學科中獲得的成就,也會給他們更進一步的激勵,從而形成積極的良性循環(huán)。
一、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首先要找準興趣不高的原因
(一)教師教學方式的問題
教師是整個教學過程的靈魂,是整個教學過程開展的主導者、指導者,有的教師在上課的時候缺乏激情,講課的次序混亂,學生聽起來似懂非懂,本來滿懷激情,也被教師的表現所干擾,興趣急劇降低。
(二)學生自身的原因
學生現在對語文的興趣不高,可能起始于早先的基礎階段,基礎沒有打好,學生成績不高,從而喪失了信心,繼而興趣消失。
(三)教材本身的原因
有的教材內容太注重思想性、人文性,選材太過于嚴肅,與生活聯(lián)系不夠緊密,小學生很難理解這些文章,學習這些文章的時候興趣不足。
(四)學生語文學習的渠道過于簡單
大多只是通過課堂和課本來學習,沒有課外閱讀的時間,沒有實踐活動的時間,教師對這些課外學習時間的掌控度也不足。語文是需要實踐和練習的,缺乏實踐,學生的成績很難提高。
二、整合資源,幫助學生打好基礎,把學生的學習興趣
基礎沒有打牢,學到新知識的時候,舊的知識不能起到促進的作用,還會起到阻礙的作用。這樣的情況很難讓學生對這門學科再建立起強烈的興趣。在生本理念的指導下,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激勵學生自主參與語文實踐活動,激勵每位學生都去發(fā)現,保護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自主性的發(fā)揮下進行學習活動。如果學生的基礎知識不夠牢固,例如,生字掌握得不夠扎實,教師就要根據學生的情況創(chuàng)新整合相應的學習資源,讓學生把生字的基礎補上來。可以結合一些新型的練習生字的手機軟件,根據學生的水平,在軟件中進行一些學習計劃的安排,這種方式可以激發(fā)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學習的過程中教給學生識記形聲字的方法,并讓學生在識記生字過程注意發(fā)現、運用,長期堅持下去,學生既認識了字,又能總結出漢字形體的一定規(guī)律,從而體味到漢字的構字特點,做到主動、高效地識字。
三、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入手,激發(fā)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
若想培養(yǎng)小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可以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入手。小學生活潑好動,他們更喜歡直觀形象的教學方式。從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出發(fā),教師在教學內容的呈現方面,要特別注重學生的喜愛度、接受度,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對知識進行組織和呈現,用他們喜歡的方式對知識的學習加以鞏固。
低年級的學生思想單純,天真活潑,所以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就可以把教學中的漢字用“幼圓”體來表現,這樣他們可以有一種親切感,漢字的學習就好像是他們在和漢字交朋友,這樣他們的興趣自然就被調動起來了。所以,要做一名順應小學生心理特點的語文教師,從他們的實際出發(fā)來組織教學,只有這樣,學生的興趣才會被激發(fā)出來,才會讓他們在興趣的指引下有更加優(yōu)異的表現。
四、在小學語文的情境創(chuàng)設中,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教學要注重直觀性、生動性和活潑性。教師簡單的語言講授是遠遠不夠的,需要通過一些情境化的教學手段,創(chuàng)造一定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氛圍中,讓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被充分激發(fā)出來,從而促進他們學習興趣的產生,促進他們主動的學習行為。例如:在教學《比尾巴》一文時,可以創(chuàng)設以下教學情境:同學們,大家見過很多動物,但是誰能把你見過的動物的尾巴的樣子告訴大家?我們要比一比,看誰講得最好。問題一提出,大家立刻興奮起來,把手舉得高高的,爭著回答問題。這一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起了學生想要表達的欲望,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熱情,學生講完以后,教師再過渡到本節(jié)課的學習中來,向學生提出學習目標,使學生高高興興地參與課堂教學活動。
五、在教學評價中抓住學生的優(yōu)點激勵學生,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
小學語文教學中,既要有教學,又要有對教學的評估。教師要評價學生,學生也要評價教師,此處的教學評價特別指的是對于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這可以反映在每天的作業(yè)批改中。教師可以在批改作業(yè)的過程中,根據學生的特點進行詳細批注。比如,一個學生寫了一篇《二十年后的我》,乍一看,篇幅短,不具體,且錯別字偏多。仔細讀后,發(fā)現他能靈活運用學過的好多詞語和句式。這是多么新奇而有創(chuàng)意的想法,這是他平時努力的結果。所以,我在習作的末尾加上了幾句肯定和鼓勵的話。學生拿到作文本后,特別開心。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要從學生的心理特點入手,幫助他們打破內心對于學習語文的恐懼和厭煩心理,教師要加強教學改革,認真對待每一位學生,真正從學生實際出發(fā),為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做出自己實際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張李金. 小學語文教學中故事的運用策略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16.
[2] 朱靜. 激勵教育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
[3] 胡麗芳. 小學語文童話教學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2.
[4] 王小芳. 遷移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