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巧娣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教學必須以學生的終身發(fā)展作為教學目標,要做到這一點則要促使學生掌握好語文這個工具,成為懂得如何自主學習之人。若教師能在教學中巧妙使用建構主義教學理論,則能促使學生逐漸形成自主學習的能力,適應未來發(fā)展的需要。
一、傾聽學生,提供起點
要想讓學生形成自主建構則要做到兩點,首先學生要有自主建構的意愿,其次是學生要根據(jù)自己已有經(jīng)驗進行建構。由此可見調(diào)動學生自主建構的興趣是教學的首要步驟,教師在教學中要努力傾聽學生的表達,了解學生的學情,這樣才能有針對性地設置教學策略,給學生的自主建構提供起點。
在學習《鄭和遠航》一文時,教師讓學生嘗試提出各種問題,了解學生在自主閱讀中是否能掌握文本的內(nèi)容。不少學生都積極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有學生認為:“這篇文章的名字是《鄭和遠航》,但是卻有三分之一的內(nèi)容講的都是出航之前在港口發(fā)生的事情,這樣是不是和文章的題目關系不大呢,應該多寫在航行過程中發(fā)生的事情?!苯處熢诹私饬藢W生的困惑后,便引導學生嘗試分析文章的開頭部分,先了解該部分講述了什么內(nèi)容,然后分析為何要如此描述,從作者的描述中能感受到什么。學生在閱讀中發(fā)現(xiàn),這一部分介紹了鄭和船隊的規(guī)模,同時介紹了鄭和的狀態(tài)和人們歡呼的場景。學生在分析中認為這段出航的場景也屬于遠航的一個組成部分,是一個好的開端,因此自然可以寫。而且這段描寫展現(xiàn)了中國高超的船舶制造技術,展現(xiàn)了鄭和的個人形象,同時也體現(xiàn)了這樣的遠航得到了大家的認同,民心所向,因此能從側(cè)面體現(xiàn)出文章的主題。
學者章世娥在研究建構主義教學理論時提出,直接體驗得到的經(jīng)驗是學生進行自主建構的起點。因此教師在傾聽學生的過程中要了解學生獲得了哪些直接經(jīng)驗,了解通過何種方法能促使學生獲得更多直接經(jīng)驗,這樣有助于學生主動完成自主建構。
二、拓展閱讀,廣泛吸納
在組織學生進行自主建構時,若只是依靠學生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很顯然是不足的,因此教師要促使學生進行廣泛閱讀,吸納更多的觀念。《語文課程標準》中也對小學生的課外閱讀量做出了一定的要求,要求組織學生群讀類學,增長見識。
《負荊請罪》一文介紹了將相和的結果,但是卻并未詳細地交代事情的起因。教師為了讓學生對藺相如和廉頗的形象有更加深厚的了解,便讓學生展開拓展閱讀,了解更多當時的歷史史實。例如可以讓學生閱讀和完璧歸趙、澠池大會等有關的內(nèi)容,這樣便能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藺相如的智勇雙全。教師可以向?qū)W生提出問題:“藺相如在面對秦王時尚且沒有絲毫畏懼的狀態(tài),為何會畏懼廉頗呢?你覺得藺相如真的是怕廉頗嗎?廉頗為何在得知了藺相如的反應后反而會負荊請罪呢?”這些問題都鼓勵學生更積極地展開拓展閱讀,將自己讀到的內(nèi)容和課文結合起來,思考這些問題。在此過程中,學生對藺相如和廉頗的人物形象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教師趁機可以讓學生進行能力遷移,思考自己在創(chuàng)作人物形象時要運用何種方法展現(xiàn)人物,除了可以用正面展現(xiàn)的方法體現(xiàn)人物以外,是否還可以運用側(cè)面烘托等方法展現(xiàn)。
教師要充分重視學生的“悅”讀效果,不能讓學生將閱讀當成是負擔,而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年齡和喜好提供一些能充分激發(fā)學生閱讀動機的書目,并采用各種方法指導學生掌握正確的誦讀方法,以提高誦讀效率。
三、組織活動,拓寬渠道
豐富的課內(nèi)外活動是促進學生進行知識內(nèi)化的有效方法。教師要設法構筑一些能體現(xiàn)獨特視界的教學活動,以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在這些形式多樣的活動幫助下,能很好地提高學生學習的綜合性。教師要注意的是利用這些活動的激活令學生形成新的認知圖式,教師可以適當?shù)爻尸F(xiàn)知識結構,然后引導學生畫出自己的知識結構,這樣便能令學生有效地進行知識建構。
《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是一篇耐人尋味的文章,教師在教授這篇文章中,可以組織學生參加活動,以“我和書本不得不說的故事”為題,學生要嘗試采訪自己身邊的人,了解其是否有曾經(jīng)印象深刻、難以忘懷的書籍,并嘗試將自己的采訪所得寫下來。同時,還可以讓學生嘗試閱讀該講述人所提到的書籍,談談自己在閱讀該書籍時是否有所感悟。如有學生在活動中采訪自己的父親,父親對兒時偷偷地看《三國演義》的故事有十分深刻的印象。教師在學生活動前可以先給學生講述自己和書籍不得不說的故事,給學生呈現(xiàn)知識結構,讓學生明白該如何與人交流,如何在對話中獲得有用的信息,如果在文章中寫下自己的感想。然后再讓學生參與到采訪中,學生便能嘗試在自主活動中形成自己的認知圖式。
要促使學生在各種實踐活動中有效地進行知識內(nèi)化,形成自己的認知圖示,教師就要盡可能地呈現(xiàn)出知識結構,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豐富自己的認知。因此教師要注重活動和語文的關系,要用更具有針對性的活動促使學生提高自主建構的能力。
學者何克抗在研究語文教學時提出,建構主義思想革新了傳統(tǒng)教學的理論基礎。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積極運用建構主義相關理論,調(diào)節(jié)教學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更好地提高知識的學習能力,令其在自主學習中掌握更多的相關語文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