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紅
在傳統(tǒng)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思維呈現(xiàn)單一、線性、平面等特點,難以促成以發(fā)散、多向、立體為特質的審辯式思維體驗。如果教師能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從豐富多元閱讀材料、鼓勵發(fā)問質疑、開展辯論自省、堅持明辨篤行等環(huán)節(jié)開展思維訓練,經(jīng)持之以恒的潛移默化,學生將逐漸從“of English—with English—beyond English”中習得審辯式思維的方法、能力,不斷發(fā)展和提升思維品質這一英語學科最重要的核心素養(yǎng)。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強調“語言也是思維的工具”,“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的總體目標為……促進學生心智發(fā)展……”。教育部在2011年提出英語學科要承擔起“培養(yǎng)學生基本英語素養(yǎng),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和“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yǎng)”的任務。我國研制了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框架,英語學科提出了語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學習能力四個維度。其中,思維品質是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最高層次。
而審辯式思維無疑是學生十分寶貴的思維品質。北京語言大學教授謝小慶博士,用12個字簡要概括審辯式思維:不懈質疑,包容異見,力行擔責。
閱讀教學是中學英語教學的重中之重。學生經(jīng)由閱讀與智者交談、與偉人對話、與世界溝通、與自我交匯??梢哉f,英語閱讀的過程就是核心素養(yǎng)滲透和形成的過程。
本文旨在探討中學英語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yǎng)學生的審辯式思維。
傳統(tǒng)英語閱讀教學中,學生學習要么局限于課本內容,要么僅增補與課文觀點、內容相同或類似的閱讀材料,引導學生思維與課文相向而行,認同、強化既有觀點,思維呈現(xiàn)單一、線性、平面等特點。由于缺少多側面、多視角、多層次的異質閱讀材料,學生難以促成以發(fā)散、多向、立體為特質的審辯式思維體驗。因此,要在閱讀課中培養(yǎng)學生審辯式思維,首先要擁有全面、多元的閱讀材料,以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豐富學生的思維方向,讓學生碰撞思維火花。
例如,瀘教2011課標版8A《Unit 5 Educational exchanges》,主閱讀板塊是一篇有關國際教育交流項目的文章?!皣H教育交流”孩子們不陌生。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學生出國留學成熱潮,據(jù)教育部的最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顯示,2015年度我國出國留學人員總數(shù)達52.37萬人,是世界第一大國際學生生源國。這對我國現(xiàn)行教育、人才培養(yǎng)等產(chǎn)生多方面的影響,值得正視和思考。因此,在教學中,圍繞“國際教育交流”這一話題,我要求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就“中學生出國留學的條件”,“中學生出國留學利與弊”,“出國留學低齡化現(xiàn)象調查”等問題或上網(wǎng)查詢或留學中介訪查或身邊實例咨詢,收集整理多方材料,拓寬視野,了解不同觀點,找到思維的“??奎c”;然后小組討論,篩選修正、分析評價、形成自己的觀點。一周后,再由學生自己主持在班級開展“Is going abroad good or bad for junior students?”辯論賽。
學問學問,貴在好學多問。俗話說,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疑解于問。大膽追問、不懈質疑,是培養(yǎng)學生審辯式思維的必經(jīng)之路。為此,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教師要著力倡導質疑、多問的學風,打破學生對師說書說樂于“照單全收”的思維定勢,鼓勵獨立思考,勇敢質疑,形成不輕信既有陳說,能直抒己見,依理依據(jù)公開辯論的課堂氛圍。
新課程突出的“人文性”特點要求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營造民主、平等的教學環(huán)境。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家列?符?贊可夫認為:“學生積極的情感,歡快的情緒,能使學生精神振奮,思維活躍,容易形成新的聯(lián)系。”“我們要努力使學習充滿無拘無束的氣象,使學生和教師在課堂上都能夠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成這樣的教學氣氛,那么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發(fā)揮作用?!笨梢?,課堂民主、平等氛圍的營造是激活學生思維,引導學生敢問、想問、會問的前提,更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關鍵。
那么,如何創(chuàng)設“課堂民主、師生平等”的教學氛圍呢?
(1) 師生真誠相待,特別是教師要真誠對待學生
真誠是開啟心扉的鑰匙。真誠對待學生,首先是尊重學生,這是民主、平等教學的根本標志。其次是關注每一位學生,在贊賞每一位學生的同時學會寬容、接納學生。其三,教師在課堂上的感情表達應是由衷的自然的,讓學生從心理上真誠地接受你。其四,尊重學生要關注學生的基礎和學生的困難,讓每個學生都有展示自己才華的機會,讓每個學生都在“我也能”的成就感中獲得自信。
(2) 師生平等相待,主要是教師要平等對待學生
平等是溝通心靈的途徑。在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職責和任務雖然不同,但地位是平等的;學生的個性特點、學習成績等諸多方面雖然有所不同,但在教師眼里人格地位應是平等的,享有的課堂權利應是相等的。要平等對待學生,教師就不得以“權威”自居,不得搞“一言堂”,而應改變居高臨下的傳統(tǒng)習慣,“蹲下來和學生說話”,真心誠意地與學生平等交往與交流,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3) 尊重學生個性發(fā)展
一位心理學家說過,個性和創(chuàng)造力是肯定聯(lián)系在一起的。教師要特別珍惜學生獨具特色的個性化理解與個性化表達,尊重學生的個性發(fā)展。想學生之所想,給學生之所需,供學生之所求,給學生個性發(fā)展的自由空間。
事實證明,只有創(chuàng)設民主、平等的課堂學習氛圍,搭建多彩平臺,給學生提供一個個發(fā)表獨立見解的機會,尊重學生的個性化表達,特別是鼓勵學生獨立思考、勇敢質疑、不斷追問,學生才敢于向書本、向教師、向名家、向一切“權威”說“不”,開啟通向創(chuàng)見和真理的閘門!
研究表明,理想的審辯式思維者通常具備以下特質:好奇、開放、審慎、分析、縝密、探真。要在英語閱讀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審辯式思維,就應指導學生客觀地分析全面、豐富、多元的信息,勇于發(fā)問、辯論,既質疑別人,也反省自己,在雙向質疑中,遵循真實的內心與理性,包容不同意見,補充、修正、完善自己的判斷。因此,在對閱讀內容、觀點進行討論時,要求學生言之有據(jù),大膽疑人,勇于疑己,公允評論,去偽存真。
眾所周知,問題是貫穿教學全過程的紅線,問題是聯(lián)系未知與已知的橋梁。在課堂上要抓住學生思維這個“魂”,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依據(jù)課標和學生實際,以問題作為師生智慧共同發(fā)展的支點,把閱讀教學內容轉化成一個個、一串串、一階階的問題,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以問題為載體,引導學生通過自己分析和解決問題,實現(xiàn)知識從點到面到體的擴展、升華,實現(xiàn)思維、方法和能力的建構,最終培養(yǎng)學生審辯式思維能力。
一個個問題,在英語學科中表現(xiàn)為英語素材、部分、片段,是最基本、常識性的知識,相當于建房的磚、沙、水泥等。它們間雖然沒有直接的必然關聯(lián),卻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基石、出發(fā)點和知識底倉。從人類認識理論看,一個個問題屬于以感覺、知覺為主要形式的感性認識,雖然處于較低層次,但,是學生學習和思考的源泉。
例如,瀘教2011課標版8B《Unit 6 Pets》,課前導入我設計了如下一個個問題,激活學生思維,預知本課主題。
(1) Do you have a pet at home? What is it? How long have you had it? How do you look after it?
(2) If you do not have a pet, do you want one? Why or why not?
(3) Some old people like keeping pets, why?
英語學習需要從設計一個個常識問題開始,更需要進一步提出彼此關聯(lián)、呈現(xiàn)相同或相似特質的一串串問題。它們間有著線性、環(huán)形、網(wǎng)狀般千絲萬縷的共性、特質,有著多向度、多側面的多維聯(lián)系。通過認識一串串問題,就能找出英語語言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規(guī)律,從而實現(xiàn)英語學習的拓展、豐富、深入。從人類認識理論看,一串串問題屬于以判斷、推理為主要形式的理性認識。
例如,深圳牛津英語7B 《Chapter 2 Protecting our environment》, 圍繞教學目標,我設計了如下一串串問題:
(1) What can we get from trees?
(2) What will happen without trees?
(3) Trees are pollution fighters, do you agree? Why?
(4) Did you plant a tree on March 12th last year? Did you see others plant trees on that day? What will you do on the following Tree-planting Day?
(5) How many kinds of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re there in our daily life?
(6) As students, what should we do to protect our environment?
(7) Who did best at school? (Do a survey)
(8) Think out the slogan of protecting the environment.
Draw a poster to call on others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 together.
英語學習是一個過程,一階階問題則推動英語學習從初級向高級、更高級發(fā)展,循序漸進,螺旋上升。通過設計符合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遞進的問題,把知識問題逐個深化、升華。從人類認識理論看,一階階問題屬于辯證思維階段,即以聯(lián)系和發(fā)展的觀點,全面、深入、不斷遞進地認識世界,對學習內容的把握實現(xiàn)從自然王國到必然王國的飛躍。
例如,瀘教2011課標版7A《 Unit 7 Poems —The old newspaper seller》, 在和學生一起品詩中,設計了如下一階階的問題,引導他們深入思考,獨立、辯證、開放地看待閱讀教材。 這首小詩中寫道:
The Sun is rising.
Its very hot.
But hes smiling.
這兒,我向學生提了三個問題:
(1) Why does the writer use “But” here?
(2) Can we change it into “And”?
(3) What adjectives can you use to describe this old man here?
第一個問題旨在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but的巧妙之處,體味“僧敲月下門”相比“僧推月下門”的妙處,把潛在“詞”里肉眼發(fā)現(xiàn)不了的“世界”喚醒,體味詩歌用詞之精美;并從but入手猜測賣報老人的性格,引導學生從read between the lines 自然過渡到 read beyond the lines.
詩中還寫道:They dont have much time to smile.
針對這句詩行,我又向他們提出了兩個問題:
(1) Why dont they have time to smile?
(2) Do you and your parents smile a lot?
這兩個問題幫助學生將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和閱讀文本聯(lián)系起來,與作者進行心靈呼應、情感溝通,從而體會“閱讀即生活”、“閱讀即人生”的深刻含義。
詩的最后,作者向讀者發(fā)出倡議:Lets make a million smiles!孩子們的情感也隨詩人的敘述達到高潮,我再向他們提出一個問題:Do you agree with the writer? Why? 旨在引導學生從論據(jù)對觀點的論證,從多元價值角度,對這一問題做出系統(tǒng)、整體的審辯。
《禮記·中庸》提出“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這是對審辯式思維重要特征的精要概括。培養(yǎng)審辯式思維的關鍵是讓學生學會判斷問題的輕重、辨別答案的優(yōu)劣,學會在眾多可能性中進行合理的選擇,并在實踐中實施、擔責。教師要結合閱讀教學,讓學生體驗到:很多情況下,問題的解決并沒有唯一方案,甚至也沒有正確方案,學生要根據(jù)自己的“博學、審問、慎思”,達到“明辨”,而且,一旦選定,就在實際中勇于擔當,堅定“篤行”。
例如,上海牛津教材8A《Unit 6 More Practice: Aliens Land on Our World》,這篇補充閱讀材料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內容,說的是Tim 和Tom 兩個孩子無意間發(fā)現(xiàn)有外星人登陸,并告知父母。故事中不斷留下線索,讀者一直閱讀到最后才恍然大悟,原來,“外星人”其實是來自我們地球的宇航員,因為航天飛船事故不得不在Tim和Tom一家生活居住的陌生星球迫降,成了Tim 和Tom眼中的“外星人”。那宇航員眼中的“外星人”又是怎樣的呢?為此,讓學生扮演宇航員,從另一個角度回顧文本主要情節(jié),在活動設計中又特意增加了空間站工作人員角色,讓空間站工作人員與宇航員聯(lián)系、聽取匯報并給出建議。真實的語境,民主、平等的氛圍激活了學生的審辯式思維、創(chuàng)新思維。學生在問答、求助對話中暢所欲言,給出了諸多關于如何對待外星人、如何向外星人溝通、如何向外星人求助的建議。最后,讓孩子們在眾多建議中理性評價,做出選擇和判斷。孩子們最后總結出以“alien”一詞首字母為紅線的“地球人”和“外星人”相處之道:
Agree on the different we have.
Learn to understand each other.
Introduce your culture and customs.
Explain when there is misunderstanding.
Never show disrespect for others traditions and customs.
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已然形成了我國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一些慣性:在教學內容方面,高度關注詞匯、語法等知識點,在教學要求方面,高度重視答案的權威性、標準化。相對而言,在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特別是審辯式思維能力方面,主觀意識不強,實踐運用不多,是一塊亟待補齊的短板。如果我們能在英語閱讀教學中有意識地從豐富多元閱讀材料、鼓勵發(fā)問質疑、開展辯論自省、堅持明辨篤行等環(huán)節(jié)開展思維訓練,經(jīng)持之以恒的潛移默化,學生將逐漸從“of English—with English—beyond English”中習得審辯式思維的方法、能力,不斷發(fā)展和提升思維品質這一英語學科最重要的核心素養(yǎng)。
謝忠平.中學英語閱讀課程與教學[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 2017.
(作者單位:深圳市福田區(qū)梅山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