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瓊
摘要:前后七子是明中葉的文學流派。針對明初臺閣體影響下生氣缺乏的詩歌創(chuàng)作局面,他們引領了一場浩浩蕩蕩的文學復古運動,在復古的旗幟下,重新審視詩歌現(xiàn)狀,尋找詩歌創(chuàng)作出路,提出了復古主義詩論。本文首先對前后七子復古主義詩論的起源,背景進行介紹。其次,分析在前后七子努力下的復古主義詩論發(fā)展歷程及前后七子之間發(fā)展繼承關系。最后分析前后七子復古主義詩論對明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影響,對整個中國古代詩學史的影響。
關鍵詞:前后七子;復古主義詩論;發(fā)展歷程;影響
明代無論是詩人數(shù)量還是詩歌總數(shù)都遠遠超過了前代,呈現(xiàn)繁榮景象。其繁榮景象的背后,離不開明代整體的詩歌發(fā)展歷程和眾多的詩歌流派。在明朝建立之初,詩歌創(chuàng)作主要以地域為線索,文人團體有吳中四杰、閩中十才子,南園五子等。統(tǒng)治者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前禮遇文士,建立之初重用文臣,在一定程度上恢復了文學的發(fā)展。到了明前期,政局穩(wěn)定,經濟復蘇,出現(xiàn)了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臺閣體,因其缺乏深刻的思想內容,于是出現(xiàn)了反對臺閣體的茶陵派和性理派。明中期朝廷內憂外患,官方理學地位下降,王陽明的心學大興。前后七子開始主張復古,使明代詩歌創(chuàng)作走向繁榮。
前七子,指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以李、何最為著名。后七子,以李攀龍、王世貞為首,包括謝榛、宗臣、梁有譽、徐中行、吳國倫、余日德、張佳胤。前后七子在明代詩歌發(fā)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起源背景
明代初期,經濟逐步復蘇,政局也日漸穩(wěn)定。統(tǒng)治者為統(tǒng)治需要迅速加強中央集權,朝中館閣之臣為迎合統(tǒng)治者,整日在詩歌中歌功頌德、粉飾太平,臺閣體應運而生。針對生氣缺乏的文壇,明朝學者發(fā)起了復古主義文學運動。復古主義詩論起源于明中葉的復古文學運動,前后七子在復古主義文學運動中提出“詩必盛唐”的口號,起身反抗臺閣體詩歌。在復古主義的大旗下,前后七子針對明初以來委靡不振的詩歌創(chuàng)作局面,重新審視詩歌創(chuàng)作現(xiàn)狀,尋找詩歌創(chuàng)作出路,提出了一系列具體的詩歌創(chuàng)作理論,在詩歌的意境、韻律、藝術手法等方面顯示出了他們獨特的理解。
程朱理學的衰弱和王陽明心學的興起是復古主義詩論產生的思想文化背景。明朝建立之初,程朱理學被確立獨尊地位。程朱理學強調“天理”的重要性,主張用“天理”壓制人的思想感情和欲望,在科舉考試中,也以程朱理學為考試大綱,束縛人的思想,文人學子為追求功名利祿專心研究四書五經,缺乏治世之心,弊端漸顯。面對如此狀況,當時的學者掀起了批判之風,王陽明心學在學界驚起了波瀾。何良俊《四友齋叢說》述之曰:“陽明先生之學,今遍行宇內。”王陽明與七子眾人交情甚好,這造成了影響七子派文學理論的一個外在原因。其次,王陽明提出的“心外無物,心外無理”強調了人心比天理更重要,強調了人的主題情感,這是影響前后七子復古主義詩論中的內在原因,與前后七子所提倡的詩的“主情理論”相得益彰。
二、發(fā)展歷程
復古主義詩論產生于明前期,消亡于明后期。在明前期,復古主義開始了萌芽期。即文臣李東陽領導的茶陵派,茶陵派主張學習唐代詩人的詩,性理派主張學宋人的詩。這是明代復古主義詩論的萌芽階段,沒有具體的創(chuàng)作理論,只是在循序漸進,摸索前行。在明中葉,前后七子提出了復古主義詩論,讓復古主義走向了成熟與高潮,他們較茶陵派性理派復古復得更加具體,但不可避免的犯了模擬過重的錯誤,復古弊端越來越明顯,于是在明后期,公安派、竟陵派的大力反對,一場浩浩蕩蕩的復古主義運動徹底走向終點,復古主義詩論也由此被淘汰了。這是復古主義詩論在明代整體的發(fā)展歷程。前后七子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雖然都提倡復古主義,但前七子與后七子之間,前七子內部、后七子內部個人之間的主張也都不盡相同,總體來說是一個不斷發(fā)展完善的歷程。
(一)前七子
前七子以李夢陽、何景明為首,前七子的出現(xiàn),是明代復古主義詩論確立的標志。他們強調詩歌的體式特征,樹立各種詩歌的典范格式,七言歌行體首推唐詩,五言古體詩則推漢魏。在詩的創(chuàng)作上只是這些復古主義詩論尚在表面,還沒有建立具體的詩歌創(chuàng)作標準。內部對詩的寫作方法有不一樣的見解,這里我們主要來看一下前七子兩位代表人物李夢陽、何景明的斗爭。李夢陽認為復古就應該徹徹底底的復古,寫作方法相同,詞語也要相同,才是正宗的復古。其復古程度很高,是一種“亦步亦趨”的復古。而何景明覺得復古學習古人寫詩具體的藝術手法就可以,要“舍船登岸”,即通過前人的內容找出可取的方法作詩。
前七子的主要爭斗就在于李夢陽和何景明之間,因為前七子他們對復古主義的詩論還沒有研究到位,對復古主義詩論的研究不夠深入,對于復古的程度把握不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創(chuàng)作。
(二)后七子
復古主義詩論發(fā)展到后七子這里,正式進入了高潮期。后七子繼承了前七子尊唐學唐的復古主張,其復古的激進程度也遠遠超過前七子,與前七子的詩論相比,他們對擬古方法的研究比前七子更加細致和深入。后七子對各種體制詩歌的創(chuàng)作方法和創(chuàng)作形式也作了更加具體而豐富的闡釋??墒撬麄冊趶凸诺牡缆飞希鞒蓡T之間的詩歌理論主張也是不盡相同的。
王世貞是后七子中影響最大的人物,主盟后七子二十年之久。王世貞繼承了李夢陽、何景明重視詩的藝術形式和藝術手法的主張,他把前七子詩論中的“思、氣、格、調”首次統(tǒng)稱為格調:“才生思,思生調,調生格。思即才之用,調即思之境,格即調之界。”這里“才”是指才情、才能;“思”指構思;“調”指詩歌的音調;“格”是格律,他闡述了作詩的過程,首先詩人具備才華,通過自己的才學對詩歌產生構思,產生構思之后注重詩歌的韻律、聲調,最后形成詩歌的整體格律。他提高了格調的地位,開創(chuàng)了清代格調說的先河。格調即詩的體格聲調,最早的解釋包括思想內容和聲律形式兩方面。王世貞也提出了提倡抒寫真情、師心獨創(chuàng),強調詩人要勇于通過詩歌流露真實情感,反對大量的抄襲,以上觀點均是前七子前所未有的,進一步豐富、深化了明中葉的復古主義詩論,使其更為具體。其復古主義詩論是也公安派的先聲。
謝榛是后七子中唯一一位布衣出身,加入后七子之后,云游四方。在出游回來之后與曾為后七子之首的李攀龍因為學術觀點不同發(fā)生口舌之爭,隨后其他五人便紛紛與謝榛交惡,王世貞更是把他踢出了七子行列。其實是由于謝榛文學成就頗高,李攀龍、王世貞頭角漸露,聲望日高,他們幾個人又都是進士出身,不能容忍身為布衣的謝榛成為詩社領袖。謝榛在復古主義詩論上擁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認為寫詩的關鍵在于領悟自然,而不是刻板的模仿。要綜合初唐、盛唐十四家,透悟其創(chuàng)作規(guī)律去寫詩,即能創(chuàng)新。
后七子較前七子的復古主義詩論影響更大,理論更為具體完備??梢廊粵]有把握好復古的度,沒有擺脫模擬風氣。
三、影響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明代前后七子的復古主義詩論,與其說是復古,不如說是一種復興。它貫穿了整個明中期詩歌的發(fā)展歷程,也對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有著不可磨滅的功勞。
(一)對明代詩歌的影響
前后七子引領的明中葉復古文學思潮,影響了明代詩學界近百年,為當時萎靡不振的詩歌創(chuàng)作指明了方向。其復古主義詩論,完全肅清了臺閣體的影響,打破了當時文壇一味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風氣。面對千篇一律鮮有佳作的臺閣體,他們重新思考詩歌創(chuàng)作,重視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手法,把眼光投向漢唐,渴望通過學習古代優(yōu)秀詩歌作品創(chuàng)造出詩歌新盛世。
(二)對中國古代詩歌發(fā)展的影響
除了對明朝詩歌的影響,他們對中國整體的詩歌發(fā)展史也產生了影響。他們強調詩歌的主體地位,認為詩歌就是詩歌,與理學無關,反對程朱理學和八股取士禁錮人的思想感情,反對呆板僵硬的詩歌創(chuàng)作,強調在詩歌中勇于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同時,他們也樹立了一個詩歌創(chuàng)作典范,從宋元以來的“重理趣”開始轉變?yōu)椤爸厍楦小?,他們渴望通過重視詩歌的真情實感,來粉碎受程朱理學影響下重視道德倫理的詩歌創(chuàng)作。
當然,復古主義詩論在當時也存在著一系列的弊端,他們的詩論以復古為特色,卻從復古主義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擬古主義,有些詩作甚至為了模擬古人的語詞,聲調失去了詩歌本身應有的真情實感和韻味,使詩歌黯然失色。他們沒有把握好創(chuàng)新與借鑒的度,使抄襲之風滋生蔓延。他們的文學主張與創(chuàng)作實踐不成正比,許多詩論提出來是很有道理和創(chuàng)新意義的,但是在他們進行創(chuàng)作的時候卻不能踐行。犯了實踐與認識相互剝離的錯誤。直至公安派竟陵派等反對復古主義詩論詩歌流派的出現(xiàn),前后七子的復古主義詩論徹底走向衰弱。
參考文獻:
[1]游國恩.中國文學史(四)[M].人民文學出版社,2002.
[2]段宗社.明代“七子派”詩學思想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01(5):6.
[3]周效柱.明代后七子復古詩學探究[J].蘭州學刊,2008(4).
(作者單位:延邊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