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亞平
“問題學生”一般是指思想品德發(fā)展上距離教育目標的要求較遠,在思想行為上存在較多的缺點,落后于其他同學的學生。問題學生的表現不僅是學業(yè)成績差,更主要的是品德不良。初中的問題學生最大特點是年齡處在青春期發(fā)展階段,有自己假成熟的觀點和思維方式。如何幫助、轉化問題學生,是班主任所面臨的重要課題。
筆者依據多年的工作經驗真切體會到對問題學生的教育要循序漸進,“感化——轉化——優(yōu)化”,強化管理程序,問題學生教育工作才會取得成效。
在教育過程中,經常遇到兩種情況:如果學生對老師抱有好感,也就是持有歡迎的趨向和態(tài)度時,他就會非常樂意地聽從老師的教誨,樂意去完成教師所交給的任務。哪怕遇到多大的困難,也不退縮。反之,就會出現截然相反的效果。從心理機制的角度來分析,這是由于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中,所體驗到的情感不一樣。前者,學生體驗到了歡樂、被人信任等肯定的情緒,而后者,則是抑郁、頹靡等否定性的情緒。由此可見,情感因素與問題學生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
因此,教師在轉化問題學生過程中,要注意以心交心,以情動人,以理服人。理解、尊重問題學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問題學生通常表現為精力旺盛而又無法專心學習,思想活躍而又任性好動,對班集體正常的學習生活秩序有一定危害。由于他們是“問題學生”,平時表現往往與教師的要求、班級日常規(guī)范產生矛盾,導致過分的自尊心理和行為。在教育轉化問題學生時,一定要避開這種尖銳的心理鋒芒,不傷害他們的自尊心,不侮辱他們的人格。了解問題學生的內心世界,增加“感情投資”。要從真心實意建立和培養(yǎng)感情入手,親近他、關心他、了解他,成為他們學習和生活上的好朋友。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fā)現他們的閃光點,而閃光點就是施教的支點,用自己火熱的心去溫暖問題學生那冷卻的心,使他們在被班主任充分理解和信任的基礎上,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結合起來,會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有一個叫張小東的學生,他在分班時,已經是全校有名的“差生”,曾與門衛(wèi)交過手,和科任教師發(fā)生過多次頂撞。我接到班時就想辦法去接近他,發(fā)現他喜歡籃球,就多次去籃球場上陪他打球,累了就幫他買一瓶水,坐在球場上邊飲水邊聊天。先是聊一些籃球方面的事,慢慢成為他球場上的“球友”,次數多了,他就把我當作生活上的朋友,開始聊一些學習和生活的事,小東說,他打門衛(wèi)和老師頂撞,只是想發(fā)泄一些不滿,“我心里很煩時總要爆發(fā)出來吧?否則憋在心里會悶死的!”我先點點頭,表示理解,然后語重心長地告訴他,“你那么棒,為何不想成為學校的‘球王呢?同樣可以出名,而且還可受表揚呢!而打架出名卻只能使自己臭名遠揚。每人都有煩惱,有煩惱時就在球場上跑幾圈或打打球,或者找老師同學談心,這樣煩惱將會大為減少!我非常愿意做你的知心朋友。好嗎?”
我們這番交談,不僅指出了他的不對,而且教會他如何去贏得他人的尊重。這樣的交談,后來又進行了多次。當他感覺到老師確實是真心的愛他,并且愛得真,愛得深時,他冰冷的心開始融化,變得主動接近我。這就是成功“感化”的結果。在感化問題學生的實踐中,我深切地體會到情感因素在感化問題學生中的巨大魅力。
“感化”問題學生只是為我們轉化問題學生打下基礎,“轉化”問題學生才是我們教育問題學生的目的。有了我們前一步的“感化”工作,班主任就可以制定相應班規(guī)制度來約束這些有待進步的問題學生,才能使其脫掉“問題”的帽子,向“好學生”邁進。
轉化問題學生要有良好的環(huán)境和氛圍。首先應與科任教師形成共識,對問題學生應該采取“傾斜政策”,多關心、理解和幫助他們,促進他們盡快地轉化。蘇霍姆林斯基曾經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秘也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這是一種強大的力量,能在人身上樹立起一切美好的東西”。其次,班主任在關愛多一點的基礎上,分析問題學生的心理因素,有的放矢采取措施,避免“頭痛醫(yī)頭,腳痛醫(yī)腳”。一般說,問題學生主要是遇事不夠理智,感情容易沖動,在失去約束時容易在行為上失去理智而造成惡果。因此要教育問題學生認識約束的重要性,學會約束自己,遇事要冷靜,行為要講分寸,要求他們做一個遵守紀律的人。再次,要進行制度約束,在班級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班級加強考勤,杜絕問題學生違反校規(guī)的機會。要求任課教師和一些優(yōu)秀生協(xié)調配合,多關心、指導問題學生,幫助他們戰(zhàn)勝自我、突破自我、重塑自我。最后,爭取家長的理解、信任和支持,做好堅強的后盾。
對問題學生進行轉化,不但要看到他原來的“后”,更重要的是看到他現在的“進”,培養(yǎng)其自我發(fā)展的信心,不斷地獲得自我發(fā)展的力量,“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被點燃的火把?!惫畔ED生物學家、散文家普羅塔戈早在3000年前就發(fā)現了這一教育的真理。對于任何人來說,沒有任何一種力量能夠超過或代替自身發(fā)展的力量,教育的真正內涵就在于培養(yǎng)這種力量,只有這樣,才能真正鼓勵他不斷進步。
有個叫王華的問題學生,在感化階段中,我動之以情,消除其戒備心理;尊重信任,喚起自尊心;曉之以理,增強其分辨是非的能力。在轉化階段,我主要創(chuàng)設情境,鍛煉其意志,持之以恒,反復教育,鞏固他的良好行為習慣。為喚起他集體歸宿感,在多次的談話中讓他明白,他也是班里的一分子,也是班主任的一位學生,班里的規(guī)章制度也必須遵守。同時,請各科任教師和家長一起配合和督促,不定期地向王華的家長反映王華近期的進步表現,取得了家長的同步鼓勵和表揚,讓王華在校和在家同樣得到溫暖。這時,王華再違紀,對他進行批評教育,他也能誠懇地接受,因為浪子回頭了。從此,王華變得專心學習,成績也大有進步,期末還被評為班級的“優(yōu)秀學生”。
問題學生的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一般要經歷醒悟、轉變、反復、穩(wěn)定四個階段。因此,在轉化過程中,問題學生故態(tài)復萌,出現多次反復,是一種正?,F象。對這十分艱苦的工作,教師一定要有滿腔熱情,牢記教師的態(tài)度對問題學生來說是“升溫則水、降溫則冰”,教師必須遵循教育規(guī)律,“反復抓,抓反復”,因勢利導,讓問題學生保持不斷前進的勢頭。只有持之以恒,反復教育,才能鞏固問題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這就是對問題學生進行“優(yōu)化”的過程。
實踐證明,問題學生先是被“感化”,后是得到“轉化”,如果已“轉化”的問題學生得不到及時的“優(yōu)化”,這樣的轉化是不會持久的,也是不夠牢固的。問題學生的進步,一般都會出現反復。這是學生發(fā)展的規(guī)律。因為學生思想覺悟的提高,道德行為習慣的形成,是一個反復發(fā)展的過程,不是直線上升的過程,而是曲折的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培養(yǎng)學習興趣是優(yōu)化問題學生的關鍵所在。問題學生的共性之一就是對學習缺乏濃厚的興趣,他們把學習看作一種負擔,對學習感到枯燥無味。所以我們對問題學生要培養(yǎng)他們的學習興趣,在學習動機、學習方法上正確指導。
有個名叫李勇的問題學生,他和老師、同學的關系都十分僵,經過我對他的“感化”、“轉化”后,改善了同老師和同學的關系,老師同學也改變了對他的看法,他有點沾沾自喜了。我瞅準這個時機,及時對他進行“優(yōu)化”教育。我利用周末帶他去參觀博物館、看名家畫展,趁勢引導他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正確的學習信念和明確學習目標,并結合實際協(xié)助他制訂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通過補課、講座、“一幫一、手拉手”等活動,他逐漸有了學習自覺性,學習成績有了可喜的進步。
教育要“以人為本”,教育的目的和功用首先在于塑造健康向上的人格和性格,其次,在于發(fā)展智力、智能,培養(yǎng)人才。遵循教育規(guī)律,采用“感化——轉化——優(yōu)化”的系統(tǒng)強化管理程序,才是“問題學生”轉優(yōu)工作強有力的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