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琴 劉迎春
摘 要:文章作者基于一例心理輔導案例對中學生容易被貼上“叛逆”標簽的現象給出了自己的一些觀點和感受,目的是希望能對這類學生有更多不同視角的思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關鍵詞:心理輔導案例;叛逆;標簽
筆者從事心理教育工作一年多來,在接待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時,時常會遇到一些獨特的、令人深省的學生。這類學生說不上有多嚴重的心理問題,但幾乎都被貼上了“叛逆”“不聽話”“成績不好”這幾個標簽,而作為心理老師,筆者一向不以“叛逆”等詞來形容學生,特別是青春期的學生。本學期湖南省寧鄉(xiāng)市第二高級中學心理室接待了一位比較特殊的學生,筆者想以該案例為典型,談談一些感悟和思考。
一、案例
主人公:小曾(化名),男,高一學生,因為較頻繁的違紀違規(guī)問題被送至學生處進行教育,并同母親一起來尋求心理幫助。
背景資料:父親在外打工,母親患有疾病并在家鄉(xiāng)上班。該學生從小成績不怎么好,有些自卑,自我評價低,常將頭埋得低低的,不敢直視他人。在學校習慣跟同樣成績不好的、喜歡嬉戲玩樂的學生在一塊,也將自己歸于這一類人,崇尚哥們義氣。學生自述感受到家庭關系正發(fā)生著變化,越發(fā)厭惡這個家,討厭看到父母在電話里頭吵架,渴望盡快逃離,感到窒息。他稱自己在學校也找不到學習的意義,上課聽不懂,心中煩悶時就想借助抽煙來解壓,上課無聊時也就只想找同學講小話或看課外書來打發(fā)時間,想放棄學業(yè)外出打工。母親始終心情沉重,默默不語,不知如何是好,只說自己孩子比較叛逆,平時很難與之溝通,不知道孩子到底怎么想的。
心理輔導結果:在一系列的心理輔導工作過程中,剛開始,小曾有出現過暫時的好轉現象,愿意與母親袒露自己的想法,在校也有良好的表現??珊镁安婚L,當再次跟其班主任詢問其情況時,就得知其由于與同學發(fā)生矛盾再次違反了學校的紀律,并有重蹈覆轍的傾向。至此,對該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也暫時中止了。
二、我的感想和思考
對于該案例中的學生,他較頻繁和嚴重的違紀、違規(guī)問題只是一般的外在行為表現,而從心理層面分析,一是從小成績不好,家人對其關心不足,存在比較嚴重的自卑感,心中有煩悶時也只知道借助不合理的方式來釋放,同時他也是為了獲得身邊人的關注,尋求存在感;二是樹立了錯誤的交友認知,使得交往方向產生了偏差,崇尚哥們義氣,并且沒有被及時引導糾正過來;三是伴有學習無意義感,缺乏學習成功的內心體驗。此外,小曾還存在一點心理負擔,由于家里經濟條件不好,母親患病,有放棄學業(yè)省錢給母親治病的想法。
每每接待到這樣的學生,我最初是同情,然后就是無奈以及預感輔導工作的艱辛和漫長。之所以一開始是同情,一是因為了解青春期階段學生內心深處的苦惱,生理機能的成熟與心理發(fā)展滯后的矛盾性使得他們承受著種種壓力。該案例中的小曾就有獨立性與依賴性共存的青春期心理,一方面獨立意識增強,另一方面又依賴于父母,深受父母和家庭關系的牽引;二則同情他們當下的情境無法得到身邊人的理解,常被貼上“叛逆”“不聽話”的標簽。
青春期的孩子是痛并快樂的,他們此時走的路我們曾經也同樣經歷過,只是有叛逆特征的“明顯”或是“隱蔽”的差別。當迷惘中的青少年出現問題時,我們是否可以不以“叛逆”來標簽他們,而是認同這是每個青少年會經歷的一個人生過程一樣,以平常心看待,無條件地給予其鼓勵、陪伴和理解,相信他們能越變越好。在我們心理咨詢工作中有個非常好的術語,那就是對所有來訪者給予“無條件積極關注”,指的是治療者以積極的態(tài)度去看待每一位來訪者,也就是不管來訪者如何,我們都要始終相信在他們身上是存在一些積極因素的,也是能夠有所改變的,這是一種對來訪者的一種信任和信念。那么,當我們面對這種所謂的“叛逆、不聽話”的學生時,是否也同樣能夠以無條件的積極關注態(tài)度來對待他們呢?能否始終相信他們能夠變好,不拋棄、不放棄?
或許,在面對小曾這樣的學生時,除了一般的心理輔導工作,需要做的還有很多,在這條探索解決辦法的道路上,我們又或許可以從《變形計》和《鏡子》這兩個節(jié)目中獲得一些啟發(fā):真正能讓“問題”學生完成蛻變的,不在于單單改變父母或改變學生一方,而理應是父母與學生的共同蛻變與共同成長。
參考文獻:
[1]錢銘怡.心理咨詢與心理治療[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
[2]高永金,黃新新,何 珍.中學生叛逆心理訪談報告[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24):16-18.
[3]文國慶.孩子是家庭的鏡子,家庭是社會的鏡子——淺析家庭情感教育紀錄片《鏡子》[J].數字傳媒研究,2017(6):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