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新菊
中圖分類號:G622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8)02-0032-01
近幾年來,我市結合課程改革,提出了"自學互幫導學法"的教改理念。我在語文教學中,實施這一新理念的過程時,認為導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1.“導”自學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自學不是簡單的讓學生自己學習,而是老師 的導。學習一篇課文,歷經(jīng)初讀、精讀、積累與運用三個階段,每個階段,應該引導學生自學。然而不少老師認為精讀階段任務重、難點多,學生難以自學,主要靠老師講。我認為這個階段的任務,猶如樹上的果子,老師不一定要摘給學生,給學生一根竹竿或者一架梯子,學生就可以摘到鬼子吃。如《田忌賽馬》一文是有關人生智慧的教育,學生理解上的困難主要是:從田忌賽馬這件事可以得到什么啟發(fā)?精讀時如果直接從難點切入,學生會感到無所適從。我這樣給學生做的指導:
1.1同樣的馬,兩次比賽的結果為什么不一樣?
1.2孫臏的計策為什么能取勝?計策是怎樣想出來的?
1.3田忌賽馬這件事給你什么啟發(fā)?1、2 題逐題自學,學生可以從課文中找到答案,第3題則是對1、2 題答案的引申,有了1、2 題的思考作答為基礎,學生就較順利答出第3題。
2.“導”互幫
"互幫"指在"自學"后,師生間、生生間的合作學習,互幫、互助。以往的課堂,互幫互助只是學生間的事,老師只是旁觀者。學習了自學互幫的新理念后,有所改變。如在教學《泊船瓜洲》一文,在學生自學后,小組互相學習,討論,體會文中所表達 的思想感情。到最后,學生的體會都只是表面的,于是我就和學生一起來合作學習。"京口瓜洲一水間"京口到瓜洲的距離近,那作者"應該還","春風又綠江南岸"時間久,怎樣?"更該還"由于常年在外,思家的心切,然而卻不能還。最后只好問明月,"何時還"。通過老師與學生互幫學習后,學生一下就體會到了作者思鄉(xiāng)、愛鄉(xiāng)的思想感情。
3.“導”學
3.1明確“導”的方向。語文課程標準體現(xiàn)了國家對語文學科教學的統(tǒng)一要求,它不僅是編寫語文教材的依據(jù),也是教師進行語文教學和衡量語文教學質(zhì)量的主要依據(jù)。很難想象,一個對語文課程標準一無所知的語文教師,她的語文教學工作不可能完全符合國家的要求,沒有語文課程標準就猶如盲人摸象。同樣,如果不了解學生現(xiàn)狀,找不到學生心理的切合點,又從何去開啟學生的思維之門呢?由此可見,要有的放矢地指導學生自學,就必須深入地研究課程標準和教材,深入地了解學生,這樣才能開啟"導學"之門。
3.2講究“導”的質(zhì)量。教育家孔子曾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由此可見學與思是緊密相連的過程,每個學生的內(nèi)心深處都蘊藏著充足的"思維能",教師是學生心理奧秘的探索者和發(fā)現(xiàn)者,又是學生思維能力的辛勤開發(fā)者。在語文教學中調(diào)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是深層次的智力開發(fā),它的價值不亞于開發(fā)一座座金礦。亞里士多德說:"思維是從驚奇開始的。"教師要想啟動學生的思維機器,必須精心設計每一堂課,巧妙地安排每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從而使學生始終有新鮮感、新奇感、追求感??稍O置懸疑,層層激思;可故擬相反答案,預設思維岔道;可投石激水,引起爭論;可把學生帶入特定情境,觸景生情;也可別出心裁,策劃智力游戲,引逗思維的樂趣。總之,要使學生感到,積極思維的確是一種需要,一種樂趣,一種享受。如在教《海上日出》一課時,讓學生做太陽上升時"縱"的動作,揣摩太陽上升時"像負著什么重擔似的"情景,由此顯示巴金先生用字之妙,學生可于"縱"中悟而得之,正可謂是"非問的激思"。
3.3提高“導”的藝術。引而不發(fā),就是采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讓他們生動活潑地去學習。引,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如在學《狼牙山五壯士》后再學《金色的魚鉤》,只需簡單的提一句:"《狼牙山五壯士》與《金色的魚鉤》一樣,都是描寫革命先烈浴血奮戰(zhàn)"的文章,接著有目的地詳細介紹當時我國革命斗爭形勢,點明"壯士"和"金色"等各象征什么,讓學生反復朗讀,從讀中悟,在整個過程中,教者用語不多,主要是學生讀書、思考。
引,要因勢利導、因材施教,在基本功上下功夫。引,還要注意方法靈活多樣,力求生動活潑,所引的問題,不能太淺直,也不宜深奧,要有一個度,讓學生跳一跳,摘個"桃",這樣才能"引"而有所得。
3.4注重“導”的效果。通過教師有目的、有素質(zhì)、有藝術的導,歸根結底就是要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教給學生如何預習、如何置疑、如何找關鍵字詞和語段,并且反復加以訓練,這樣日久天長,學生便具有了自學語文的能力和習慣。學生一旦具有了這種能力和品格,就可以多快好省地學到更多的東西,具有更強的本領。正如世界著名的通才學者奧本海默說:"對現(xiàn)在和未來,方法比事實更重要,掌握了方法,有了自學能力,離開學校以后,才能隨時獲取新知識。"
從以上可以看出,教師的“導”學,決不是滿堂灌,把學生當作是知識的容器,而是讓學生象海綿一樣,主動地去吸取知識的養(yǎng)分為我所用,在“導”學方法中,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尊重,教師也真正發(fā)揮了傳道、授業(yè)、解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