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賢佩
關于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專家提出了四方面的內容:一是語言建構與運用,二是思維發(fā)展與提升,三是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四是文化傳承與理解,而且認為語言建構與運用是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語文素養(yǎng)整體結構的基礎層面。下面,我就以教學《驛路梨花》為例,談一談我是如何在課堂上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
一、語言的建構與運用
語言建構與運用是指學生在豐富的語言實踐中,通過主動的積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國語言文字特點及其運用規(guī)律,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具體的語言情境中正確有效地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這一方面內容,專家提出了“能通過梳理和整合,將自己獲得的言語活動經驗逐漸轉化為富有個性的具體的語文學習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語言實踐中自覺地運用”這一要求。在《驛路梨花》這篇課文中,有一語言特點容易讓讀者忽視,那就是文明禮貌用語很多。葉圣陶先生在《給北京語言學會的一封信》中說:“所謂禮誠于中而形于外,果能認真待人接物,出言自當力求適當,使對方聞而愉悅、舒服?!辫b于此,我設計了以下教學活動。
當“我”和老余在房間里休息、做飯、“對小茅屋的主人有說不盡的感激”時,來了一位老人,“我”和老余以為,房屋的“主人”回來了?!啊液屠嫌嗤瑫r抓住老人的手,搶著說感謝的話”“趕緊給他端來了熱水、熱飯”。一系列的動作描寫,寫出了我們對房屋“主人”的感激,用自己的行動禮貌地表達自己的感謝。
而老人又是怎樣做的呢?我這樣引導學生做比較閱讀:
(屏顯)
課文:老人笑了笑:“多謝,多謝,說了半天還得多謝你們。”
改文:老人笑了笑:“說了半天還得多謝你們?!?/p>
兩個笑字寫出了瑤族老人的慈祥和藹,連用了三個“多謝”,可見老人彬彬有禮,很講禮貌,對“我”和老余的感激之情表現(xiàn)得非常強烈,老人的形象也躍然紙上。而改文只有一個“多謝”,就顯得平淡多了,不能很好地表達老人當時的情感。這樣講解,讓學生領悟了“笑”和“多謝”用詞的準確和巧妙,并且學生也懂得了待人要有禮貌的道理,思想上得到熏陶。長此以往,他們能通過梳理和整合,將自己獲得的言語活動經驗逐漸轉化為富有個性的具體的語文學習方法和策略,并能在語言實踐中自覺地運用,這將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
與此相似的描寫,文中還有一處,“為頭的那個小姑娘趕緊搖手:‘不要謝我們!不要謝我們!房子是解放軍叔叔蓋的?!边@一處的語言描寫可由學生自己來找尋和品讀,品讀的過程中,引導學生重點品析“趕緊搖手”“不要謝我們!不要謝我們!”,這樣學生能夠通過自己的分析和品讀,進一步理解文章語言——禮貌文明,并且逐漸在日常語言中運用,這就要在課堂中有效地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
二、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總是老師滔滔不絕地講,學生認認真真地記,以講讀為中心,講深講透,不留“盲點”。這種不講方法,不留余地,呈現(xiàn)一種“零思考”的語文教學,不給學生思考的機會,不營造思考問題的情境氣氛,怎能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可喜的是,現(xiàn)在已經把“發(fā)展思維”作為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一個重要內容,并在總目標中,特別提出了“在發(fā)展語言能力的同時,發(fā)展思維能力”??梢?,語文教學中尤其要重視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
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指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獲得的思維能力發(fā)展和思維品質的提升。而要在課堂上讓學生的思維得到發(fā)展和提升,那么在語文學習過程中遇到的聯(lián)想和想象、比較和歸納、異中求同、同中辨異等,都可成為思維訓練的一種方式。
作者彭荊風談創(chuàng)作《驛路梨花》寫作時提到:“多年的寫作經驗使我覺得,一篇作品能否給人留下較深刻的印象,關鍵在于作品是否有特色和新意?!蔽蚁脒@篇課文給讀者印象深刻的是記敘的順序,這一點是值得一提的。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復述課文這一環(huán)節(jié),具體要求如下:(1)按課文記敘的順序復述; (2)按小茅屋修蓋、維護的先后順序復述;(3)比較兩種記敘順序,思考討論記敘順序的特點?!扼A路梨花》這篇文章從“我”和老余的見聞來看,是順敘;從小茅屋的產生和為路人服務的過程來看,是倒敘。這就是本文把順敘和倒敘逆向相迭的巧妙構思。利用異中求同、同中辨異的方式,讓學生自己通過兩種不同的復述,對文章的記敘順序這一問題進行思考和探討,從而得出順敘與倒敘的特點,這對他們的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是有極大幫助的,相信他們能從這一環(huán)節(jié)中發(fā)展和提升自己的思維能力。
《驛路梨花》的另一個值得學生思考的問題是,作者為什么要以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她們?yōu)橹鱽砺涔P展開故事呢?為什么不是瑤族老人,或是其他人?這個問題可以讓學生深入思考,引導學生從這群小姑娘的年紀去思考,深入挖掘小姑娘所代表的內涵——未來。姑娘們還小,代表的是未來,如果是寫成人,比如寫黨支部書記,這在《驛路梨花》的特定環(huán)境中,可能不會有小姑娘那么活潑感人。而且作品是要給人帶來正能量的,小姑娘都能熱心幫助他人,成人如果還不如小姑娘,不是更要感到慚愧嗎?這樣深入的思考,不僅對思維的發(fā)展和提升有幫助,對文章的主旨理解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審美的鑒賞與創(chuàng)造
在人的全面發(fā)展中,美育起著重要的作用。語文學科具有重要的審美教育功能,它關系到對學生審美感受能力、鑒賞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的培養(yǎng)及對人生趣味和理想境界的追求。
朱光潛先生說:“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覺?!弊寣W生通過感官感受到語言之美,這需要對語言有較強的感受力?!扼A路梨花》這篇課文有許多環(huán)境描寫,對梨花充滿詩情畫意的描繪,穿插在故事進程中,所以我在教學過程中,就重點分析了作品中關于環(huán)境描寫的句子。
首先,讓學生感受美?!扼A路梨花》是一篇優(yōu)美的小說,小說一開始就在讀者面前展現(xiàn)了一幅群山暮色圖:“ 山,好大的山??!起伏的青山一座挨一座,像大海的波濤你推我擠,延伸到遙遠的天盡頭,消失在那迷茫的暮色中了?!边@一圖景給人以清新的感覺,讓人耳目一新。
還有對梨樹梨花的細致描寫:“白色梨花開滿枝頭,多么美麗的一片梨樹林啊”“ 一彎新月升起了,我們借助這淡淡的月光,在忽明忽暗的梨樹林里走著。山間的夜風吹得人臉上涼涼的,也把梨花的白色花瓣輕輕拂落在我們身上?!睂庫o的夜晚,淡淡的月光,涼涼的夜風,好一幅恬靜迷人的月夜梨花圖。質樸的語言,描繪了優(yōu)美的環(huán)境,舒緩的語調,烘托了悠然的心情,美景與美的語言相應相諧,給讀者以美的感受。
與此同時,《驛路梨花》中還有這樣的描寫:“這天夜里,盡管外邊風很大,很冷,我們卻睡得十分香甜。夢中恍惚在那香氣四溢的梨花林里漫步,還看見一個清秀的、身穿著紅、藍、黃格子花邊長衫的哈尼小姑娘在白色的梨花叢中跳躍、歌唱……”小姑娘的歌聲清香飄逸,余音繞梁,悅耳動聽。作者運用聯(lián)想,創(chuàng)造了一個溫暖的夢鄉(xiāng)。整篇文章詩意盎然,充滿美感。鑒于這一點,我在教學過程中,設計了這樣一個環(huán)節(jié):在文章合適的地方,再符合情境地穿插一處關于“梨花”的描寫,使文章自然,充滿美感。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我想學生經過訓練,定能提高自己的審美能力。
其次,讓學生創(chuàng)造美。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言文字表現(xiàn)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是語文審美教育的最終目的。教材中江河湖海、日月星辰和春夏秋冬的美及色彩的美、園林的美、建筑的美、服飾的美、情操的美、情感的美、形象的美、行為的美等美育內容,在教學時提倡要自然而然地“移”到學生心坎上,讓他們逐漸受到感動,得到感化,達到凈化?!扼A路梨花》中,“我”和老余、瑤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解放軍戰(zhàn)士、梨花等人的行為美值得研讀。《驛路梨花》這篇小說中“我”和老余發(fā)現(xiàn)房子之后,門是從外扣著的,用黑炭在門上寫著兩個字“請進”,小屋沒有鎖,任何人都可進,里面的東西,任何人都可以使用。這一理想的構建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前人建造小屋,準備好食物與水,房門上寫著“請進”,這一切都是源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而過路人或者是那些旅行者呢?他們延續(xù)了這一善舉,顯示了大家質樸的善心和樂于助人的雷鋒精神。
據此,我組織了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從“我”和老余、瑤族老人、一群哈尼族小姑娘、解放軍戰(zhàn)士、梨花中評選出你認為“最美”的人,并以寫頒獎詞的形式來說明理由。學生們對此環(huán)節(jié)有著很濃的興趣,參與度很高。課堂上經常進行這樣的學習活動,學生的審美意識自然能夠有所提升,并且能不斷地用美的標準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使其行為更加美麗。
教學中,教師講授一篇篇課文,實際上是在指導學生進行“審美的鍛煉”,將美育融于語文教學中,可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凈化心靈,培養(yǎng)、造就具有追求美、鑒賞美、創(chuàng)造美的一代新人。教文育人,讓學生學會“讀書做人”。這正是語文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出發(fā)點和歸宿。
四、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一位具有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人,必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文化底蘊是個大概念,就語文學科來說,所謂文化底蘊,就是一個人對古今中外一切經典文化的積累程度。文章題目《驛路梨花》,典雅凝練,源于陸游的經典詩歌《聞武均州報已復西京》中的“懸知寒食朝陵使,驛路梨花處處開?!?/p>
梨花,即梨樹之花,一般為純白色,歷代詩人描寫其潔白如玉,最常見的是與雪互比。潔白梨花,受人推崇;雨中梨花,尤其嫵媚動人,令人憐惜。許多詩人用梨花象征美麗的容顏?!袄婊ㄈ珈o女,寂寞出春暮”(元好問《梨花》)寫出了暮春時節(jié)如靜女的梨花的寂寞之美。
在行文過程中,作者為哈尼族的小姑娘取名為“梨花”,把哈尼族小姑娘和梨花叢融合在一幅虛幻的畫面里,賦予哈尼族姑娘梨花般的美感,真是花美,人更美,二者皆成了人間溫情的化身,令人陶醉,令人神往。文章末尾,當“我”把哈尼小姑娘和那潔白的梨花,與詩句“驛路梨花處處開”融合到一起時,“梨花”的作為文章的線索的結構作用就順利完成了,其象征意蘊也得到了進一步升華。我們由陸游詩句的原意,可以聯(lián)想到“梨花”象征著祖國統(tǒng)一、民族大團結,由課文內容還可以聯(lián)想到“梨花”象征著雷鋒精神、社會公德的廣泛流傳,蔚然成風。
從象征意蘊來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積累“梨花”這一詩歌意象的象征意義,是一種對古典文化的理解。
《驛路梨花》這篇小說,贊美了雷鋒精神代代相傳,好人好事層出不窮?!扼A路梨花》這篇小說的作者彭荊風曾這樣說:“我對雷鋒精神是這樣理解的,他不是憑空出現(xiàn),而是與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道德風尚,以及今天社會中的共產主義教育緊密聯(lián)系的。雷鋒從歷史中、生活中、群眾中、黨的教育中吸取營養(yǎng),成為一個嶄新的典型形象,這種雷鋒精神又推動了千百萬群眾向著共產主義的境界邁進?!?/p>
不論是在以前那樣的困難時代,還是如今這樣繁榮的時代,我們一直都離不開雷鋒精神。
2014年3月11日,習近平總書記出席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解放軍代表團全體會議,接見部分基層代表。他對某工兵團“雷鋒連”指導員謝正誼說:“雷鋒精神是永恒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xiàn)。你們要做雷鋒精神的種子,把雷鋒精神廣播在祖國大地上?!笨梢?,這一“為人民服務”的雷鋒精神一直都沒有變,對我們依舊有著巨大的影響和意義。而這樣的文化,正是當代中學生所需要傳承與理解的。
于是,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拓展學習活動:這篇小說所寫的雷鋒精神是否讓你感動?結合《驛路梨花》內容,聯(lián)系實際,談談你對這一文化的理解,并說說你將如何傳承,請與同學討論這個話題。這問題的設置具有一定的難度,但對于文章的主旨理解有一定的幫助,有助于學生對本土文化的傳承與理解。
作為一名教師,如何在課堂上落實“語文核心素養(yǎng)”,任重而道遠。要落實核心素養(yǎng),不能墨守成規(guī),必須要勇于嘗試,要改革課堂,這樣才能全力去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