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國榮
[摘要]魯迅是我國的一代文學巨匠,學習其作品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情操。結(jié)合初中語文教材中相關(guān)的魯迅作品,通過走近與感悟的方式對魯迅作品的教學策略進行了探討。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魯迅;走近;感悟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6058(2018)07001802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魯迅作品在初中語文教材中的編選發(fā)生了一些明顯的變化。從新課改的角度來看,這些變化是合理的。魯迅作為我國文壇的一代巨匠,其作品具有深刻的現(xiàn)代意義,對于培養(yǎng)現(xiàn)代中學生的獨立意識、文學情操等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初中語文教材中選取魯迅的相關(guān)作品主要有《風箏》《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等,以人教版教材收錄最多,共計9篇。通過對相關(guān)的教學策略進行探討,可有效提高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教學水平。
一、初中語文魯迅作品教學的標準及目標分析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占有相當?shù)姆至?。?0世紀20年代開始,魯迅作品就被作為第一批白話文入選中學語文課本。隨后,每一套語文教材都必不可少的會選取魯迅一定數(shù)量的作品,包括散文、雜文、小說等。隨著新課改的實施,魯迅的雜文在數(shù)量上有所刪減。這主要是考慮到初中生審美及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諸如《文學和出汗》《“喪家的”、“資本家的乏走狗”》之類爭議性較大的文章逐步從初中語文教材中退出。[1]
當前,對魯迅作品的選取不再以傳統(tǒng)的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為主,而是更加注重對學生的美學教育、情感培養(yǎng)、文化熏陶以及語言訓練等。從這一點上來看,初中語文選取魯迅作品,一方面是通過對學生進行文字修辭教學,促進學生掌握語言,進而培養(yǎng)學生的美感,另一方面則是通過這些作品的講解,讓學生了解魯迅,進而對魯迅的作品產(chǎn)生興趣,引導學生逐漸走近魯迅。
二、初中語文魯迅作品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首先,魯迅作為我國無產(chǎn)階級的偉大代表,其作品曾一度被當做維護無產(chǎn)階級意識形態(tài)的作品來解讀,并將其作為對我國中學生進行意識形態(tài)教育的重要作品。但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初中語文教學更加強調(diào)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情感態(tài)度。對此很多教師還沒有完全轉(zhuǎn)變過來,在解讀魯迅作品時,仍然以傳統(tǒng)的意識形態(tài)教學為主,多從反封建、批判反動派、無產(chǎn)階級主義者、馬克思主義者等方面進行闡釋,與當前的新課改教學主旨不符。
其次,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往往照本宣科,向?qū)W生灌輸魯迅是一個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以及革命家,然后敘述他在各方面的“豐功偉績”,讓學生心生敬畏,敬而遠之,甚至形成了“一怕周樹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寫作文”的現(xiàn)象。而且,由于過度宣揚魯迅的階級意識與革命斗爭意識,忽略了其文學作品的藝術(shù)性,導致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只感受到魯迅作為偉大的“斗士”面對危險時的英勇形象,而沒有感受到其文學作品中的美感。魯迅作品中的文學價值與美學價值全部被思想性所取代,這導致學生對魯迅的認識過于片面,也不利于學生文學情操的培養(yǎng)。
三、提升魯迅作品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深刻認識魯迅作品
要充分認識魯迅作品中的文學性與藝術(shù)性,首先要全面、深刻地認識魯迅作品。以《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為例[2],通過其題目進行分析,可以得知“百草園”和“三味書屋”都是作者小時候生活的地方,其中百草園是作者玩耍的地方,三味書屋則是作者學習的地方,表明作者學習時枯燥無味,由此引申出對青少年身心束縛的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其次,在分析魯迅作品時,要多注意與時代背景相結(jié)合,這對于深入認識魯迅具有重要作用。魯迅的文學作品有其特色,而他的這些作品創(chuàng)作,往往與當時的時代背景緊密結(jié)合,甚至他的很多作品就是對當時社會現(xiàn)象的批判。對于這一點,在教學過程中,可通過作品簡介的形式讓學生了解。比如《朝花夕拾》這篇文章收錄在魯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而這本散文集主要是記述往事的。當時,魯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寫了十余篇散文,這些散文先后發(fā)表在一個半月刊上。[3]在寫作這些文章時,魯迅多采用夾敘夾議的方式,以自己的生活背景為素材,從國內(nèi)至國外,從農(nóng)村到城市,都進行了真實的描寫。通過這樣的介紹,幫助學生走近魯迅,了解這位文學大師的作品背景,為深入解讀奠定基礎(chǔ)。
2.分析魯迅作品中的文學藝術(shù)價值
在對魯迅的作品有了基本認識的基礎(chǔ)上,接下來就要帶領(lǐng)學生感悟魯迅,對魯迅作品進行全面深入的分析,以幫助學生認識魯迅作品中的藝術(shù)價值。首先,可對魯迅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讓學生認識到其人物形象的生動性。魯迅作為一代文學大師,他對人物形象的刻畫非常生動,他筆下的每一個人物形象都有血有肉,形象飽滿。比如在《故鄉(xiāng)》中,對楊二嫂這一人物的刻畫就非常形象,寥寥幾句話,就把一個尖酸刻薄的形象活靈靈地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同時,從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中,我們可以看到封建社會底層民眾的悲慘景象。[4]
其次,重點分析魯迅作品的語言特點。魯迅作為一個無產(chǎn)階級者,他的語言之犀利,用“匕首”來形容毫不為過,語言非常精練、準確。比如在《孔乙己》中,幾句話就能充分概括人物的形象與性格,語言流暢,形象豐滿。而對于景物的描寫,同樣如此。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對百草園的描寫栩栩如生,讀之,仿佛當年的百草園就在眼前。
3.通過課外閱讀加強對魯迅作品的理解
通過在課堂上對魯迅作品的創(chuàng)作背景、文學藝術(shù)特性的解讀,幫助學生對魯迅作品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5]然而,要真正認識到魯迅作品的文學藝術(shù)價值,僅僅靠課堂上的講解是不夠的。對此,教師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利用課下時間閱讀魯迅的其他作品,獨自走近這位文學大師,近距離地感悟這位大師文學作品中的藝術(shù)價值。并且允許學生將課下閱讀過程中產(chǎn)生的問題帶到課堂上來,通過與同學討論或者詢問教師進行解決。
魯迅的文學作品內(nèi)涵豐富,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shù)價值。[6]因此,教師應該給學生預留充足的課下閱讀時間,讓學生能夠充分閱讀這位文學大師的代表作品,結(jié)合課堂講解的知識,深入分析每一部作品,親自用雙手去撫摸這位不朽的文學大師的臉頰與靈魂,感悟他內(nèi)嵌在字里行間的情感與思想。
綜上,隨著新課改的實施,初中語文教材對魯迅作品的選取發(fā)生了一些變化,同時也顯示了當前語文教學中對魯迅作品講解風格的變化,即不再像以往一樣過分從政治角度進行講解,強調(diào)魯迅的階級立場、對反動派的批判等,而是更加強調(diào)對魯迅作品文學性、藝術(shù)性的解讀,從而還原這位文學巨匠的本來面目。本文以此為出發(fā)點,通過走近與感悟兩個過程,對初中語文魯迅作品的教學策略進行了分析,希望對當前的初中語文教學工作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4]龍秀永. 初中語文教材中關(guān)于魯迅作品的教學思考[J]. 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17,(6):134.
[2]劉忠平. 初中語文教學中魯迅作品的教學和解讀芻議[J]. 中國校外教育,2015,(33):103.
[3]遲向君. 初中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教學策略分析[J]. 中國校外教育,2014,(14):43.
[5]厲軍芬. 情境教學在小說教學中的應用[J]. 文學教育(下),2014,(1):76-77.
[6]錢理群. 和中學生談魯迅(一) 且說父親和兒子(上)[J]. 名作欣賞,2010,(19):61-74.
(責任編輯陳劍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