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正
4月14日,美國總統(tǒng)特朗普下令美軍聯合英法盟軍對敘利亞政府軍的軍事設施進行“精準打擊”,三方共發(fā)射105枚遠程巡航導彈,意在懲罰敘政府“動用化學武器”。此舉不僅令敘局勢驟然升級,還使得中東地緣博弈變得更加復雜。
4月7日,已經接近尾聲的敘利亞首都大馬士革郊區(qū)的東古塔戰(zhàn)場突然爆出“化武襲擊事件”,據西方媒體報道有70人死亡、500人受傷。回顧過去,美西方曾多次以中東政權“動用化武”為借口進行軍事干預,比如小布什政府發(fā)動的2003年伊拉克戰(zhàn)爭。2011年敘利亞陷入內戰(zhàn)以來,爆發(fā)了三次“化武襲擊事件”,前兩次分別發(fā)生在東古塔地區(qū)(2013年)和伊德利卜地區(qū)(2017年)。去年4月,美國還因此首度直接打擊敘政府軍目標。綜合來看,美國此次的反應有三個特點。
其一,空襲前擺出要“大打出手”的架勢,但實際行動中力避與俄羅斯發(fā)生沖突。去年“化武襲擊事件”爆發(fā)后不到72小時,特朗普就下令對敘利亞發(fā)動空襲,但此次從“事件”爆發(fā)到發(fā)動襲擊用時近一周。特朗普先是發(fā)推特指責巴沙爾,稱敘政府“必將付出重大代價”,并猛批俄羅斯與伊朗;然后取消自己首訪拉美的行程,召集國安團隊緊急研討對策,命令美軍方提供“各類軍事選項”,同時派遣“杜魯門”號航母戰(zhàn)斗群開赴敘周邊海域,頗有一番要大干一場的架勢。但是,美國在實際操作層面卻小心翼翼。去年美國在空襲前一小時與俄做了通報,此次盡管美方強調空襲前并未通知俄羅斯,但法國則透露實際上在行動前還是與俄做了戰(zhàn)術層面的溝通,而且俄軍也對此次行動做了充分的應對準備,將軍艦全部部署到港口外海面,防止被導彈擊中。俄國防部事后也表示,美國導彈并沒有進入俄責任區(qū)。
其二,轟炸的目標比去年更多,但打擊性質仍是“懲戒”。與去年僅僅空襲敘利亞一處軍用機場不同,此次美英法三國轟炸了敘利亞政府的科研中心、疑似化武倉庫和軍事指揮所三處目標。從軍事行動的耗時上看,從去年的3~4分鐘增加到了一個小時;從使用導彈的數量上看,從去年的59枚上升到105枚。盡管如此,此次美英法的空襲行動仍然僅限于“削弱敘利亞的化武能力”,并未擴大至敘利亞的其他軍事目標或政府機構。截至目前,雖然美國副總統(tǒng)、駐聯合國大使等官員口頭威脅“美軍已經準備好再次打擊”,但實際上并沒有擴大的趨勢。特朗普發(fā)推特稱“行動成功、任務完成”;英國首相特雷莎·梅稱空襲“并非介入內戰(zhàn),更非更迭政權”;法國總統(tǒng)馬克龍也稱空襲是懲罰敘政府“動用化武”,“并沒有對敘利亞宣戰(zhàn)”。
其三,聯合西方盟友搞多邊打擊,但戰(zhàn)術手段與去年基本相同。與去年美國單打獨斗不同,特朗普此次與英、法、沙特等盟友密集溝通,尤其是成功動員了英法盟友。但從軍事戰(zhàn)術層面來看,此次空襲中美英法依然使用遠程巡航導彈(美國使用“戰(zhàn)斧”,英法均使用“風暴之影”),三國戰(zhàn)機并未與俄駐敘空軍發(fā)生近距離戰(zhàn)斗,更沒有后續(xù)派地面部隊的計劃,以求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
美國之所以頻頻揮舞大棒懲罰敘“動用化武”,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化武襲擊事件”容易激起美國民眾對巴沙爾政權的憤怒,是“最方便”的對敘動武理由,還能博取政治支持。而且“化武襲擊事件”很難調查取證,難以確定真正的肇事者。美英法三國此次空襲敘利亞,背后還有更深層次的戰(zhàn)略考量。
今年1月,時任美國國務卿蒂勒森在斯坦福大學發(fā)表美國對敘政策的演講,首次清晰闡述了美在敘戰(zhàn)略目標——反恐、政治解決敘危機、清除伊朗影響、解決難民危機、清除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其中,反恐是美國的優(yōu)先目標,但這并不意味著其他目標就不重要。對于商人出身的特朗普而言,其更看重如何在追求這五大目標過程中用最小代價實現最大收益。特朗普在去年初便曾暗示過,如果巴沙爾政權垮臺,“伊斯蘭國”和“基地”等恐怖組織就會獲勝,因此“放棄”了推翻巴沙爾政權的政策目標,聚焦于打擊“伊斯蘭國”。去年4月“化武襲擊事件”發(fā)生后,特朗普雖然下令對敘政府軍進行了首次“閃電式”空襲,但事后明確表示這是為了反對敘“動用化武”,并未更改其反恐優(yōu)先的政策總基調。去年6月,特朗普秘密終止了美國中情局從2013年開始的扶植敘利亞反對派的計劃;7月又與普京就推動在敘利亞南部地區(qū)設置“沖突降級區(qū)”達成共識。去年下半年,美國對敘政策重點是利用其在當地的2000名駐軍和扶植的5萬多敘庫爾德武裝打擊“伊斯蘭國”,對敘利亞政府軍的行動幾乎不聞不問。
然而在俄羅斯與伊朗支持下,敘政府軍今年4月初全面收復東古塔地區(qū),反對派丟掉了在大馬士革周邊的最后據點,陸續(xù)撤至北部伊德利卜地區(qū)。這是敘政府軍繼2016年底攻克阿勒頗后取得的最大勝利。與此同時,3月以來伊朗支持的也門胡塞武裝頻頻向沙特首都利雅得發(fā)射導彈,造成地面人員傷亡;4月又用無人機襲擊沙特南部的阿美石油公司設施,沙特被迫向美求援。美國對“俄伊敘聯盟”早已忍無可忍,苦于無處發(fā)泄,“化武襲擊事件”正好成為其借題發(fā)揮的重要抓手。
此外,國內政治也是特朗普對敘動武的重要考量。目前特朗普在國內因“通俄門”調查焦頭爛額,4月9日其私人律師辦公室突遭聯邦調查局搜查,因此特朗普急需一場“反俄軍事行動”來轉移矛盾、“洗刷嫌疑”。與此同時,美眾議院議長、共和黨重量級人物保羅·瑞安近日宣布不再競選連任,此舉使得共和黨的中期選舉前景堪憂,特朗普亦有借對外動武拉升共和黨人氣、積攢政績之意。
對于英國和法國而言,其在過去數年間對敘政策基本上無戰(zhàn)略獨立性,也缺乏主動性。此次罕見地參與美國的軍事行動,凸顯了兩國的“借勢”心態(tài)。對英國而言,目前正與俄羅斯因俄前特工父女中毒事件鬧得不可開交,包括美國在內的西方多國配合英國驅逐俄外交官,而與美國一道空襲敘利亞既是對盟友的“投桃報李”,也可順道對俄羅斯出口惡氣,還能修復與歐洲盟友因脫歐導致的裂痕。對法國而言,馬克龍即將于4月下旬訪美,參與空襲敘利亞可以說是給特朗普送的大禮,既鞏固了法美關系,同時也展現出法國在東地中海的傳統(tǒng)影響力,在心理上找回點當年“中東宗主國”的感覺。此外,英法兩國爭相出動尖端武器參戰(zhàn),不排除有向海灣國家等潛在軍火客戶展示武器性能和實力的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