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馨爽
摘 要:晉國是中國歷史上兩周時期最重要的諸侯國之一,過去由于史料匿乏,我們對晉國歷史的認識并不十分清楚。伴隨著考古學作為新的研究手段的引進,特別是近幾十年有關晉國的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層出不窮,因此對于晉國的研究也日漸深入。其中晉國青銅器研究就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方面。
關鍵詞:晉國;青銅器
一、晉系青銅器裝飾藝術簡述
1.晉系青銅器裝飾藝術概述
晉國是兩周時期重要的諸侯國之一,立國之初只是一個“鄙陋治國”。經(jīng)過不斷兼并拓疆,終成春秋五霸之首。晉文化的發(fā)端始于叔虞封唐,是一種多元文化共同體,包括周文化、土著文化。周文化是晉文化的主干,也可稱作晉文化的根。而最初的唐國地處夏人故墟,成王命叔虞要“啟以夏政,疆以戎索”,也就是用夏人的政令和戎狄的制度去治理晉國。隨后,晉地原有的各種土著文化便與周文化逐漸融成一體,形成一種具有一定地域特色的新文化類型—晉文化。并成就了璀璨的晉系青銅文化。青銅是古代勞動者在長期生產(chǎn)實踐中的偉大發(fā)明,與“禮”結合后,便超越了“盛器”的功能,被賦予 特殊的價值和意義。它發(fā)達的鑄造工藝,充分體現(xiàn)了中國奴隸制社會時期高度發(fā)展的生產(chǎn)力水平。豐富多樣的造型和紋飾,集中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杰出的藝術創(chuàng)造。早在夏代青銅器就有了比較復雜的形制和裝飾。它的裝飾設計從一開始就遵從器形和工藝的要求,注意裝飾畫面與器物整體與局部之間的呼應,又有局部裝飾畫面的相對獨立性,反映出當時人們的審美意識。晉系青銅器既有明顯的時代特征,又有鮮明的地域特色,風格獨具、古樸渾厚、清新秀麗、別有風韻。
2.晉系青銅器裝飾題材
青銅器的裝飾紋樣是指依附于青銅器器身上的一種富有裝飾意義或精神內涵的紋樣,簡稱青銅紋飾。他們有的是以淺浮雕的形式存在,有的則以雕塑的形式依附于青銅器上,使青銅器的外形更加美觀、生動,是古老的先民們的意識形態(tài)活動的濃縮和表達。大體可以概括為四大類:神話動物類、寫實動物類、幾何形類、圖像人物類。
神話動物造型主要以饕餮(獸面)、夔龍、鳳鳥為主。饕餮紋是晉系青銅器上最常見的紋飾之一,被施加于主要的裝飾部位,其主要特征是正面的獸頭形象,尤其一對顯著的大眼睛渾圓突出。常見的饕餮有單體式和多體式。夔龍紋其實就是側面狀的龍形紋飾,晉式夔龍紋各式各樣,且多寫實。后經(jīng)變形變種,衍生出其他很多復雜多變的龍紋,如蟠螭紋、小團龍紋、交龍紋、曲龍紋、等等。鳳鳥紋也是頗為流行的紋飾之一,晉系鳳鳥別具一格,有猛禽式巨大的鉤狀喙,和多種形式的頭形和冠式,多半具有耳朵和尖利的牙齒,身體變得像獸而非鳥。
在寫實動物造型中,最常見的是虎、牛、羊、熊、鷹、雁、魚、蛙、蛇、龜?shù)?。晉系的青銅器中動物的形象大多具有十分逼真的刻畫,不僅造型準確,甚至連骨骼和肌肉的解剖關系都塑造的惟妙惟肖。且以動物的整體形象塑造的銅尊打多為晉制,且制作格外精美。還有動物相搏相食的造型,造型生動傳神。
幾何紋裝飾在青銅器中的裝飾屢見不鮮,云紋、雷紋、菱形紋、波曲紋、環(huán)帶紋、圓點紋、斜線紋、綯索紋、鱗甲紋、乳釘紋以及模仿植物的卷葉紋、垂葉紋、蕉葉紋、花朵紋等。在商周造型藝術中主要為輔助紋樣。西周中期以后,由輔助紋樣變?yōu)橹骷y。春秋時期,多數(shù)幾何紋又重新變?yōu)樘畛鋭游?身體的紋樣或花邊裝飾。
圖像人物類造型,是描繪人類社會生活的紋飾。人物形象出現(xiàn)之初,多表現(xiàn)的是守門、負重一類的苦差役。東周時期圖像紋的出現(xiàn)使人類形象登上青銅圣殿。圖像人物類造型有一定的敘事性,有很高的史料價值。
二、晉國青銅器寫實動物形象的造型類別分析
1.平面動物紋
(1)鳥紋
鳥紋在商、西周青銅器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紋飾。最早約出現(xiàn)于商代中晚期,多屬輔助性的紋飾,到商末周初開始成為主題裝飾,西周中期前后,作為主題裝飾的鳳鳥紋已非常流行,達到了鳥紋的全盛時期。西周晚期以后逐漸衰落。根據(jù)材料大致可分為兩型:小鳥紋:鳥尾后部垂直下折,末端尾羽分叉,向兩邊微張。有冠羽。始見于殷代晚期,延用至西周早期。長尾鳥紋:鳥身比較短小而身后拖著細長而卷曲的鳥羽。這種鳥紋大都以帶狀形式在容器的口沿下、腹上部或圈足上,作為輔助紋飾。
(2)蟬紋
蟬紋做蟬形,整體僅三角形。殷商時期開始流行,西周早中期還有發(fā)現(xiàn),主要飾于口、地或提梁之上,依據(jù)蟬紋足部形態(tài)可分三型。兩足,足向前,與頭部平行,目部突出。四足,兩前兩后。四足,飾于提梁之上,因空間小,紋飾多變形
(3)魚紋
魚紋多飾于盤內,主要流行于殷商時期,晉系青銅器春秋時期也零星見有魚紋。
(4)動物相食相搏造型
在造型藝術上,盛行各種動物相互吞咬和搏斗的造型,形象極為寫實傳神,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如虎攫鷹、虎噬鹿、熊食蜥、鷹踐蛇、狼撲羊等。
2.立體動物造型
立體造型是青銅器中極為傳神的藝術表現(xiàn)形式。晉系青銅立體造型中,有通體雕鑄成寫實動物形象的擬形器,也有將雕鑄的立體造型作為器鈕、器足等裝飾焊接于青銅器上。這是晉系青銅器裝飾藝術中較為特殊又極具寫實風格的一種裝飾手法。
擬形器早在晉國早期即有出現(xiàn),如:北趙晉侯墓地114號出土的鳥尊。這件鳥尊整體圓雕成立鳥形,鳥佇立回首,與背部蓋上的一只小鳥相對作和鳴狀,鳳尾被塑造成象首,下垂于地面,具有強烈的寫實風格,又充滿了浪漫主義色彩,實為西周早期的一件驚世之作。
鷙鳥尊,1987年出土于太原南郊金勝村251號春秋墓。全器為昂首挺立的鷙鳥,喙可開合,背部有龍形提梁與蓋鏈接,尾部有一前足撐地的小老虎作支腳,鳥足有蹼。做工精巧,為春秋晚期晉國銅器中的杰作。
刖人守囿六輪挽車,1989年出土于聞喜縣上郭村周代墓地,車廂長方形,上面和前面分別有對開的蓋和門,蓋鈕和門鈕被制成猴子、獸首銜環(huán)和裸體刖人,車下有六輪,其中四只小輪分別置于兩邊的虎足下,車廂上面和四周裝飾著立雕或浮雕的鳥獸,最為精巧處是蓋上有四只圓雕的鳥,它們分別被穿在一根立軸上,隨著車子的運動或傾斜,能非常靈活地作360度的自由旋轉,而且這些小鳥都卡在軸里拔不出來。全車共有十五處可以轉動,表現(xiàn)出高超的鑄造技術。其時代約當兩周之交。
三、晉系青銅器寫實動物形象形成的文化因素分析
對于大多數(shù)實用器具來說,紋樣只是起到裝飾作用或某種象征作用。如果將其紋飾去掉,它可能會失去其文化內涵的一部分,但其實用性可能不會受到太大的影響。然而,晉系青銅器的動物紋與器具本身并沒有誰從屬誰的關系,更沒有主次之分,它們相互依存,不僅共同塑造了器物的造型,更共同締造了北方系青銅器的審美特征與文化內涵。
其中動物造型大都是晉地常見的動物,晉國當時的自然狀況以及植被狀況為晉人提供了熟悉和觀察各種動物的條件和可能。晉系青銅器對動物的寫實刻畫不僅造型準確,惟妙惟肖,有靈氣且不呆板,可見晉人對動物的崇拜信仰及敬畏之心,更體現(xiàn)了作者獨具匠心的巧妙構思與靈活處理形象的能力。
參考文獻
[1]陳公柔,張長壽《殷周青銅容器上獸面紋的斷代研究》考古學報,1984
[2]楊曉能《商周青銅器紋飾和圖形文字的含義及功能》文物,2005年
(作者單位:山西大學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