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shù)學應用題在中小學階段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很多學生對如何解應用題常感到很茫然,無從入手。因此對應用題如何去教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下面將就行程問題在課堂中如何教學做以簡單的分析。
關鍵詞:數(shù)學;課堂;行程問題
一、 相遇問題:s=vt
分析:甲用的時間=乙用的時間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總路程
例1 A、B兩地相距550km,一列慢車從A地開出,每小時行90km,一列快車從B地開出,每小時行140km,慢車先開出1小時,快車再開。兩車相向而行。問快車開出多少小時后兩車相遇?
分析:本題為相遇問題,通過畫圖表示為:
等量關系是:慢車走的路程+快車走的路程=550km。
解:設快車開出x小時后兩車相遇,由題意得,
140x+90(x+1)=550,
解這個方程,230x=460,
x=2。
答:快車開出2小時兩車相遇。
二、 追及問題(設甲的速度比乙的速度快)
分析:(1)同時不同地:甲用的時間=乙用的時間
甲的路程-乙的路程=原來甲,乙相距的路程
(2)同地不同時:甲用的時間=乙用的時間-時間差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
例2 甲乙兩地相距160千米,一列快車從甲地開出,每小時行60千米,一慢車從乙地開出,每小時行40千米,兩輛車同時同向行駛,快在慢后面,問經過多長時間追上?
分析:本題為追及問題里的同時不同地問題,等量關系為:甲的路程-乙的路程=160。
解:設經過x小時追上,由題意得,
60x-40x=160,
x=8。
答:經過8小時追上。
例3 思源學校的學生步行去某廣場參加社會公益活動,每小時走6千米,出發(fā)30分鐘后學校派一名通訊員騎自行車以10千米/時的速度去追趕隊伍,問通訊員用多少時間可以追上隊伍?
分析:本題為追及問題里的同地不同時問題,等量關系為:甲的路程=乙的路程。
解:設需要x小時追上,由題意得,
x+12×6=10x,
x=34。
答:通訊員用34小時可以追上。
三、 航行問題
分析:v順=v靜+v水
v逆=v靜-v水
例4 某船從甲地順流而下到達乙地,然后逆流返回,到達甲、乙兩地之間的丙地,一共航行了7小時,已知該船在靜水中的速度為8千米/時,水流速度為2千米/時。甲、丙兩地之間的路程為10千米,求甲、乙兩地之間的路程。
解:設甲、乙 兩碼頭之間的航程為x千米,則乙、丙間的航程為(x-10)千米,由題意得,
x2+8+x-108-2=7,
解這個方程得x=32.5。
答:甲、乙兩地之間的路程為32.5千米。
四、 環(huán)行問題
分析:(1)背向而行問題:甲的路程+乙的路程=一圈的長度×相遇的次數(shù)
(2)同向而行問題:快的路程-慢的路程=一圈的長度×相遇的次數(shù)
例5 小明和小華分別在400米環(huán)形跑道上跑步與競走,小明每分鐘跑80米,小華每分鐘走120米,兩人同時在同一起點背向而行,問幾分鐘后小華與小明第一次相遇。
解:設x分鐘后小明與小華第一次相遇。根據題意,得
80x+120x=400,
解方程,得x=2。
答:出發(fā)2分鐘后小華與小明第一次相遇。
例6 甲、乙兩人在環(huán)形跑道上競走,跑道一圈長400米,甲每分鐘走100米,乙每分鐘走80米,他們從A、B兩地同向同時出發(fā),問出發(fā)幾分鐘后兩人首次相遇?
解:設出發(fā)x分鐘后兩人首次相遇,由題意得,
100x-80x=400,
x=20。
答:出發(fā)20分鐘后兩人相遇。
通過以上問題分類討論,可以讓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解決行程問題的不同題型,讓學生對不同的行程問題進行分析求解。
作者簡介:
石海江,甘肅省定西市,隴西縣紫來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