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下的歷史高考試題中,材料情境不斷創(chuàng)新,史學研究新成果不斷被引入,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各種深入的復習備考建議,但學生的學習負擔也在不斷加大,疲于應付。如何才能“減負增效”,從紛繁復雜的復習建議中抓住最為主要的問題呢?在此,刪繁就簡,簡要談談科學備考、高效復習的“一定之規(guī)”。
關鍵詞:史料處理;三個文本;兩套教材;四個誤區(qū)
一、 引言
在當下的歷史高考試題中,材料情境不斷創(chuàng)新,史學研究新成果不斷被引入,許多專家學者提出了各種深入的復習備考建議,雖在不同程度上有助于學生的復習,但學生的負擔也在不斷加大,疲于應付。如何才能“減負增效”,從紛繁復雜的復習建議中抓住最為主要的問題呢?俗話說,任你千變?nèi)f化,我有一定之規(guī),在此,刪繁就簡,筆者簡要談一下對歷史學科的科學備考、高效復習的“一定之規(guī)”。
二、 突出“史料處理”這一個核心
從近年的高考不難看出,史料處理問題是試題的重要著眼點,絕大部分的選擇題和幾乎所有的非選擇題都以新材料新情景為載體,解答這些題目的前提就是對史料的準確解讀。歷史學科高考的四大項能力要求中,“獲取和解讀信息”也排在第一位,可以說,加強史料研讀和處理能力的訓練已是高三歷史教學的必然,更是學生復習備考中應當加強訓練的重點。
在史料處理的訓練中,應當重點關注三個層次的能力,一是提煉能力,即結合問題有針對性地閱讀材料,通過對材料中關鍵字、詞、句,完整準確地把握史料中蘊含的信息,也就是考核目標與要求中的“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二是遷移能力,即對材料解讀后,這段材料與所學知識有何關聯(lián),與其他材料結合后能夠指向什么結論等;三是判斷能力,這里的判斷主要是根據(jù)自己所具有的史學素養(yǎng)判斷史料的真?zhèn)危词妨鲜欠駛卧欤欠裼绣e誤),判斷史料的價值(史料是原始史料還是轉手史料,是否存在政治傾向或主觀情緒等缺陷影響史料的價值,該史料在證據(jù)鏈中有怎樣的作用等)。在這三個層次的能力訓練中,應始終遵循“治史如斷案”的古訓,堅持做到史由證來,論從史出,“有一份證據(jù)說一分話”。
如:2016年江蘇高考第4題:“宋沿唐制,亦貴進士科。然唐時猶兼采譽望,不專辭章。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由此可見,與唐代科舉相比,宋代( )
A. 考試程序更加公正B. 取士科目有所減少
C. 進士及第尤為尊貴D. 錄取人數(shù)大大增加
由題干所引史料可知,唐代科舉取士時,并不以應考士子的文章作為考核的唯一依據(jù),還要將士子本人的聲譽和名望納入考量范圍。而在宋代科舉考試中則實行糊名之制,這使評卷官無法得知士子的名字。
解答此題的關鍵句為“宋則糊名考校,一決文字而已”,意思是宋代科舉取士對試卷進行密封,取士完全依據(jù)士子試卷的作答情況。這里表達的是科舉取士的程序更加嚴密,標準更加統(tǒng)一,更能體現(xiàn)考試的公平公正性。只要考生在解讀材料時能夠準確找到此關鍵句,本題就迎刃而解。
又如:2014年江蘇高考第23題(部分)
在英國現(xiàn)代化過程中,以圈地運動為發(fā)端的農(nóng)業(yè)變革與工業(yè)革命存在著密切的關系。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開闊的和公有的土地和公有草地分布得如此零散和混雜,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再者,這些土地……采取圈圍就能獲得很大的改良。同時,如將上述(土地)……加以分開、圈圍,并在有關人員中按其各自的產(chǎn)業(yè),對公有地的權利和其他利益進行分配,那就會對上述有關人員均有好處。但是這一點如無議會的幫助和授權就不可能做到。
——辜燮高等選譯《一六八九——一八一五年的英國》
請回答:
據(jù)材料一,歸納“圈地者”圈地的理由,并指出影響圈地運動擴大的關鍵因素。
“圈地運動”在人民版、人教版的教材都沒有過多涉及,根據(jù)史料的引用與題目的設置,只要考生能夠認真閱讀材料,就能夠有效答題。①有效信息:“分布得如此零散,以致不能方便地和有效地加以利用”“采取圈圍就能獲得很大的改良”“如將上述(土地)……加以分開、圈圍……對公有地的權利和其他利益進行分配”,推論:有利于有效利用土地、進行土地改良、土地權益的再分配。②有效信息:“這一點如無議會的幫助和授權就不可能做到”,推論:關鍵因素是議會立法。
三、 參考三個文本、整合使用兩套教材
對高三歷史的復習來說,三個指導性文本至關重要——課程標準、本省考試說明、教學要求。課程標準既是歷史教與學的基本依據(jù),又是高考的宏觀指導文本,它主要對高三復習提供方向性、思想性的指導。本省的考試說明是高考的微觀指導文本,它明確規(guī)定了考試的考點范圍和能力層次要求,并提供了典型性試題作為參考例題,在復習中具有較大的參考價值。江蘇省的《課程標準教學要求》是輔助教與學的操作性指導文本,它整合了兩套教材的主要內(nèi)容,從文理科兩個方面做出了不同層次的學習要求,其中的教學指導部分規(guī)定了具體要達成的目標,“史論共享”部分則是在整合教材和新史學成果基礎上形成的史學觀點,具有一定的權威性。這三個文本在學習中各有側重,可供高三學生復習時參考。
江蘇省以大市為單位選用教材,蘇、錫、常、寧、泰、通、淮、宿八市使用人教版教材,揚、鎮(zhèn)、徐、連、鹽五市使用人民版教材。兩套教材各有千秋。人教版體系性較強,對知識的歸納一目了然,加之人教版“一統(tǒng)天下”時期的慣性影響,學習使用較為順手,但這套教材較多呈現(xiàn)結論,原始材料較少,在訓練思維能力上略有欠缺。人民版則內(nèi)容豐富,設置了“史學爭鳴”“資料卡片”“學習思考”“材料閱讀與思考”等欄目,通過大量歷史素材對主要問題進行了拓展,與高考新材料新情景試題在思想上較為吻合,有利于學生的史料解讀訓練,但從知識體系性上則顯得較為“支離”,不易形成體系。鑒于此,江蘇省考試說明的命題指導思想中強調(diào)“考查內(nèi)容的呈現(xiàn),不拘泥于不同版本教科書的具體表述”,所以,兩版本整合使用,可以取長補短,另外,兩版本教材對同一問題的分析切入點也不盡相同,可以互相補充。
因此,在高三復習迎考中如能在三個文本的指導下,將兩套教材進行有效整合,充分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對高考復習將大有裨益。如:必修Ⅰ專題一第3課,人民版課題為“君主專制政體的演進與強化”,并設置了“法令出一”“君權和相權”“中國古代王朝的監(jiān)察體制”“選官制度的歷史變化”“行省的設置”等5個標題;人教版課題為“從漢至元政治制度的演變”,并設置了“中央集權的發(fā)展”“君主專制的演進”“選官、用官制度的變化”等3個標題。兩個版本對應的課程標準為“列舉從漢至元政治制度演變的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對應的2017年江蘇省考試說明為“郡國并行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選官制度”等;對應的江蘇省《課程標準教學要求》為“列舉漢代‘中朝、唐代三省六部制、元代中書省等政治制度,說明中國古代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列舉漢代郡國并行制和元朝行省制度等史實,說明中國古代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從中央和地方制度兩個層面說明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特點”。通過這三個文本的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選官制度”“監(jiān)察制度”在課程標準與教學要求中均未涉及,但是兩個版本的教材都專門設置了“選官制度”內(nèi)容,而“監(jiān)察制度”不同版本關注不同。由此,復習時怎么取舍自有定論。關于中央政治制度的演變,人民版對漢代相權由強變?nèi)跻约皾h武帝時代的中外朝制度敘述詳細,人教版對于三省六部制度的演變過程敘述清晰,可見人教版在這一知識層面更加適合高考復習之用。關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人教版通過漢代王國問題、唐代藩鎮(zhèn)問題的解決來說明中國古代中央集權發(fā)展的情況,人民版則從漢、唐、宋三朝的行政區(qū)劃情況切入課題,把內(nèi)容敘述的重點放在元代設置的十個行省和兩個單列行政區(qū)劃的名稱,中央對行省的控制以及行省制度的影響等,可知依據(jù)人民版復習此知識點更有利。至于選官制度,兩個版本教材都通過對察舉制、九品中正制和科舉制的介紹,展現(xiàn)了我國古代人才選拔標準、程序的演變趨勢,均適合高考考試說明之需。
四、 走出科學備考的四個誤區(qū)
誤區(qū)一:基礎不重要,能力很重要——近年的考題大量使用新材料新情境,使不少老師和學生形成錯覺,認為記憶大量的具體知識點沒有實際價值,只要提升自己的閱讀能力就可以輕松應考,而實際上學習能力來源于知識點的記憶和內(nèi)化,不可舍本逐末,忽視知識的學習。歷史學科能力的考查,當然包括閱讀能力的考查,但不是唯一能力?;A知識仍需識記,因為知識點的記憶與內(nèi)化是提升閱讀能力及對相關歷史問題進行解釋的重要前提。通過這兩年江蘇卷的研究不難發(fā)現(xiàn),“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出現(xiàn)的頻率較之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這就更應該引起我們對基礎知識的重視。
誤區(qū)二:反正考不到,教材可拋掉——教材是最重要的課程資源,是學生學習最主要的抓手,所有試題的命制均以教材為依托,不僅不能拋棄教材,還應該重視教材的應用,用足用好教材。一方面,教材是教與學的重要依據(jù),教材內(nèi)容的編寫與問題的設計體現(xiàn)了編寫者的意圖,也體現(xiàn)了歷史學習的能力要求;另一方面,高考試題(主觀題)答案的組織以教材表述為藍本,用足用好教材才能更準確地答題。
誤區(qū)三:高考無奧妙,多練自有效——有針對性的訓練才能見實效,盲目的大量訓練只會勞神費力,事倍功半,須知“題海”就是“苦?!薄K^的“針對性”就是訓練的題目一定符合考試要求、命題方向。這就要求老師要精心選題、大膽刪題,只有老師先入“題?!保瑢W生才能脫離“苦?!保M而提升復習的有效性。
誤區(qū)四:一旦信息到,勝過學與教——猜題押題是一種美好幻想,千萬別寄予太多期望。一方面,臨考前一段時間,各地都會出現(xiàn)大量的“信息卷”,但這些“信息卷”真的很可靠嗎?通過對一些“信息卷”的了解與對比,不難發(fā)現(xiàn)其質量是參差不齊,有的甚至是粗制濫造,如果寄希望于“信息卷”,結果可能就是災難性的。另一方面,有些老師也會憑著經(jīng)驗“猜題押題”,忽視基礎知識的掌握與運用,如果以此指導學生,同樣會帶來嚴重危害。
五、 處理好復習中的三個重要關系
一是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高考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考核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加強對基礎知識與基本技能的考核也是高考命題的指導思想之一。因此,在復習中,要處理好知識與能力的關系,只有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學習,才能提高能力。需要教師認真研究高考試題,提出有針對性的復習計劃,在復習中培養(yǎng)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重視對學生進行歷史思維能力的訓練,才能提高復習效果。
二是處理好教材、課標與資料的關系。歷史高考題目不管其如何變化,其根基和依據(jù)都在教材中,一切題目都離不開教材。在復習中要讓學生將教材中的基本觀點與基本理論學好、學透。在復習中不能把對教材知識的復習單純地進行背記,而要能將教材中的基本知識能夠進行靈活的運用。要能夠按照課標要求,把教材中的內(nèi)容進行有效整合,指導學生抓住每個章節(jié)的關鍵內(nèi)容進行復習。要盡可能多掌握一些資料,并把它作為教材的補充,并讓學生學會從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是處理好精講與精練的關系。進行高三的歷史復習時,不應該只是復習舊知識,而是要在復習中做到“溫故”的同時,更要能“知新”,也就是在復習時要注重對所學知識的拓展與延伸,要注重提高解題能力與思維能力。因此,在任務重、時間緊的情況下,要做到精講、精練,才能提高復習效率。進行精講時,要對高一、高二所學內(nèi)容進行延伸拓展,要從多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精練,就是要精心選擇題目,對易錯易混的知識點加大有針對性的訓練,同時要做到適度、適量。只有處理好精講與精練的關系,才能提高復習的效益。
六、 結語
要提高高三歷史課的復習質量和效率,就要遵循歷史復習的“一定之規(guī)”,既要加強對基礎知識的復習,更要注重學會學習,注重加強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才能提高復習的效益,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績。
參考文獻:
[1]盧翠.以教材為本談高三歷史復習策略[J].文科愛好者:教育教學版,2017(10).
[2]張麗明.淺談高三歷史備考策略.贏高考[J].中學教學參考,2015(31).
[3]周健.淺談高三歷史復習方法[J].讀與寫旬刊,2016(9).
作者簡介:
張道銳,江蘇省徐州市,江蘇省沛縣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