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物檔案:公元前475—前221年,戰(zhàn)國時期,高15.4厘米,口徑7.8厘米,底徑5.4厘米,敞口平唇,杯壁斜直呈喇叭狀,底圓,圈足外撇,酷似今天我們使用的玻璃杯。1990年,杭州半山鎮(zhèn)石橋村出土,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出土的早期水晶制品中最大的一件,是國寶級文物。
戰(zhàn)國水晶杯應該是杭州博物館名氣最大的一件寶貝,很多人到杭博,都是慕它的名而來。它是那樣的特別,靜靜地佇立在博物館展柜里,透明、閃亮,叫人神思恍惚——這多像自己家里的玻璃杯啊。真是難以想像啊,戰(zhàn)國時已經(jīng)有了外形如此現(xiàn)代的器物!
200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了64件(組)珍貴文物為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的文物名錄,這只戰(zhàn)國水晶杯,就是其中之一。
該杯敞口,斜壁,圓底,圈足外撇,素面無紋飾,透明,器表經(jīng)拋光處理,器中部和底部有海綿體狀自然結晶。此杯是用優(yōu)質(zhì)天然水晶制成的。有人打趣道,這該不會就是現(xiàn)代水杯穿越過去的吧,說這話的人顯然是穿越劇看多了。
1990年10月,這只水晶素光杯從杭州半山鎮(zhèn)石塘村工農(nóng)磚瓦廠的一座戰(zhàn)國土墩墓里現(xiàn)世。
那一天,當考古人員挖到離地面一米多深之際,泥土里閃出一點晶瑩來。半個多小時小心翼翼的清理后,它,就這樣出現(xiàn)人們的面前——通體平素、簡潔、透明,沒有任何紋飾。略帶一點點淡琥珀色,杯子表面經(jīng)過拋光處理,中部和底部有絮狀體,那是水晶的自然結晶。
杯子是用整塊優(yōu)質(zhì)天然水晶制成的,制作技巧與工藝水平令人驚嘆。
當年,它被送到北京做鑒定時,中國考古學界泰斗蘇秉琦先生捧在手里贊嘆:“國寶!絕對的國寶!”
如今,它的圖片不時在網(wǎng)上流傳。網(wǎng)友驚呼:穿越!一定是穿越!還有網(wǎng)友開玩笑:“這是我家的牛奶杯,昨天穿越到戰(zhàn)國不小心遺失的?!?/p>
戰(zhàn)國時期已經(jīng)有水晶制品了么?古代工匠,能夠制造出工藝如此高的水晶制品嗎?
專家來告訴你真相:中國使用水晶的歷史非常悠久。
作為世界主要水晶產(chǎn)地的中國,使用水晶的歷史可以追溯到60萬年前的北京猿人。新石器時代的遺址和墓葬中也曾多次伴有水晶制品出土。商周以后,水晶制品的制作更加精細生動,春秋時期已有水晶生肖雕件出土。這些器物采用圓雕的加工手法,技術上較之僅為鉆孔和弧面打磨的工藝難度更高。
到了戰(zhàn)國時期,玉器的生產(chǎn)進入鼎盛階段,隨著玉器工藝和加工工具的不斷進步,玉器碾琢水平有了較大提高。所以,水晶杯的制作工藝水平是可能達到這個高度的。
它的器型確實很罕見,在已出土的戰(zhàn)國文物中幾乎找不到這種器型的,而且這個造型非常符合人體工程學的要求——手感舒適,使用方便。
其實,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不要認為今人一定勝過古人。我們的先民在生活實踐中早已會運用“人體工程學”的原理了。譬如,有些石器時代的陶杯,已經(jīng)有了手柄,跟我們今天用的漱口杯很接近。
但是專家分析:這只杯子在當時應該不會用來喝水。水晶在當時是非常貴重的物品,水晶杯應該是財富的象征。
除了這件珍貴的水晶杯,那座戰(zhàn)國墓里還出土了整套的原始瓷編鐘、陶權及包括玉磺、玉虎等玉件在內(nèi)的成組佩飾。依照墓葬的規(guī)模和陪葬器物來看,墓主人的身份顯貴,應該是當時駐守杭州一帶的行政長官或軍事首領。也有專家推測,這只杯子可能還帶有某種信仰寄托,是一件禮器或祭祀用品。
鏈接:2002年,國家文物局公布了另外兩件禁止出國(境)展覽的珍貴文物。漆木屐
1984年安徽馬鞍山朱然墓出土了一件三國(吳)時期漆木屐,是中國最古老的漆木屐,也是首批禁止出國(境)展覽文物之一。
漆木屐前面有一個孔拴繩子,后面有兩個孔。漆木屐和現(xiàn)在的木屐樣子差不多,它距今1700多年,當年在日本展出時候還引起了轟動。由此也可看出,早在1700多年前的三國時代,中日之間就有了較為密切的經(jīng)濟文化交流。在朱然墓漆木屐沒有出土以前,一般認為漆木屐是日本人最早發(fā)明的。朱然墓漆木屐的發(fā)現(xiàn),證明木屐是在中國通過唐文化東傳到日本,最后被日本逐漸使用的。漆木屐現(xiàn)藏馬鞍山市博物館。
三國(吳)時期漆木屐
陶鷹鼎
陶鷹鼎,屬新石器時代,1957年出土于陜西省華縣太平莊。通高只有36厘米,但看上去顯得威武而雄壯。鷹的前胸為鼎腹,飽滿粗壯,器口開在鷹的背部。鷹的雙目圓睜,周身光潔,未加紋飾,喙部呈有力的勾狀。鷹鼎整體結構簡潔,體積感很強。鷹的雙足和尾部為鼎足,穩(wěn)定地撐拄于地,后收的雙翅圍過鼎的中后部,形成一種前撲的動勢,配上鷹頭部的大眼、利喙,使這只鷹顯得威風凜凜,氣勢桀驁雄猛。陶鷹鼎現(xiàn)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